第二十三章 新的开始(求推荐票和收藏)(2/2)
在阅读《地理篇》时,伏天佑对两处内容颇为不解:
其一,这本书对昆仑山有详细描述。昆仑山绵延百里,其内部地形十分复杂。书中用了六句话进行了概括:
群峰千叠嶂,沟壑迷路人,一峰跨南北,
登高步天庭,临冰入寒潭,地深通幽府。
“群峰千叠嶂”指的是外围群峰耸立,层峦叠嶂,数量达到千数之多。“千数”虽然有些夸张,用在这里也就是强调昆仑山山峰数量之多;“沟壑迷路人”则是形容中部地形千沟万壑,不识途的人一旦进入就像是走进了迷宫;“临冰入寒潭”就在熟悉不过了,指的就是水灵龙栖息的“碧水寒潭”。
让伏天佑感到疑惑不解的地方,是以下三句话:
“一峰跨南北、登高步天庭、地深通幽府”,昆仑山深处他不是没有去过,哪有什么“一峰”、“天庭”和“幽府”的。
其二,《地理篇》中除了对昆仑山有文字描写外,还附有手绘地图。在昆仑山地图上,北面出口,用红sè线条给勾勒出来。伏天佑不知是何人所画,是此书作者?还是母亲有意为之呢?再者,用红sè标注此处究竟有何意图?
有了谜题,伏天佑便如着了魔一般,废寝忘食,不眠不休。这倒不是说他多么爱看书,而是心里隐隐觉得,母亲似乎在书中埋藏了诸多秘密,等待他去挖掘。
如此又耗费了三rì时间。天刚刚亮,竹屋内突然传来伏天佑的惊呼声,他跑出屋子,双臂一振,大口呼吸了一下新鲜空气,双目灼灼,jīng神抖擞……
三十rì后,伏天佑登上一处陡峭的山峰。峰高千丈,云雾飘渺。按照《六界游记》的记载,此处山峰叫做“凌云峰”,南北走向,将整个昆仑山区一分为二,划分为南北两片山区。正是验证了“一峰跨南北”这句话。
凌云峰山高千丈,遥遥耸立在昆仑山中部,高度几乎接近云端。从山脚望下,此山便像是昆仑山尽头一般,无法攀越。
所以,这半年多来,伏天佑虽一直在昆仑山活动,每次来到凌云峰下,总以为自己已到群山尽头,未曾想过在山峰另一侧,还有大片天地存在。就好比“坐井观天”一般,未能窥得全貌。
伏天佑站在凌云峰上,抬头几丈之处便是云层下端,只需轻轻一蹦,便可纵身进入云雾之中。在他前方是从未到过的北部山区。那里有座山体,与凌云峰千丈相隔,峭壁陡直,周身黑岩,如一根巨型铁棒,立于天地之间。
此山插入云霄,上不见顶,比凌云峰还要高出甚多,乃是昆仑万千山峰中最高的一座。犹如直达“天庭”一般,正是“登高步天庭”之所在。此处便是伏天佑第一个目的地。
他取出乾坤袋,倒出一件物事来,只见是以鸟为形、以木为料,可在空中飞行的“木鸢”。
此物灵感来源那只佛啸鹰,从外表看还略显粗糙,比不上佛啸鹰那样灵动。不过对伏天佑来说已经足够了,因为它能够借助高空的气流进行飞行。
伏天佑在木鸢两个翅膀下分别加装了两个把手。把手中空,内部是麻绳,做成风弦,与翅膀骨架相连。拉动把手时,风弦便牵动翅膀,借以改变木鸢飞行方向。
二十rì前,伏天佑首次攀登到凌云峰,依照《六界游记》的地图,查询方位,找到了“天庭山”所在位置。这“天庭山万分陡峭,与地面几乎垂直,如若徒手攀登,估计没有攀到一半,就会体力耗尽。
伏天佑勘察地形,想出一个省时省力的好办法。凌云峰已然很高,如果能从其上飞行,从半空直接攀上“天庭山”,便可事半功倍,确保成功登顶。
为此他花费七rì时间制成木鸢,又花了三rì时间不断改良,直至最后成功试飞……
伏天佑架起木鸢,朝后退去十几丈,稳定一下情绪,调整好呼吸节奏。将魔气灌注双腿。迈开步子,以极快速度飞奔起来,刹那间便已冲到山峰边缘。
心脏已悬到嗓子眼上,只觉耳畔风声不断,周身云雾飘渺,已经身处千丈高空之中。在木鸢带动下,犹如一只展翅腾飞的神鹰,在云海中zì yóu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