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非洲血钻(1/2)
() 白立文和拉利波娃把了解钻石的第二站定在了非洲各国,因为十八世纪以后,钻石的生产重心就已经转移到了非洲大陆,其中的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塞拉利昂、南非等都是重要的钻石生产国.
博茨瓦纳盛产优质金刚石,宝石级占50%,其产值居世界首位。塞拉利昂的钻石产量在全世界排列第七,但其质量却是有目共睹的。这里曾经开采出一颗世界上排名第三,重969克拉的钻石,紧接着又发现一颗重1000克拉的巨钻。
他们先来到了是塞拉利昂首都,它虽然是个贫穷的非洲小国,却还有像样的飞机场,白立文和拉利波娃二人下了飞机,找了当地一个中等酒店住下,已是黄昏,两人吃过饭,没有出门,靠在房间的沙发上闲聊。
白立文对拉利波娃谈到,他记得小时好像看过一部有关非洲钻石的电影,具体记不清了,晚上闲暇之余,何不找来再看看。拉利波娃闻言,饶有兴趣地打开电脑搜索,还真找到了,是一部拍摄于二十一世纪初的美国老电影,名叫:“《血钻》”,两个人紧急有味地看了起来。
这真是一部惊心动魄、震撼人心的电影,没想到那璨然生辉的钻石背后,掩藏着那么多的罪恶!走私钻石,往往来自战乱中的非洲国家,人们的生活经受着漫长的折磨、痛苦、和血腥的挣扎。
那些源源输出的钻石,被换作了更多的武器,成为了死亡的使者。为更大规模的屠杀推波助澜。钻石并没有给塞拉利昂人民带来幸福,相反却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不知道现在情况怎样?”白立文自言自语地说,看完电影,两个人心事重重,各自早早地上床休息了。
第二天早上,两人假装是购买钻石的商人,交给当地蛇头一大笔钱后,被安排进入正在开采的钻石矿区看看。
汽车行驶在土路上,两边的灌木丛林已经被一片砂石红土取代,地上留下的深坑和小土包就是采矿后留下的痕迹,这里已经完全没有了灌木丛林的绿荫,大树被连根拔掉,粗壮的树干横卧在深坑里,像一个个正在呻吟的病人。被强烈阳光照shè的矿井已经干枯,如此破败的自然环境令人感到惊愕。
白立文和拉利波娃以及另外同行的的三个人,经过看守一番严格的排查后,被带进了一个机械化的大型开采工地,只见到几部巨大的挖掘机正在挖土方,冒着滚滚黑烟,体积较大的石块被粉碎,再用水将泥粉冲洗干净,最后铺在架子上,两边有群的工人从剩下的矿渣中挑选出钻石。
白立文和拉利波娃抓住一切机会向工人询问,了解到这样的钻石开采成本很高,这么一车近250吨矿石中,充其量也只能找到那么一两颗小钻石,对地貌的破坏之大令人咋舌!
黑人们在这里干活,收入并不高,人身限制却很严,吃饭、上厕所都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受到严密的监控。一个十几岁的黑人男孩走的慢了几步,就受到监工大声呵斥,那场景跟电影《血钻》描述的几乎一样。
他们又被带到了一片露天开采地,这里就像刚被飞机轰炸过的战场,放眼望去,已经没有一点非洲大草原的影子,反而像是戈壁荒漠,看不到一点绿sè。红sè的土地满是坑洼,大树被连根拔起,随处可见.。
这里正在赤道下面,毒辣的阳光能把人晒得退一层皮,每个工人手拿一个圆形的箩筐,在水面上一点点筛选石块。他们将身体浸泡在水里,长久地弯着腰,将一块块被水筛过的石头用手捡起逐个查看。
监工说说,在阳光下,被水浸湿的钻石会发出耀眼的光芒,所以,这种方法更细小的钻石也逃不掉。
这一群黑人们把身体泡在水里,弯着腰,在炎热的气候下,一干就是若干年.身体再强壮的人也很难顶得住这样的煎熬.,中暑、晕倒是家常便饭,可怜的工钱却仅仅糊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