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黄泉路上,鬼门关前一缕魂!(1/2)
() 天时尚早,正是黎明前的黑暗,四周静悄悄地,除了偶尔响起的虫鸣声,便再也没有其他声息了。
李默静悄悄的穿上衣服,轻手轻脚的打开窗子,熟练的翻身而出,伸手抓住屋檐,借力一荡,整个人便如羽毛般轻飘飘的到了屋顶上。
他动作熟练,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般没有丝毫响动,看得出,这种事他绝不是第一次干。
蹑手蹑脚的来到屋顶东侧,李默盘膝而坐,默默的调整呼吸,等待着朝阳初起时生成的第一缕先天紫气。
过得半刻,东边天际慢慢被红sè渲染,天sè开始发亮,借着微弱的亮光,整个弥河村的轮廓清晰可见。
北部是绵延数十里的云门山,山势向前面两侧延伸,连接到左辅右弼,形成青龙白虎之局,弥河从东北角蜿蜒而出,流向西南,李默家前,也是弥河村的南边,是一弯月牙形的池塘。这般格局,普通人不懂,李默却是知道,这是典型负yīn抱阳,背山面水的风水格局,对于修道人而言,虽比不得洞天福地,仙家洞府可贵,但在污染严重,生态破坏的二十一世纪也算难得。
一轮红rì骤然跳出地平线,李默屏息凝神,对着灿灿红rì深深一吸,一道肉眼不可见的淡紫sè气息便从天际飙shè而来,投入口中。
李默赶紧运转呼吸吐纳之术,紫气在他脸上不停闪烁,一连九次之后,李默缓缓睁开双眼,轻轻吐出一口浊气,默默感受着体内又增加了一分的内息,他脸上不禁露出一丝欣喜。
这是高考结束的第三十一天,能在一月之内,修为突飞猛进,除了得益于七八年来的rì积月累之外,更重要的便是这弥河村藏风纳气的风水格局。
自元末明初以来,时至今rì,天地元气rì渐稀薄,修道炼气之术渐渐式微,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科技文明迅猛发展,环境污染rì益加剧,而修道界也真正进入了末法时代,就算有洞天福地的道门大派,练气有成之人也是寥寥可数,能够突破道体境,进入法身境的更是一个也无,至于是否还有更高的境界,便无人得知了。
“可惜,只有寥寥数月的时间,如果能够在弥河村静修一两年,说不得便可以突破道体境第一层炼骨如玉,进入第二层炼血如汞的境界,到得那时,实力增长何止十倍。奈何!奈何!这大学却是非上不可,也不知道何时才能了断红尘俗事,专心致道。”
微微一叹,想到自家老娘听到报考志愿后那张黑如锅底的脸,李默不禁苦笑,“众人皆醉我独醒啊,青岛临海,天地元气比别地更加充沛,对修道而言却是有益。”
只是这份心思却不能宣之于口,不然李默不确信自家老娘会不会气急之下大义灭亲。
胡思乱想一番,李默便按下念头不再去想,船到桥头自然直,自己走上修道之路,以后的人生便注定与众不同,一些事还是顺其自然吧!
想罢,李默长身而起,脚下用力,整个人便若柳絮一样,轻飘飘的落到院内。好在天sè稍早,不然这种高来高去的本事被人看到,还不知道要引起多大的波澜。
舒展了一下拳脚,李默双臂自然下垂,头正项直,两脚尖外展,脚跟靠拢成立正姿势,眼睛向前平视,鼻孔自然呼吸,嘴巴虚合,舌顶上腭,两足前心与地似离非离,似着非着,好象沙地立竿,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又好象腾云驾雾,整个人看似松松垮垮,却又给人一种青松直立,风吹不倒之感,好似整个身子都被一股虬髯大筋连成一块,宛若劲弓,浑然一体。
李默所站桩法正是形意拳的三体式桩法无极式,自宋元以降,天地元气稀薄,当时化外神仙人物张三丰有感于修道之路渐窄,成道之人十不存一,于是访嵩山而问道,又感于自己所习道家丹道功夫,遂将之与武术相结合。于是辉煌灿烂数百年的内家拳诞生了。
张三丰更是借此机会突破道体十层之境,进入众多修道之人梦寐以求的法身境,随着时间推移,末法时代的特征愈加明显,就连一些基本的护身道术都难以施展,众人无奈,为保自身安全,对这国术便也不复初时的不屑一顾,认真修习起来,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清末民初之时,内家拳法宗师辈出、群星璀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