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青鸾(1/2)
() 青鸾山脉,地处大华国最南端,东部大洲与南部大洲交界处,主峰青鸾峰高耸入云,巍峨矗立,整座山峰状若青鸾蹲立,故名。
青鸾峰东南为天行峰,西南为天灵峰,三峰鼎立,断岩对峙,神态各异,但尤以青鸾峰危峰兀立,奇险异常。山顶常年云雾笼罩,罕有人迹,悬崖峭壁,怪石嶙峋,奇花异草多不胜数,飞禽走兽出落期间,其影卓卓,宛如仙境。常有传闻见山上有仙人飞翔九天,但仙踪渺渺,世人终究还是无缘相见相识。
青鸾峰的山腰处有一方突出的巨大青石,不知此处矗立了多少岁月,石面青痕斑驳,石下山花簇拥,蜂飞蝶舞。若从对面山上眺望,此巨石如大臣端笏而立,又若天女靓妆觐帝。步移景换,妙趣横生。青石旁的一面稍微平整的峭壁上,在离地十几丈处刻有一首诗,诗曰:
“卓立峋岩鸾风形,翩翩舞翠炫花纹。
冲霄千载飞腾处,犹剩峰头一片云。”
诗无署名,也不知何时出现在绝壁上。字体虽被风雨侵蚀的斑驳,但一撇一捺,力透石壁,铁画银钩,飘若惊鸾,好似有绝世剑客悬空dú lì,手舞三尺长锋,生生刻在石壁上一般,有一种沧桑岁月也抹不去的深刻。
时rì正值炎炎夏rì,未时的阳光最是毒辣,炙热的热浪倾泻在这片天地间,花草树木都耷拉着。葱葱郁郁的山林间闷热异常,但山腰处的这方巨大的青石四周却是凉风习习,没有夏rì的燥热,却有了秋天的萧杀,时有清风掠过,凉意袭身,仿佛这一方空间dú lì于这片天地之外。
此时青石下正坐着一位樵夫,黝黑的脸上纵横沟壑,身上的青衫已经被洗得发白,胸口敞开着,露出里面已经被汗浸湿的汗衣。腰带上别着一把短斧,明晃晃的闪着寒光。看他的样子,应该是刚从闷热的山林间钻出来,头顶的包髻上还插着根树枝,脑门上是热汗淋淋,坐在干柴上,一只手拿着杆土制的烟枪,一只手拿着斗笠有一下没一下的扇着,眯着眼睛仰望着十几丈高的峰壁上的诗句,嘴里还念念有词。
这樵夫汉子名叫李汉生,就住在青鸾山脚下的陶家村,是陶家村唯一的外来姓氏,也是村子里唯一的识文断字之人。李汉生幼时是在一个戏班子里讨生活,和师傅们走南闯北,长了不少见识,耳濡目染,渐渐学会了看戏文,也练就了一身好武艺。三十几岁落户这陶家村,娶了村里寡妇陶氏,生育一儿一女,每天上山砍柴,打些野味,一家人地rì子倒也勉强过得安生。
歇息了约半个多时辰,李汉生叹了口气,摇了摇头,烟锅在地上敲了敲,插在腰间,收拾着柴火,沿着崎岖的山路往山下走去。十几年前上山砍柴,第一次看到这峭壁上的题诗,他就觉得其有非凡之处,先不说绝壁题诗,非人力所为。就看这全诗二十八字,也是他这辈子看到的最飘逸的字。笔意肆意纵横,偏偏若飞。盯着看时间久点,又觉得笔意如飞剑,飘忽不定,剑气凛然侵心。每天上山砍柴的须臾,他都来这青石前歇上半个时辰,参悟这绝壁题诗,十几chūn秋,寒暑不断,但命中注定无仙缘,总归是悟不得参不透。
沿着崎岖的山路一路下行,视野渐渐变得开阔,参天的大树变得越来越少,山脚下的山岗上都是三三两两的矮树和一簇簇葱郁的灌木丛,红的,黄的未名小花点缀其间。转过这个山岗,便能看到村子里已经升起了袅袅炊烟。
陶家村坐落在青鸾峰下的山谷里,三面都是高耸的山峰,谷里灵气充裕,四季长青。村前是一条条山涧的溪流汇集而成的小河,如玉带环绕,流水潺潺。听说很久以前,村前来了位老道士,观了村子的风水后,说此地环山抱水,负yīn抱阳,断定这是块风水宝地,拍着胸脯保证村子里三代里必出大官,喜得当时的村长陶老爷子好酒好菜招待了老道士足足三月,结果几十年过去,村子里半个读书人都没有。好不容易来了个识文断字的李汉生,还是个外姓人,慢慢地,村里人出大官的心思也就渐渐地淡了。
村子的正中间长着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大树下空着一大片空地,是村里人乘凉议事的地方,围绕着大树都是些高高矮矮的民房,几十户人家,比邻而居,布局杂乱,错落无序。
此时,火红的太阳渐要转过西面的山岗,余晖给小山村裹上了一层血红sè。小河上的那座石板桥上都是三三两两赶着回家的人。
山里的夜晚来得早,不少人家为了省下那几钱灯油钱,便都要赶在太阳落山前用完晚饭。当烟囱升起炊烟时,小河里不时便有几个光着腚的娃娃跳上岸,追逐嬉闹着,往村子里飞奔而去。村外田地里的大人们也收拾收拾农具,结束一天的农活,准备回家吃饭。
李汉生背着一人高的柴火“吱呀”一声推开自家的篱笆门,西面的厨房里响起一声女人的声音,“是孩他爹回来了吗?”说话间,就见陶氏从厨房走出来,一边走着,一边拿围裙不停地在自己身上拍打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