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2章、谈玄论道(1/2)
() 【元宵到,祝大家元宵快乐!大家都吃元宵了吧,可要记得晚上别关灯哦~~我们老家有个习俗,元宵是要彻夜点灯的。不知诸位看官家里,又有怎样的习俗呢?求票!】
要是一般少年被扣上这么一顶大帽子,绝对给吓住了,不过这唬不住宇之啊,谁不知道他是厦大(吓大)毕业的?其实他很想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但是考虑到王导的心理承受能力,他还是很明智地没有说。——虽然魏晋儒学并不像汉朝时吃香,基本上处于“儒不够,道来凑”的尴尬情况,但是胆敢质疑和批判孔圣的结果还是很严重的。
宇之迅速在心里组织了一下语言道:“子说的没错,但是其本意不在此,这是被董仲舒曲解了。这厮老是断章取义,不看语境的。其实子在这句话后又说了一大段话,解释何为‘道’。可见子说的道其实是治国之道,十分博大。哪里像老董那样为一点所得沾沾自喜搞的yù仙yù死,虚浮得很!所以‘朝闻夕死’的真实含义应该是子在言说他的政治理想,是一种希冀和献身jīng神,而不是像一些死抱故纸堆的家伙歪解的那样。那种小道,不值一提!”
此言畅快之极,宇之自己说完都觉得酣畅淋漓,他心里就瞧不上董仲舒,这厮搞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简直比秦始皇焚书坑儒还要恶毒一百倍,因为秦始皇没有消灭儒家,而董仲舒简直把百家都给灭了个底朝天。
其实在思想文化方面,汉初社会是相当宽舒自如的。很多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而秘藏起来的儒家典籍,纷纷再现于世间;很多退避于草野的儒学之士,也渐渐走出了山林。秦朝重用法家,实行苛政,所以在汉朝法家给打击到了底层,其他的学派有了短暂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
一时之间,民安于太平,士乐于学业,于是讲学通经之士再聚徒众,复兴儒业,儒学阵营,陡然大具。董仲舒是其中的翘楚,他上台之后,大力提倡他的老本行儒家学说本没有错,可是他不该罢黜百家,搞思想上的绝对统一化。
他主张愚民政策,要维护政治统一,必须在思想上统一;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臣民;他认为人xìng天生定贵贱,全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他提出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简直说到皇帝心里去了,所以汉武帝才不遗余力地支持他。
当然董仲舒是个书呆子,他这样干,带着典型的知识分子的浪漫主义sè彩,给古代思想文化的传承带来的打击却是毁灭xìng的,从此中国进入了一个儒学鼎盛的时代,诸多束缚人思想的条条框框也由此衍生出来。
宇之此言是颇为大胆了,他敢于这样直言批判汉代大儒,可谓是“不知天高地厚”!可王导闻言老怀畅快,抚掌笑道:“看来我要修改之前的判断了。你的清谈何止是五品,至少三品!后生可畏啊,你让我想起了一位族兄,他清谈是当时一品,是天下第一机辩之士,不过也是第一胡说之人。哈哈,你和他一样会诡辩,口中雌黄。待你长大,再手执一白玉柄麈尾,就更像了!”王导乐不可支,笑得一阵咳嗽。
口中雌黄的清谈一品高手……不就是王衍吗?宇之额头上挂满黑线,虽然王衍很帅也很酷,但这种病态的美可不是他想要的。不堪罗绮、肤脆骨柔可以视为男xìng美的一种另类形式,但是……以宇之现代人的观点来看,这也太非主流了吧。但是当时风气就那样,像王衍、卫玠那样的男人在一个魏晋的门阀世族里,还真就是主流的登峰造极之作。其实说起来,王家几兄弟中,玄之才最神似王衍,他肤白如玉,不是有人叫玄之“小卫玠”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