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渠黎校尉(1/2)
() 元旦一过,宣帝就下诏有司讨论安定策安宗庙等人的功勋。
这虽然是安定人心的题中之义,但是宣帝却不怎么愿意这样做,因为无论如何也避不开霍光这个位尊爵显的大将军。
张安世的意见就是稳定朝局最为重要,霍光执政三十余年,已经是中外之望,怎么处置都会引起官场波动、人心不稳。
宣帝微笑道:“那依你之见,怎么赏赐大将军?”宣帝特意将“赏赐”两个字扣的很紧。
张安世踌躇起来,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他心里面也有些话不好说出来,无论赏赐霍光的什么,对于宣帝来说,也只是一点点而已,但是问题的关键就在宣帝这样做,事实上是在向霍光妥协。通天下都知道为了即位的事情宣帝和霍光闹的不可开交,现在又是封爵又是赏赐,皇帝的脸面放在什么地方。只是,这样的原因自己却不能说出来,只好含含混混的说道:“陛下,还是依着前朝的例子吧,就像当年太宗孝文皇帝皇帝即位的先例。”
旁边的太仆杜延年道:“陛下,臣也是这个意思,今年是陛下改元之年,当然要赏赐安定宗庙社稷的功臣。”
刚刚升任御史中丞的魏相也在一旁说道:“臣也认为应该对大将军进行封赏。”
宣帝看到一边的京兆尹隽不疑却不说话,就说道:“隽不疑,你是把饱读了《chūn秋》的,你说说按照《chūn秋》之义,朕应该怎么赏赐大将军呢?大将军已经是侯爵了,朕总不至于封他为异姓王吧?”
宣帝话音刚落,隽不疑就说道:“当年高皇帝杀白马与群臣约定,非刘氏为王者天下共击之,陛下这样说有悖高皇帝遗训,臣要先谏陛下一本。”
宣帝一听到这个倔强的隽不疑又要开说,连忙打断道:“朕现在是在问你,不是让你在胡略略,你就说朕怎么封赏?”
隽不疑叩了一个头道:“陛下,按照《chūn秋》之义,安定宗庙社稷为大功,当赐以封爵,并荫辟子孙,同时赐以封户。”
宣帝嘿嘿一笑道:“大家都是这个意思吧。”
下面的人一起说道:“臣等恭请圣裁。”
宣帝道:“圣裁?你们还没有说一层,这里面有朕的脸面,朕和大将军不睦天下皆知,所以吗?现在朕给大将军以赏赐,倒是可以体现朕的容量是不是?就是传扬出去,朕也不是什么寡恩刻薄之主,是不是?”
张安世听到宣帝语气这样不善,连忙叩头道:“陛下,臣等的小见识,但是为社稷考虑,现在还不是和大将军生分的时候。”
宣帝“哼”了一声,说道:“大将军,是孝武皇帝留给先帝的辅政大臣,名声一直很好,朕如果刚即位就让他下不了台,就是传出去也会被人笑话,‘鸟尽弓藏’的说法就会留在后世,是不是?”
张安世等人连连叩头,都不敢说话。
宣帝道:“你们都是饱读诗书的人,但是要说学术纯正却也未必?你们心里难道不是在给自己打算,虽然大将军是咎由自取,朕以后不得不拿掉他。但是依着大将军的例子,你们这些人不也是安定社稷的功臣,这样你们也未免会有兔死狐悲的想法吧?”
群臣一听到宣帝的话说的如此尖酸刻薄,句句都是诛心之论,就是连分辨的勇气也没有了。
宣帝道:“你们都起来吧,朕当然知道你们,如何封赏大将军朕已经决定,但是你们要知道,朕这样做,不仅是给朕,也是给你们留个好名声。大将军,朕决意是要将他拔掉,因为有他,朕的新政就无法推行下去,下面的郡县有一大半是他的死党,朕要是不将他们移开,如何开创中兴的局面?”说到这里,宣帝忽然声音低了下来,说道:“如果他可以收敛,朕也不是不可以给他留个全名。”
说到这里,宣帝的眼光望下面一扫,冷冷的道:“今天的话就是这些,如果朕听到什么风言风语,朕必诛他九族。”
说完,宣帝拿出一封诏书,说道:“大家看看,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
张安世躬身接过,当即抑扬顿挫的念了起来:“夫褒有德,赏元功,古今通谊也。大司马、大将军光宿卫忠正,宣德明恩,守节乘谊,以安宗庙。其以河北、东武阳益封光万七千户。赏赐黄金三千斤,钱三千万,杂缯一万匹,奴婢百七十人,马一千匹,甲第一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