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诗经》之妙(2/2)
诗的出现,本就是人们心中的情感郁积难发,借此抒怀所致。正因如此,人们才说“诗以咏志”。也就是说,诗的作用,不是拿来给人臭显摆,装面子的。它是让你在愁苦的时候,能排解愁苦;在伤心的时候,能分担伤心;在高兴的时候,分享高兴。它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是因为诗的作者也有过同样的经历,而且他的感受要更加深刻。当你吟诗的时候,你的郁闷会被排解,高兴会被放大,因为有人和你分担痛苦,分享快乐。
这才是诗能够成为儒家六艺的根本原因。
儒家最重修身,六艺无不如此。每一门技艺,其本意都是反躬自身,而非求之于外,与他人相争。
谢涛默诵《蒹葭》,感受到的正是这样一种感觉。他觉得自己的情感,在默诵中受到了引导,有了一个宣泄的地方。
感情从身体中分离,变成了另一个自己。整个人都被分成两份,一份是刨除了这段感情后的自己,另一份则全是感情,而前一个自己则处在旁观者的角度看着后一个自己。这样的体验他从未有过,甚至读书这么些年,背下来的诗句不知多少,却从来没有想到过默诵诗句会有这样的体验。
在这玄之又玄的体验中,谢涛按照宝玉所传的口诀,开始默默引导两个自己归于一源。这个过程水rǔ交融,完全不用耗费任何心力。
在谢涛进行情修的一刹那,储存在体内穴窍中的药力突然自行运动起来。它们仍然按照先前的冲破束缚的那条线路进行运行,很快从涌泉穴汇聚到劳宫穴。而在进入劳宫的刹那,那股药力却没有沿着原本的轨迹移动,而是再次汇聚起来,在劳宫穴当中不断累积、汇聚、冲击,可惜谢涛此刻沉浸在情修当中,浑然不知体内的情形。
随着“咔嚓”一声闷响,谢涛的劳宫穴中的药力再次消失,下一刻已经出现在檀中穴当中。从劳宫到檀中的障壁,被冲破了。
冲破了第二个障壁之后,体内的药力又一次运转起来,从脚心瞬间到达手心,再从手心瞬间抵达檀中。仿佛故事重演,药力再一次在檀中凝聚、汇集,准备进行下一次的冲击。
谢涛虽然只见过那女子一面,但是心中的感情却是如丝如缕,绵绵不绝。在这股情感的推动下,谢涛体内的药力不断地循环、汇聚、冲击,他体内的“咔嚓”声接连不绝。
当谢涛从这股情感中解脱出来时,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变化。
对慕碧菡的相思之情已经如同一座大山一般让他喘不过起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谢涛转而默诵起了这首千古流传的《关雎》。
他体内的药力再次流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