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宾夕法尼亚错位大战(二)(2/2)
最初的分化肯定是不合理的,变革很快就来了。自打70年代荷兰足球都在密歇尔斯的指挥下打起位置错落的全攻全守(total-football)了,更何况篮球。40年代人们开始发现篮球场地方小,技术也细密,没那个必要留两个人在后面守着,也没必要让一个傻大个站在场中间当信号塔。进攻五个人一起上威力更大,防守的时候五个球员即使都上去进攻了,不到三十米长的球场,回防也就几秒的事情,完完全全来得及。
打那以后篮球开始向落位的方向进展。乔治-麦肯(george-mikan)成为了篮球历史上第一个巨人铁塔,也是center这个词语的概念告别篮球场中圈后来到篮下核心的关键人物。长人开始成为篮下的终结者。而且几乎是由麦肯发明了策应空切、策应空切假动作,包括传球和投篮的二重威胁、勾手投篮。这个戴着眼镜的斯文人开创了一个时代——nba的五个人在半场内的五个位置的作用开始分化。区域的概念rì益浓厚,不仅仅是在进攻端让中锋站在篮下,两个前锋站在侧翼,后卫游走于上线,防守端区域防守这些词汇也开始出现。
从此篮球的常规形态开始被构建。控卫负责运球、策应,得分后卫负责投shè,小前锋负责得分,大前锋负责卡位、篮板和防守,中锋控制禁区内的大小事务。
于是“对位”这样的词汇开始出现。由于都生在同一个位置,所以一般而言对阵的双方无论身高、体型、技巧都有互相效似的地方。内线高,外线矮,高个慢,矮个快——这基本都是自然课上的常理知识。
带来“错位”这一概念的是那些极为特殊的球星。只要他们在,到哪都是错位。魔术师-约翰逊两米零六的个子,专职的位置是控球后卫——在那个年代两米零六打小前锋都要被对面防守他的兄弟仰望,更何况打的是控球后卫,后来在总决赛上荒唐的客串中锋跳了一次球,并且多次用内线手段得分、像大前锋一样抢篮板,拿下了42分15个篮板7次助攻;后来的勒布朗-詹姆斯有大前锋的体格干着全职的三号位领袖;凯文-杜兰特实际上已经是正经的“7尺男儿”,季后赛打掘金跳投时,阿弗拉罗伸起手来只能摸到他的面孔……
巨大的生理差异带来了球场上巨大的天然优势,错位遍逐渐成了一种非偶然的安排。教练们开始主动的安排错位,“野兽”肯扬-马丁(kenyon-martin)司职大前锋。但每每比赛末尾,对手的王牌球员持球准备一击致命的时候,教练都会让他上去错位单防这个人——无论他的对手是泰瑞克-埃文斯、科比、纳什、詹姆斯还是凯文-加内特。季后赛朗多和罗斯时常扑在詹姆斯身上死缠着皇帝。这都是错位产生的场景。
像76人这样用连续几个错位袭击对手的手法,阿德尔曼在休斯顿火箭时也时常摆弄。
可是怎么能破解错位?
眼看着艾弗森过掉了卡波诺,在魔兽蹬着地面起飞前用抛投得分。库珀看看教练席上安静思考的拉米什,希望有个途径可以带领球队从yīn霾里走出来。
(有几家网站联系去开新书,都一一拒绝了,没那么多时间。想好好把这本在qd上写完本。希望大家支持下去,有时间帮忙宣传一下让更多人看到,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