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交涉难奏效 剌客反受辱(1/2)
() 渤海郡派出的密探在中原活动数月之后,终于得知大门艺在幽州军中任职,便立即返回敖东城禀报。武王大武艺得到这一确切情报,知道大门艺不仅逃到中原,而且得到了大唐皇帝的庇护和重用,怎能善罢甘休。他想,大唐皇帝公然包庇渤海郡的叛臣,不是摆明了要给本王难堪吗?大唐皇帝一向标榜以德治国,以信立威,我就要借他的锅来给他熬药。我要紧紧抓住他包庇藩郡国罪犯这一条,猛攻他的失德失信,要求他把大门艺送还渤海郡惩处。他若是不送还,就会在藩郡国面前丧失信誉;他若是送还,就可以大长我渤海郡的威风。武王打定主意,指示大内相起草一份致大唐皇帝的表章,正式提出渤海郡的要求。
乌知古替武王起草的表章中写道:
大唐皇帝陛下
渤海郡王大武艺诚惶诚恐向陛下禀报,本郡叛臣大门艺罪在不赦,按律当斩,现已逃亡至幽州。藩郡国的罪臣,也是大唐的罪臣。如果藩郡国的罪臣,被大唐待为上宾、委以重任,岂不是纵容藩郡国的乱臣贼子?如果藩郡国动乱纷纷,大唐皇帝如何能有安宁?恳请陛下将大门艺押送归案。
臣渤海郡王大武艺敬启。
武王看过之后很满意,对乌知古说道:这道表章写得恰到好处,柔中有刚,绵中带剌,孤王料定那大唐皇帝没有理由不照办。立即派人送往长安。
大内相乌知古遵照王教,派出快马驿差,把这份表章迅速送往长安,交到大唐鸿胪寺。鸿胪寺官员见这道表章非同寻常,不敢怠慢,立即呈报到中书省。中书省就把它列为重要奏表,加上红sè封皮,呈报到了皇帝手中。
大唐玄宗皇帝是非常珍惜兄弟情谊的人。他本是睿宗李旦的第三子。睿宗皇帝李旦曾经想要按照长子继承的贯例册立长子李宪做太子。可是李宪自知能力远不如三弟,就坚决推辞说,三弟李隆基才是最合格的太子人选,请求父皇册立三弟李隆基为太子。由于长兄李宪坚决推荐三弟李隆基,其余几个兄弟也都支持大哥的意见,李隆基就被立为太子,并且接班当上了皇帝。所以李隆基心中非常感激大哥的推荐,也很感激二哥和两个弟弟的支持。李隆基还有一个堂兄李守礼,是二伯父李贤的长子,曾受祖母武则天残酷虐待,饱尝艰辛。李隆基当上皇帝之后,对这个堂兄弟特别照顾。为了能和这五位兄弟常相聚首,玄宗皇帝特别下令在皇宫的宫墙外面建了五座亲王府,让这五个兄弟都住在自已身边,经常相聚,相处得很亲密。在历史上,皇家兄弟和睦相处的例子不是很多。大唐玄宗皇帝李隆基创造的这段皇帝和亲王和睦相处的佳话,成为开元年间最受人赞扬的故事。所以玄宗皇帝对渤海郡发生的王室不和现象很是反感。
武王请求诛杀大门艺的这道表章呈报到皇帝手上,让玄宗皇帝很反感也很为难。这道奏表的措辞很巧妙,要求提得很强烈,让皇帝必须做出同意或是不同意的明确答复。如果接受武王的要求,把大门艺押回渤海郡,会让忠于大唐皇帝的藩郡国亲王们感到寒心;如果不接受武王的要求,又会让那些藩郡国的郡王们感到不安。玄宗皇帝和大臣们反复商议之后,想出一个既不让大门艺绝望,又不使武王忿怒的解决办法。这办法就是由玄宗皇帝给武王写一道亲笔圣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好言规劝,促进和好。
玄宗皇帝的亲笔信中写道:
致渤海郡王大武艺喻:朕以信义抚天下,不能纵容乱臣。朕以恩德治天下,又不忍看藩国王室自相伤残。大门艺在渤海郡获罪,理当受到惩处。可是惩处也要有度。杀了他全家已经是严惩,就不宜再加逼迫了。朕已将大门艺流放岭南,以示惩罚。望卿体察朕的苦心,此事就到此为止,不要对自已的手足兄弟赶尽杀绝。钦此。
这道圣喻送到敖东城,武王看了之后,感到皇帝所言入情入理,发自肺腑,令人感动,便怒气稍平。武王想,既然大门艺已经发配岭南去了,茫茫如同隔世,也和杀了他差不多,正如皇帝所言,应该适可而止,不宜再加逼迫,就把这件事放在一边。武王是个不能享受安闲的人,总是要找些惊心动魄的大事来做。暂时不去想大门艺逃亡事件,就把目光转向其他方面。这期间奚人和契丹人的部落重新抬头,不服大唐节制,屡屡越过长城sāo扰山西河北,只是这两部的实力还不够大,破坏的规模比较小。奚人和契丹人见渤海郡武王因为大门艺事件与大唐关系紧张,就派人来和武王联络,希望建立一个海东各国反唐大联盟。武王因为黑水部的争端,对大唐心存疑虑,也想和奚人契丹人联合起来对付大唐。于是,三方使节往来频繁,武王和百官每天讨论的几乎都是这件事。在大唐国的东北方,一股反唐的暗流正在涌动。
俗话说纸里包不住火。大门艺事件虽然暂时平静下来,其实并没有结束。过了不久又有探子从长安回来禀报,说大门艺确实从幽州消失了,可是并不象官方公开宣称的那样把他流放到岭南惩罚,而是转移到洛阳藏匿起来了。
武王闻报大怒,立即召大内相来吩咐道:大唐皇帝这样口是心非,是在戏弄本王。堂堂中原大国皇帝,竟这样不讲信义,居然玩起小儿捉迷藏的游戏来,不是太小看本王了吗?大内相再给他上表,痛斥他的口是心非,务必要将大门艺追拿归案。
大内相乌知古再起草一道表章,写道:
启奏大唐皇帝陛下
大唐是天朝上国,以信义征服四海,八方莫不宾服。若偶有疏忽,必是臣辅之误,定非陛下本意也。臣大武艺已经获悉,渤海叛臣大门艺已被薛泰转移到洛阳藏匿,并未如皇帝诏书中所说流放岭南。大国官员如此不遵上命,不讲信义,将陷皇帝陛下于不信,让天下人如何能够佩服?恳请陛下务必追查清楚,将大门艺送还渤海郡处治。
臣渤海郡王大武艺敬启。
玄宗皇帝接到这份表章,对武王执意追杀亲弟弟的作法很不理解。他想,渤海郡受大唐文化薰陶已有三十多年,怎么还会有这种兄弟相残的风气?前任郡王大祚荣的弟弟大祚新被迫出家当了和尚,现任郡王大武艺的弟弟又被迫逃亡到中原,他们为什么不能和睦相处呢?为什么不能象朕一样善待自已的同胞手足呢?难道这世上还有什么比兄弟手足之情更值得珍惜吗?
玄宗皇帝认真看过了武王大武艺的第二份表章,心想,不讲信义这句话说得很不成体统,是对朕的大不敬,可也确实点到了要害处。用谎言来处理大事,岂不是授人以柄,更加陷于被动。朕既然不忍心让大门艺绝望,就该向大武艺开诚布公地说明,不能用假话来蒙混。于是玄宗皇帝再给武王写了一份亲笔信。
玄宗皇帝在第二次亲笔信中写道:
致渤海郡武王大武艺喻:朕以为手足相残是天下最大的不幸。世上没有人能将断臂重置,所以更要加倍珍惜,不可轻易伤害。朕将大门艺安置于洛阳,本是出于一片慈爱之心。大门艺有罪于渤海,却还想尽忠于大唐,应该给他留下一线生机,好让他悔过自新,戴罪立功。从此以后大门艺在中原效力,不会sāo扰渤海事务,切望卿家不要再对亲兄弟追杀不止。自残手足,造成悲剧,rì后追悔,已经晚矣。现在秋天将至,天气渐凉,望卿早晚加衣防寒,珍重身体,平安康乐,以慰朕躬。钦此。
玄宗皇帝这道亲笔圣喻,写得动情动意,入情入理,又对武王充满关爱之言,就是要让武王不好意思再作出反驳。
武王接到这道皇帝亲笔圣喻,果然如皇帝所期望的那样,不好意思再上表请求捉拿大门艺。可是武王又实在不能容忍自已的亲兄弟的背叛,就另谋良策,必yù将大门艺从世界上清除才肯罢休。
这rì朝会,武王对百官说道:大唐皇帝包庇大门艺虽然不可取,可是他的坦诚慈善之言让本王不好再作反驳。如果继续上表和他打笔墨官司,就会陷于被动。现在不便继续上表强索大门艺归案。可是王法荡荡,又不能让大门艺逍遥法外。众官有何良策?
大内相乌知古奏道:既然正式交涉的办法不能奏效,就给他来个暗中行事。可以派些杀手潜入洛阳,把大门艺秘密处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