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一章 洪钦差力促和平(2/2)
这时有内侍来报:大内相求见基下。
文王笑道:来得正好。将来就让他去负责建造小长安。
大内相乌知古进来向文王禀道:有一件意想不到的好消息。新罗国孝成王金承庆派来恭贺使节,恭贺基下荣任渤海国国王。
文王颇感意外,问道:金承庆为何会主动修好?他的使节没有什么解释吗?
乌知古奏道:臣有意和他使节攀谈,以求探察其意。据他使节讲,孝成王金承庆身体欠佳,卧病在床,归皈佛教,一心向善,只求修好积德,不愿征战杀生。
文王高兴地说道:这么说他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这叫不打不相识。南征征出个新罗国王的贺使来,真是意外的收获。明天让他当殿宣读贺书,让百官都来听一听新罗国王的贺辞。
洪以文这些天正要劝说文王励行睦邻友好政策,却一时找不到话题。新罗国孝成王金承庆主动向文王拜年的行为,给洪以文创造了一个好机会。这位钦差出使渤海国,开始时只想乘机和大松花相会,对使命没有认真思索。现在婚事已毕,就把心思投入到公务上来。他带来的是皇帝亲笔诏书,这就标志着他的使命非同寻常。他把皇帝写的每个字再仔细酙酌,就感到字里行间寓意深奥。皇帝把渤海郡王提升为国王,就是要让渤新两国消除忌妒友好相处。皇帝勉励文王继承先王的素励诚节,其实就是要求文王不要象武王那样桀敖不训。皇帝赞扬武王与善无微,其实就是要求文王要善待邻国不要树敌。渤海国正在进行的南征,与皇帝的意愿背道而驰,钦差绝不能听之任之。现在新罗国主动来表示友好相处的愿望,钦差就应该抓住这个机会促成两国停战言和修好。
洪以文当即向文王说道:本官此次来渤海国,负有两项重大使命,一是颁诏,二是促和。渤海国南征之战与皇帝的期望大相径庭,让本官不好交待。
文王自从接受了皇帝的亲笔诏书以来,也对南征有所反省。他这样一位聪明睿智的国王,岂能不明白皇帝亲笔诏书的真实用意。他料定洪钦差迟早会提出这个问题,已经做好应对的准备。
文王一副轻松的表情,笑道:洪大人不要以为渤海国一味好战。此次南征其实是新罗国挑起来的。金承庆继位以来,一直在扩军备战。人yù犯我,我岂能坐以待毙。
洪以文也笑道:那么,人不犯我,我就不必犯人了。新罗国遣使来贺,已经表明和解之意。希望基下也能以和为贵,停止南征,言和修好。
文王笑道:孤王不会让洪大人为难。既然洪大人很关心和平,孤王可以命令张文休暂停进攻。如果新罗国真有和平诚意,愿意划定边界,友好相处,我方绝不会再启战端。
次rì,文王在大政殿上接见新罗国使节。新罗国使节当殿宣读了国王的贺辞。那贺辞写得十分谦恭友善,称新罗国和渤海国是兄弟之国,如同大唐国的两只翅膀,两国国王就好比是皇帝有左膀右臂,只有比翼才能高飞,只有携手才能共荣。
文王愉快地接受金承庆国王的友好祝贺,并且明确表达了尽早实现两国和平的愿望。新罗国使节再三称谢。
接见完毕,文王主持朝会,向百官说道:高王开国时,新罗国王曾经遣使来贺。此后四十多年再无往来。现在渤海郡晋升为渤海国,新罗国王再次遣使来贺,使两国关系出现了新的转机。洪钦差也很关心两国和平。孤王以为现在是停战议和的绝好时机。众官对此有何建议,尽可畅所yù言。
大内相乌知古是前朝老臣,是武王时期最重要的大臣,也是武王战争政策的鼓吹者,现在听说文王有意言和,就忍不住上前奏道:臣以为,南征新罗国是先王经营多年的国策,也是基下坚决要完成的大业。现在张文休大军节节胜利,新罗军即将崩溃,此时言和,恐非上策。
大元义归国以来一直陪同钦差,还没有安排职务,是以亲王身份参加朝会。他正满怀信心地等待填补右相职位的空缺,就想找个机会展示一下自已的宏韬大略,以期引起文王和百官的重视。他原本对和与战没有确定的想法,此时见乌知古违背文王的意愿,坚持南征,就暗暗地打定主意,要拿乌知古当作耙子,做出一呜惊人的表现。
大元义上前奏道:乌知古所言大错特错。战与和是国家大计,应由国王裁定,臣子只能拾遗补缺,力求完美。如今基下顺应时势,主张言和,大内相却固执已见,干扰王教,成何体统。皇帝诏书写得明明白白,钦差大人说得清清楚楚,渤新两国同为皇帝肱股,理当和平共处,表率百藩。臣以为,基下应该当机立断,不能被权臣所左右。
大元义慷慨激昂地发言,立刻把朝堂的气氛变得十分紧张。乌知古气得浑身发抖,指着大元义张口结舌好半天说不出话来。百官也都有惊谔不已,不知道这位刚刚归国的亲王为何这样咄咄逼人。大家互相观望着,没有人再说话。
文王也感到大元义太过分,面呈不悦之sè,训斥道:让大家各抒已见,为孤王出谋划策,不是让你们互相攻击。
百官都低头沉默,没人发言。
文王只好结束这场讨论,说道:事关重大,还要从长计议。众官有何主张,可以写成奏折报上来。现在散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