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五章 忘年交壮志难酬(1/2)
() 平卢节度使徐归道的使节张元涧,急于摆脱被软禁的困境,就向渤海国大内相张文休胡诌机密大事。见张文休对安录山失明的故事点头认可,就加劲胡诌起来。
张元涧抖擞jīng神再禀道:还有比这更重要的,就是马嵬驿兵变。叛军打破潼关时,玄宗皇帝不信肥猪成jīng能压住真龙天子,就让龙虎大将军陈玄礼把禁卫军集合起来,说明晨朕要亲自出马去迎战安录山。杨家兄弟姐妹顿时惊慌起来,他们的荣华富贵全靠玄宗皇帝支撑着,万一玄宗皇帝出征遭到不测,岂不失去了自已的保护伞。他们要阻止皇帝出征,就乘皇帝睡梦之际,把皇帝抬上龙辇,连夜向西奔逃。因为走得太急,没有带上任何食物,禁卫军忍饥挨饿跟着跑了两天,来到马嵬驿就再也走不动了。杨国忠就大骂禁龙虎大将军陈玄礼无能。陈玄礼一怒之下就把杨国忠打翻在地,喝斥道:都是你这jiān相误国,才害得大家如此奔命。忍无可忍的禁卫军官兵们就乘机一拥而上,把杨国忠剁成肉泥。禁卫军官兵杀了宰相,就索xìng一不作二不休,要把杨家人斩尽杀绝,到处疯狂搜扑追杀。杨国忠兄弟全被杀死了,杨玉环姐妹也全被杀死了。可怜玄宗皇帝眼看着禁卫军疯狂杀人却无力阻止,不仅保不住杨国忠兄弟,连爱妃杨玉环也没保住。
张文休叹息道:开元皇帝那二十九年做得何等显赫,变成天宝皇帝才十五年就这样颓败,同一个皇帝,前后判若两人,真是不可思议。
张元涧也情不自禁地感慨道:安录山能有今rì,都是玄宗皇帝姑息养jiān的结果。如果早传大位给肃宗皇帝,罢逐了杨家兄弟,就不会有这样的灾难。现在岐山以东都是大燕国的天下,只怕大唐气数将尽了。
张文休怒斥道:你这是混帐话!看来你巴不得去投燕国,还敢胡说什么三镇联兵讨贼,不过是想骗我渤海国骑兵助纣为虐而已。文王明察秋毫,早已识破你的诡计。如果徐归道不反,你还可以活命。如果徐归道投了安贼,你就只能作替罪羊。
张文休重新把张元涧软禁起来,到宫中向文王禀道:张元涧所言都是道听途说,不可轻信。
文王道:张元涧之言虽然不可全信,却也说中了许多要害。现在局势很混乱,不知大宏临流落在何处,他的处境一定很艰难。
张文休奏道:请基下宽心。臣一定要设法派人去接回大王子。
文王道:老皇帝跑到蜀中去了,新皇帝远在西北。你到哪里才能找到他的行踪呢?孔圣人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大宏临能不能逢凶化吉,也只好听天由命了。
张文休道:基下越是这样说,臣就越是要把他找回来。
渤海国王子大宏临现在处境到底如何呢?
在玄宗皇帝逃出长安的次rì,大宏临带着王孝廉随着逃难的人群离开了长安。他当时有个强烈的愿望,就是乘乱归国。所以,当人们跟着玄宗皇帝的行踪向西奔命的时候,大宏临和王孝廉却转道向南,想避开幽燕叛军,从荆州乘船顺长江而下,伺机从海上归国。可是乱世之秋,到处交通受阻。大宏临和王孝廉历尽艰辛辗转来到江陵,就再也无法前行。
这天大宏临正在为找不到东下的船只而苦恼,突然听到街上人声喧哗。大宏临跑到街上一看,原来是永王李璘手下的军官在招兵。大宏临挤上去一看,只见那招兵榜上写着:永王李璘奉玄宗皇帝置制诏命,承制统率江南各镇兵马,北上讨伐幽燕叛贼,yù招募忠勇之士从军效力,应征者预发一年饷银。
大宏临心想,永王要发兵北上,进军幽燕,我何不投到军中,随军北上,再伺机归国。他打定主意,就去报名应征。报名处有许多人在排队,大宏临就静静地排在后面。这时有一位中年军官来到队伍前面巡视。大宏临认出那是永王的儿子襄阳王李阳。李阳也认出排队的大宏临王子。
李阳问道:你不是渤海国王子大宏临吗,怎么会跑到江陵来投军?
大宏临不敢说是要绕道归国,只好应道:是逃难时不辩东西南北,随人群流落至此。
李阳道:大王子肯投军效力,代表了渤海国对平叛大业的支持,就请你到我父王的慕府中做个幕僚吧。
大宏临道:我只求为平叛效力,乐于听从殿下安排。我还有个十六岁的书童王孝廉,也请殿下安置一下。
李阳道:少年学生不宜参军,就让他留在襄阳王府中读书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