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渤海国传奇 > 第一九七章 狩猎场僖王毙命

第一九七章 狩猎场僖王毙命(2/2)

目录
好书推荐: 砺剑太行 王牌之路 韩娱传奇 至高神格 微神幻想 剑神狂圣 新代杀神的异世邪意生活 驭帝噬天 大武仙 穿梭世界

渤海国的国王每年都要举行秋季行猎。僖王正当年少,自然乐此不疲。这天僖王带了百官到东郊围场玩耍,张才智带着二千禁卫军护驾。到了围场,禁卫军只是担任外围jǐng戒,僖王身边只有百官陪伴。百官也不是都能靠前,只有三相六卿和内务各司的官员可以簇拥在国王的鞍前马后。

僖王催马在前,众官簇拥在后。离僖王最近的是:协理大臣兼大内相张才智,左相张仙寿,右相大宏森。其次就是六部卿,再其次是内务各司的官员。这是国王行猎时必须保持的阵容格局。可是今天这阵容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张仙寿父子三人是早有预谋,神不知鬼不觉地对张才智形成品字形包围。张仙寿见机会来了,就向儿子发出动手的暗示。张永顺和张永福两兄弟一左一右同时出击,把暗藏的短刀剌进张才智的后腰。

这是致命的一击。张才智就是有九条命,也难逃此劫。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张才智是久经沙场的大将军,平时是胄不离身,连上朝时都披着暗甲。他那熊皮暗甲是按仙功秘法用草药抒制的,柔软如绵,艮韧如胶,刀锋剌进去,就像剌进胶板上一般,插也插不进,拔也拔不出。张永顺兄弟顿时慌了手脚。

张才智感觉到后腰上遭到利器袭击,立即作出本能的反应。他头也不回,随手就把手中的弓向后一击。只听啊的一声,有人中着落马。张才智勒马回头,见张永顺被打下马去,张永福却惊慌奔逃。张才智把马一催,大喝一声,你往哪能里走!张永福自知无处可走,急中生智,冲到僖王马前,一伸手抓住了僖王的马缰,叫道:你不要过来,否则基下必死!

张仙寿见儿子行动失败,知道大势已去,就催马来迎张才智,想拼死给儿子创造一个逃命的机会。张才智这时已是恨得两眼发红,手起弓落,就把张仙寿打得脑浆崩裂。张永福被惊呆了,被震痴了,被吓疯了,他已经没有了成败得失的概念,没有了忠jiān正邪的区分,没有了上下尊卑的界限,发出一串哇呀的怪叫悲鸣,在绝望中把全身力气化做最后一搏,举起手中的弓,向着离他最近的目标拼死一击。

张才智和大宏森催马冲过来保护僖王,可是僖王已经在他们的弓打到张永福头上之前,先被张永福打下马去。这一场混战,转眼之间四人落马,战斗就此结束。张仙寿父子三人全都被张才智的一张弓打得头骨粉碎。僖王也被张永福打下马去。张才智翻身下马,抱起僖王的头,见他眼皮还在动,就大声叫道:传太医!

国王出猎,虽然有太医跟随,却是在禁卫军的jǐng戒圈之外待命。当太医得到召唤赶到僖王面前时,僖王早已气绝身亡了。渤海国僖王大言义,十六岁登基,二十岁被杀,就这样匆匆地消失了。

就在僖王大言义和他的近臣们在秋猎围场自相残杀的时候,在遥远的北部边陲的安远府,有一支人马正在向西奔驰。这支人马就是安远府都督大忠和率领的一千府兵。大忠和不能容忍黑水部和喜越部的叛乱,也不能容忍上京王廷对叛乱的无劝于衷,毅然起兵平叛。他的先锋大将就是他的长子大仁秀。

铁利府都督尤先卫对大忠和起兵既喜又忧。喜的是终于有人挺身而出讨伐叛乱了。忧的是大忠和没有得到王廷诏命,擅自起兵,有谋反之嫌。尤先卫就是怀着这种矛盾地心情,向上京送出加急快报,如实地奏报了大忠和的动态。

尤先卫的奏章送到上京,并没有引起王廷的注意。因为这时王廷正在处理僖王大言义的后事。

张才智对僖王之死即悲且喜。悲的是女儿失去了丈夫,喜的是有了代行国王权力的机会。张才智当即把僖王尸体草草入殓,举行国葬。又扶康王的第三子大明忠继位。十七岁的大明忠登基,称渤海国简王,改元太始。张才智又自作主张,让简王娶了僖王的遗孀。女儿张秋菊继续做贵妃,父亲张才智继续做国丈。

张才智扶简王大明忠继位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清算乌士元和张仙寿的罪行,把这两家遗属尽行斩首。右相大宏森只怕张才智杀红了眼,会把屠刀指向自己,就报病休养,不去上朝。张才智也不让简王委任新的左右相,就把三相的权力一人独揽了。渤海国的王权实际上已经落入张才智手中。

大唐钦差李重?对他离开渤海国之后发生的这些事一无所知,回到长安后,不敢呈交王柄权的表文,只把渤海国大内相乌士元的重托奏报上去,奏请皇帝特许渤海国学子归国效力。宪宗皇帝愉快准奏。康王时期送到长安学习的一大批jīng英就奉诏归国,其中有乌士元的儿子乌海光,大宏森的儿子大庆义,大廷功的儿子大启泰,六部尚书的儿子杨泰师、杨成规、周文伯、高元广、何学正、李进宪。这批学生参加过元和十二年的科举考试,其中乌海光获得进士及第,是这批jīng英中的魁首。

这批渤海国jīng英是奉了皇帝诏命归国效力的,简王大明忠和国丈张才智不敢不重用,除一人之外,都安排在三省六部担任了重要职务。那个没被安排做官的是大唐进士乌海光,因为他的父亲乌士元是被张才智斩首的罪臣,三省六部都不敢接纳他。

乌海光怀才不遇,沦为平民,却不甘寂寞,立志要在渤海国传播中原文化。他在上京龙泉府开办了一家私学馆,挂起龙泉书院的招牌,专门招收平民子弟入学。渤海国从此有了以四书五经为学业的私学。

李白有诗曰:天生我才必有用,直挂云帆济沧海。乌海光非常喜欢这两句诗。这虽然是知识分子自视清高的狂妄之辞,却也道出了世上俗人不敢正视的一条真理。人才是不可埋没的。是金子总要发光。诸葛亮未出茅庐就已算定三分天下,做好了接受刘备聘请的准备。乌海光也在书院中感悟到渤海国将要发生一场巨变,不仅做好了迎接巨变的准备,而且要去促成巨变的早rì到来。

乌海光不能做官,在教书之余就潜心整理和研究渤海国历史。他凭着渊博的学识,敏锐地洞察到,渤海国政权已经到了不是振起就是衰亡的转折关头。在最近二十多年,王室内乱频发,文王大钦茂饮鸩、成王大华屿坠湖、废王大元义饮鸠、康王大嵩嶙中毒、定王大元瑜睡死、僖王大言义被杀,这一连串六位国王全都死于非命,王室已经衰弱不堪。现在简王大明忠不能亲政,全凭国丈张才智辅佐,而国丈滥杀成xìng,把国家治理得一塌胡涂。王室衰弱,权臣乱政,这分明是亡国的征兆。

洞察到亡国的危险,乌海光就想到了一句圣人名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他进一步分析王室猝衰的原因,惊异地发现,渤海国自高王大祚荣立国以来,王室一直处于分裂的状态。高王大祚荣和他的两个弟弟大祚新和大野勃,实际上代表着三股政治势力。高王大祚荣这一支传到简王,历五世九王,已经是强弩之末,后继无人。二王大祚新这一支传到大元义,成了窃国大盗,子孙被斩尽杀绝,也已经烟消云散。而三王大野勃这一支却长期潜伏着,其政治能量至今还没有释放出来。当大祚荣的子孙和大祚新的子孙拼得两败俱伤的时候,不正是大野勃的子孙崭露头角的时机吗?

目录
新书推荐: 抗战楚云飞:机枪阵地左移五米 亮剑:从区小队开始发展 谍战:让你卧底,你领五份工资? 亮剑:从边区造到大国重工 从粉碎敦刻尔克开始 断绝关系后,王爷全家后悔终生 青简史记 抗战:团长?不,请叫我列强! 史上最强驸马爷 年代剧:老曹的潇洒人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