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0三章 山田氏巧解家训(1/2)
() 大荣华见小仁秀聪明灵俐,具有过目不忘的天赋,就把家传的仙功秘册交给他来读。小仁秀读过仙功秘册,很快就领悟到这是一本教人干翻天覆地大事的奇书。他很奇怪,为什么爷爷和爹爹读过这本书之后,却甘居林下,什么大事也没有干。他很郑重地向爷爷提出了这个问题。
大荣华万万没有料到小孙子会提出这样的大问题。他张口结舌地想了半天,才勉强地说出一个理由:不是我和你爹爹不想干大事,而是因为你太爷爷有训教,严令他的子孙不得入朝为官。我和你爹爹只学不做,也是出于无奈。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
小仁秀却不以为然,说道:太爷爷的家训管得了你们,却管不了我。我一定要去干一番翻天覆地的大事。
大荣华训斥道:小孩子不许胡说!为人在世,对长辈要孝,对朋友要义,对君王要忠。无视祖训就是不孝。
小仁秀争辩道:爷爷可不要错怪我。太爷爷的家训明明说的是子孙不得入朝为官,爷爷是他子,爹爹是他孙,只能管到你们俩。我是重孙了,当然可以不受约束了。
大荣华觉得孙子是在狡辩,却也拿不出什么道理来说服他,就不再训斥。可是孙子的这番话却深深地剌激了大荣华。许多年来,大荣华一直把父亲立下的家训理解为世世代代都不得入朝为官,不仅自己要恪守,而且儿子大忠和也要恪守,孙子大仁秀还要恪守,以后的重孙玄孙都要恪守。现在这个坚定信念被小孙子轻轻的一番话就给动摇了,这让大荣华感到非常震惊,也非常茫然。道德真经上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无常yù,以观其妙;常有yù,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父亲大野勃不仅把仙功秘册研究得纯熟jīng透,也把道家经典学习得滚瓜烂熟,他的训教一定是玄之又玄,绝不会是望文生义可以理解的。可是小孙子的理解会不会也是另一种望文生义呢?难道父亲真的是在暗示四世孙大仁秀可以不受家训的束缚,去干翻天覆地的大事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正觉和尚的预言就不难理解了。那和尚说百年之后必见分晓。等到大仁秀长到五十六岁,恰恰就是正觉和尚预言的百年之期。难道我的孙子大仁秀真的会成为盛国之王吗?
这时rì本国发生内乱,别驾王子山田十五郎寻求政治避难,来到伯力城投靠大荣华。山田十五郎是大荣华在大唐长安求学时结识的同窗挚友。两人久别重逢,再叙友情,十分亲切。大荣华对山田的遭遇十分同情,自然要说些安慰的话。
大荣华安慰道:山田君目前虽然不得志,却也在rì本国政坛上显露过才能,施展过抱负,不枉费当年在长安苦学之功。相比之下,我这大半生全都虚度了。
十五郎感慨道:我看荣华君比我过得潇洒。圣人说得好,朝闻道,夕死可矣。你虽然隐居深山,却能潜心研究仙功道法,应该说比我幸运。rì本国也兴道教,可是华夏的道长到rì本国传道的甚少,我对道教真谛也知之甚微,这次有机会和荣华君朝夕相处,就拜荣华君为师,好好学一学道家经典。
大荣华谦逊道:我也只是粗知皮毛,哪敢做山田君的老师。不如我们一起来切磋家传的仙功秘册。
山田十五郎在伯力城安居下来,就和大荣华一起研读仙功秘册。两人又如同在年轻时长安同窗求学时一般,每rì晨起读书,竟rì研讨,其乐融融。可是大荣华的心绪被小仁秀的那番话搅动着,常常情不自禁地凝神沉思。这种反常行为自然逃不过足智多谋的山田十五郎的眼睛。
山田十五郎发现大荣华心中有事,就关切地问道:荣华君一定是有什么心事,能不能对老朋友说一说呢?
大荣华叹息道:我一直以恪守家训为荣,不料却被小孙子的无忌童言给搅乱了。现在安史之乱虽然平息,可是幽燕局势仍不安宁,渤海国也面临内jiān窃国的危险。内忧外患随时都可能发生,正是国家用人之际,大丈夫岂能安居林下?我也是大氏后裔,却只能袖手旁观,这种痛苦的心情你能理解吗?
十五郎笑道:我当然能理解。不过现在你我都是奔花甲之年的人了,你总不会还有出山报国和博取功名的念头吧?
大荣华叹息道: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岁月不饶人哪!我是不会再去谋取功名了,可是我的儿子孙子还年轻,总不能让他们也像我一样默默无闻老守山林。现在国家急需将才,我却无法摆脱家训的束缚,不敢让儿子出山,实在是烦恼得很。
十五郎摇头道:依我看荣华君是自寻烦恼。令尊大人的家训并没有限制你的子孙出山报国。你想想看,不准子孙入朝为官,究竟是什么含义?其一是对子孙两代的约束,重孙就可以不受约束了;其二是不入朝为官,并不包括到外府效力。所以你的子孙出山报国并不违背家训,你还有什么可烦恼的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