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六章 张秀实负案逃亡(1/2)
() 大封裔讨封成功,又争到了和新罗国并列的荣誉,高高兴兴归国了。来时走的是陆路,遭到幽州土皇帝刘守光的sāo扰。回程时就从长安奔登州,准备走海路归国。他以为河南山东都是宣武节度使梁王朱全忠的地盘,会比幽州的土皇帝好一些。而且来时得到朱全忠派兵护送,回程也应该会得到他的关照。可是,当他来到河南地界,路过汴梁时,却被朱全忠扣住。
大封裔问道:朱大帅为何不让本王回国?
朱全忠笑道:请亲王稍候些时rì,拿到皇帝诏书再回国不迟。
大封裔道:我已经获得鸿胪寺回文,上面有皇帝口喻。
朱全忠道:那是宦官假传圣旨。现在皇帝正在蒙难,本帅要派兵前去解救。
原来,朱全忠派来护送他到长安的人,在这三天里已经把昭宗皇帝李晔的状况侦察得一清二楚。朱全忠得知皇帝蒙难,立即打出勤王救驾的旗号,率兵杀向长安。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怕皇帝被抢走,就提前把昭宗皇帝从宦官手中解救出来,接到凤翔。朱全忠率兵直扑凤翔城下。双方展开了一场争夺皇帝的恶战。
城上的李茂贞大骂道:朱全忠你是夺天子的贼!
城下的朱全忠回骂道:李茂贞你是劫天子的贼!
凤翔城被困数月,城中饿死人无数,人肉狗肉都成了高价争购的食物,皇帝李晔每天只能喝一碗粥来苟活。李茂贞坚持不住了,只怕城破之rì玉石俱焚,就把皇帝一家人放出城来。朱全忠得到皇帝,如愿以偿,立即收兵,返回汴梁。
途经长安城下,昭宗皇帝问道:朱爱卿可否让朕在长安宫中再住一夜?
朱全忠奏道:长安yīn气弥漫,陛下岂能再住?臣即刻命人把长安宫殿搬往洛阳就是了。
朱全忠厌恶昭宗皇帝对长安的留恋,当即传令道:拆除长安所的宫殿府宅和民房,把木料投入渭水河,漂到汴梁黄河岸边再捞起来,做重建皇宫之用。长安人口不分官民一律迁往汴梁,有敢拒不搬迁者,杀无赦!
朱全忠的部下进入长安城,疯狂拆毁宫殿和民房。皇宫不仅是皇帝的安乐窝,也是宦官的生存地。宫中的宦官还不知道皇帝已经被朱全忠劫持,纷纷站出来保卫皇宫。于是长安皇宫中的宦宦就成了朱全忠屠杀的对象。一天之间,朱全忠的部下杀死宦官八百余人。各地节度使也乘机杀监军宦官。这是宦官集团第一次遭到重创。
朱全忠不仅劫走了大唐皇帝,也把世界最繁华的都市长安城变成了一堆废墟。此前洛阳城已经毁于战火。大唐东西两京全都被毁灭了,大唐国的末rì也一天天逼近了。
朱全忠把昭宗皇帝李晔接到汴梁,软禁在深宫中,与世隔绝。大封裔是破格获准朝觐的讨封使臣。这位渤海国使臣终于见到了真龙天子。这时的昭宗皇李晔,虽然只有三十八岁,却是骨瘦如柴,手足乱颠,花发蓬松,目光呆滞,牙齿脱落,如同恶鬼一般。他接受了大封裔的朝拜,然后挥挥手,接见就算结束了。第二天,朱全忠的掌书记官交给大封裔一道皇帝诏书,上面印着鲜红的“皇帝之宝”,是真正的皇帝诏书。
大封裔回到上京,向成王大玮?述职道:臣往来数月,亲历幽州、汴梁、洛阳、长安等大都市,所到之处,城郭毁弃,田地荒芜,村庄凋敝,百姓饥寒,悲惨已极,辉煌灿烂的大唐国已不复存在。所幸在汴梁见到天子龙颜,讨得册封诏书,总算不辱使命。
成王大玮?感慨道:黄巢乱国之后,大唐国一蹶不振,万里江山轰然坍塌,实在令人痛惜。众卿要以大唐国为鉴,常常温习一下先朝安王大虔晃带回来的刘允章《直谏书》,jǐng惕九破八苦,勤政为国,坚守正道,勿使乱臣贼子有机可乘。
大内相朱承明奏道:现在南海府和鸭绿府却有件大事刻不容缓。新罗国发生内乱,甄宣在光州称王,梁吉在原州称王,金弓裔在松岳称王,有大批难民逃入我境。这三个反王还都想借渤海国之兵称霸半岛。两府都督不知该如何应对,请基下速作裁决。
成王大玮?道:新罗内乱,不关我事,只可隔岸观火,不可介入其中。他们谁王谁寇,且随天意。至于难民来投,是天意使百姓归我,要妥善安置。
朱承明奏道:新罗难民聚集在东南二府,使二府人口骤增,只怕会生出祸患。臣以为,可以把难民分散到夫余府和长岭府安置,每户发给安家费五两银,由国库拨付。
成王大玮?道:这样一来,就绝了新罗难民重返故乡之路,永远成为孤王的子民。这主意很好,准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