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一 齐人难做(二)(2/2)
明朝的军饷,第一个问题就是跟随他的军制产生的,就是缺乏一个强力机构和机制,以至于无法在短时间内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保障军需供应。明朝开始时是卫所军制加军户户籍,等于说划定了军队的常住地和兵源的来源,将打天下的‘野战军’转化为地方上的镇守军,再由镇守军变出一部分野战军和大部分‘武jǐng’部队,再到后来,‘武jǐng’都不是了,变成军奴。这样一来,实际有效的作战力量就是京军和营将、土司兵。虽然有效军队减少,但兵饷却减不了。因为以前有军户屯田供应一部分军饷,现在则几乎全部要靠各野战军所在地和zhōng yāng府库供应。供应主体和渠道虽然有变,但供应体系仍是过去的‘主兵月粮、客兵行粮’那一套,仍是要一事一议,每每临时筹算,临时组织运输。当然,时间长了,也会手熟,但这并不代表明朝的军饷供应体系达到了实际中能够达到的最优,而是还差得远。
比如军粮供应,明朝本有各省对应的民输作为平时的定例。但是,一旦发生大战,则该处该省的民输就会不堪重负,因为毕竟国家大战不是一省两省能够承担的。辽东开战,从陆路运粮,其他不算,只算山海关外的这一段,记开:
、山海关到辽阳近千里,其中从山海关到广宁几百里地都是山岗丘陵和沙石河滩,从广宁到三岔河,又多是湿地塘洼。在这样的地方运输,每辆民间的运粮小车最多装米三石,每天走四十里左右,往返四十几天。
、辽东客栈的饭价,每人每天超过五分银子才能吃饱,再加上驾车的驴要吃料,两人一驴,一天要花一钱二分银子吃饭。所以,是花费五两银子得米三石,更不要说还得把粮食从辽阳运到沈阳了。
实际上,运粮的花费还要远远超出以上这些。具蓟州饷司李君说,从丰润到山海关三百余里,可以载三石米的驴车就要花三两银子以上,物价飞涨的千里辽东可能只花五两银子吗?
所以,《孙子兵法》说“千里馈粮。。。rì费千金”。后勤的重要,不可轻忽。
但就是这样,朝廷内外的官员,仍然不很积极地组织推广高效的供应体系,总是因循守旧,总是能拖就拖,总是争论不休。
争议中的一大事,就是海运。其实海运的好处,明太祖的时候就尝到了,而且还是学习元朝的。可在大明二百年的历史中,这东西就是运气不佳,有时开有时禁止,还和海禁搅在一起,让马佳这样的旁观者莫名其妙。
比如说吧,高拱、张居正时就争过。一边说海运飘沫多,不如内河漕运安全。另一边马上反驳,京杭大运河的漕运也不安全,黄河泛滥,某年某月末rì,漕粮船全部飘沫。
到了辽东这里,先是有人说海运方便,可以借着三岔河口从辽河北上;比如,国初时都到过开原的老米湾,那可是最北边的路城呢。过了两月,又有人说,海运一开,辽东边军民户,都借着海船逃回内地了,长此以往,辽东不是没人守卫了吗?
总之,议论多多,好像都有道理,好像都是实情,但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总是左右摇摆,没有一个兼顾各方、兼防各种弊端的长期稳妥方案——不是某一个点子,而是全盘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