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2(2/2)
第二层:懂法练劲,既要明确每个姿势和动作的规格要求,也要熟知每个动作的技击和养生作用,但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步法歌诀“人在水中游,逐波任zì yóu,圆活陀螺劲,功夫腰腿求”,在沉稳的基础卜,更要灵活,要能柔能刚,刚柔合一。
第一层:学术练形,练功架,明确动作规格要求,步法歌诀“人在水中行,迈步如猫行,身正虚实明,缓稳全在心”,姿势正确端正,步法移动的位置、方向、角度、距离,进退路线都符合规格和要求,要达到缓,稳的功夫。
太极拳动作的虚实变化与步法的转移有密切关系,太极拳招式的每个姿势之都紧密连接.位置和方向的改变处处都贯穿步法的变换,步法虚实的变化,既要分明,义要连绵不断。拳经说“无过不及一,随屈就伸”,肢一体曲、伸的转换构成了动作。要注意的是无论前进、后退、腿的屈膝程度要保持一致,动作起来不会波澜的起伏.整体才有平稳的可能。一腿前弓,膝不应过脚尖?另一腿也不能用力僵挺.自然微微伸直即可,这是虚实分清,也是实中有虚,太极拳步法虚中有实的表现。初学者,步法容易直进直退,身法呆滞,平淡无味。步法应和{1}手法同样走弧,靠腿的支撑力,以两足为基础,铛网活自然沉稳,出步的动作就想试探冰的厚薄,儿前进必须先提腿,重心在后,蓄劲于膝,再由屈而伸,足尖领劲,脚跟铲地而蹬出.然后足掌和足尖落地全面落实,这样进可攻、退可守,移动灵活。
太极拳步法是太极拳练习的基础。yīn阳理论中的缓慢、虚实、动静贯穿别步法掌握的每个环节,正确把握yīn阳理论对太极拳运动的掌握有关键作用。我们广州陈式太极拳馆对太极拳的yīn阳理论练习和指导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Tags:太极拳步法
什么是太极拳的心理学内涵
体育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通过文化的传承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心理、xìng格行为和身心的发展,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文化心理机制。作为“国粹”的太极拳,太极拳内涵无论其产生和发展,还是其形、神的特点,太极拳内涵无不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太极拳心理学思想的影响。所谓拳如其人,太极拳心理学中的“自我观”、“尚和观”、“天人合一观”等,既反映出中国人传统人格的特点,又折shè出中国体育文化的特征。
说说太极拳中的“自我观”。西方太极拳心理学者认为对自我的认知渗透于个体思想、行动的发动、支配、维持。同样,中国文化太极拳心理学中对“我”的定位,也影响着太极拳法的风格。太极拳法中的“刚柔相济”中的“柔”,来源于道家思想中的“柔我观”。“柔我观”效法于自然规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皆是证明至柔才能至刚,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太极拳内涵要求“柔中寓刚,如棉裹铁”,陈氏太极培训要求“静如山岳,动如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极柔软然后极坚刚”,所谓“四两拨千斤”既是此理,要想让“我”成为柔我,必须将有形之我化为无形之我。如果我们将有形之的太极拳内涵我称之为客体,将无形之我称之为主体,陈式太极拳以虚灵为极致,即周身浑沌,极其虚灵,不知身之为我,我之为身,亦不知神由气生,气自有神,周中规,折中矩,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乃是主客体相融的最佳心理状态,将有形之我融入无形之我,太极拳内涵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无我与非我之分,从而达到一个无形无迹的最高境界。至刚则折,太极拳乃xìng命之学,处处表现出圆、空的痕迹。圆灵活多变,空则轻灵无滞,符合大自然的规律。在太极拳心理学中则表现为“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随屈就伸。引进落空”等。除了“柔我”,道家思想中的“我”还有畏争、能忍、藏锋和重防的特点,体现在太极拳的攻防技法中则表现为攻防动作变化多端,微妙莫测,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以退为进,顺势而攻,虚虚实实,太极拳内涵从而柔弱胜刚强,以智取胜。
儒家思想中的“我”崇尚“德我”,陈式太极强调体育应重道德、伦理,推崇“恭、谦、礼、让”,而不是以体能、竞技高低论胜负,带有浓郁的礼仪之邦的sè彩。众多武林流派,几乎所有的拳谱家法无一例外都先阐明武德,太极拳内涵即所谓以德服人,而不是比武论高低。陈式太极拳法中的太极拳心理学则显得尤为突出。从技法上看,太极拳讲究舍己从人,后发制人,点到为止,重观赏、嬉戏、审美,轻攻防。
浅析太极拳的中国文化太极拳心理学内涵化人的手段,这一文化心理内涵在许多中国功夫片电影中都有所诠释。电影《霍元甲》中,霍元甲(李连杰饰演)打向rì本武师三田的致命一拳,没有倾力而出,而是点到为止,因而感化三田,赢得三田的尊重。
无论是太极拳心理学中所体现出的“柔我观”还是“德我观”,都应是中国传统社会独有的经济、社会特征下的心理产物。“柔我观”(或“德我观”)实质上具备一种他人取向的社会文化太极拳心理学特征。中国人是灵巧的自我呈现家”,顾虑人意,重视名誉,将自己主流化,自我意志的成分减少,在太极拳心理学上界定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在重礼、重德的节制下,中国的体育文化缺少了竞争二字。中国许多优秀运动员在公共场合都显得过于谦和,不太张扬自己的个xìng,而一些对抗xìng强、竞争xìng强、身体接触较多的竞技运动项目,如足球,不能很好地发展,原因可能就在于此。
中国人自先秦以来就非常推崇“和”,导致“和”已成为中国人的一种集体潜意识,和有协调、和谐、适中等多种含义。陈氏太极培训在中国文化太极拳心理学中,和的使用主要有两大流派;一是儒家的提倡“和”推崇“中庸”的思想,认为“和”和“中庸”在含义上有相近之处。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中解释到:“中者,无过不及之名。庸者,平常也。”此处的中庸有适中之义。太极拳无论是走架还是推手,都要求身体既不前倾,也不后仰,不偏不倚,推手时讲究“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太极拳的最基本要求,即身型的“虚灵顶劲,尾间中正”更是这种中庸之道的直接反映;其二就是道家思想中崇尚自然意义的“和”。老子说:“万物负yīn而抱阳,充气以为和。”太极拳内涵认为万物都包含yīn和阳这一对矛盾的辩证体,既相互对抗,又协调统一,互相转化。太极拳的太极二字源于易经,“易在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学辩证法最基本的范畴是yīn阳.在陈式太极拳套路演练中,刚柔、虚实、动静、疾徐、形神等对立因素在同一动作中以yīn阳相融的形式和谐地表现出来,即所谓yīn中有阳,阳中有yīn。”正如著名陈氏太极拳名家陈鑫所指:“太极之道,开合二字尽之,一yīn一阳之谓拳,太极拳心理学其妙处全在互为其根。”
“和”的思想在中国文化太极拳心理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中国人在对自然的态度、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自我身心的看法和审美情趣上均流露出“和”的心态同。这五个方面或多或少,在太极拳法的思想中都有所体现。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中国人对土地的感情高于一切,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太极拳心理学自然也受到土的束缚。太极拳家们历来都将桩功视为必修课目,练桩就是要把劲沉下来,站稳脚根,追求的是土地带给自身的稳定和安宁。同时,农事活动必须遵从自然规律,chūn耕秋收。要按季节行事,太极拳内涵在太极拳法中则表现为“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无过不及,随屈就伸”,“舍己从人”,“效法自然,自然而然”。和,使之不至于中断,这是中国人维护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太极拳中的“和”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合和连。所谓“合”表现为空间的配合,如外三合,要求动作的上与下、左与右、前与后互相呼应,互相依赖。“手与足,肩与胯,上下、左右、前后,运转停势亦各呼应对齐,开则俱开,合则俱合。”而陈式太极拳“连”指的是动作演练要求由脚而腰而手完整一气,中间没有停顿。一势未完,下一势便承接而来。陈氏太极培训全套动作循环往复,无端可寻,太极拳内涵与追求局部鲜明及外形之美的西方审美情趣不同,太极拳文化追求的是整体的和谐往复。陈式太极拳的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太极拳心理学练习时讲究“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一动无有不动,内不动外不发”,“牵一发而动全身”,“周身一家”,使心、气、神的运行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攻防技法则讲究“化中有打,打中寓化”,“静中触动动尤静”,和西方格斗中的强打硬攻形成鲜明的对比。
“尚和观”“使人与社会团体自然或超自然建立了和谐的关系”,集体主义成了中国体育致胜的法宝。中国人追求人际和谐,已经到了为和谐而和谐的地步。谁先破坏和谐,不管有理无理,都是不对的。在国际赛场上出现体育争端时,中国代表团有时以“和”为贵,要求运动员发扬风格.服从裁判,当然,“友谊第一,比赛第二”,遵守体育道德的思想无可非议,但物极必反,若忽视运动员个xìng的发挥,会一定程度上阻碍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这方面值得我们深思。
太极拳中的“天人合一观”,对于“天人合一”,李约瑟曾说:“再没有其它地方表现得象中国人那样热心于体现他们的伟大的理想、人与自然的不可分离。”所谓“天人合一”,太极拳内涵就是将人与生存的自然环境看作一个整体,人体内部的活动与外界天地万物的自然变化相一致。《老子?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张效法自然是一条贯穿于天,地与人三者的**则。保健者只有通过顺应自然规律来养xìng调神,太极拳内涵方能促进身心健康,达到长寿的目的。
太极拳心理学通过节制自己的**,顺应自然达到养神的目的。太极修炼中的“坐忘”,既是摈弃一切私心杂念,静心入意,隔绝外界的干扰,太极拳心理学使人的身心处于宁静、极松脱的状态,从而达到“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与我并生”的境界。金岳霖先生认为:“最高最广意义的天人合一就是主体融入客体,或者客体融入主体,坚持根本同一,泯除一切显著差别。从而达到个人与宇宙不二的状态。”太极练功讲究“悟”,太极拳内涵强调自我内心对动作的领悟、揣摩,不重分析而强调体验,忽视对动作本身的认识,偏向动作的心理感受。所谓“拳打千遍,拳理自现”,太极拳内涵对拳势、拳法渐悟渐彻,不懈修炼,方能得心应手,得意忘形,使动作形神兼备,主客相融,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著名太极拳家陈鑫对此太极拳心理学有jīng辟的描述:“在我打得天花乱坠,在人自然拍案叫奇。里感有情,外感有境,真如天郎气清,惠风和畅,阳风烟景,大块文章。”
太极拳最讲究养气,导入自然之气,吐出体内浊气。陈氏太极培训气的凝聚xìng表现在太极拳上的要求是“神聚”,《五字诀》云:“神聚则一气鼓铸,练气归神,气势腾挪,全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以神运气,气势相连,气到则劲到,从而达到身动心静,气敛神舒的境界,获得身心的享受。无论是起势还是走步,太极拳都要求“气沉丹田”,“丹田内转”,久而久之太极拳内涵可使丹田真气充盈,体内气血调和,yīn阳平衡,达到养生的效果。”
“天人合一观”实则是一种社会取向的太极拳心理学特征,强调的是中国人迁就、配合及融入其社会环境的心理运作方式。中国人对社会环境以外的其他境界(自然环境及超自然环境)也是采用同样的适应方式。太极拳内涵这一观点在现代社会也不乏其积极意义。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顺应社会的发展,适应压力,调节压力,改变对压力含义的认知,对人的身心健康是有益的。从这一点上说,又与新兴的“超个人太极拳心理学”的理论观点不谋而合。超个人太极拳心理学是太极拳心理学界的第四势力,主张将人放到一个与宇宙合一的背景中去考察,不是把人视为自然或命运的征服者,太极拳内涵主张回归到自然的和谐状态,回归到自我,进入到内部的jīng神世界。
太极拳被誉为“哲拳”,太极拳心理学其发展的历史反映着中国文化特有的文化心理特质。同时,太极拳文化又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行为和自我的发展。随着后现代思cháo的兴起,人们越来越重视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会心理、行为、自我发展的特殊xìng。在中西方文化不断交融和碰撞的今天,如何从太极拳文化中提炼出理论概念和研究思路,尝试描述和解释中国体育文化下特定的心理和行为,是每一个中国体育文化太极拳心理学者所面对的问题。而广州陈氏太极拳馆这里有最具详情的太极拳内涵及文化,欢迎移步前来咨询参观。
太极拳与庄子的天地人理论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jīng深,无论是从太极拳起源,太极拳演化到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还是从儒家太极拳的借力打力技击术,太极拳文化及太极应用,都对太极思想起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太极庄子不难看出儒家太极拳美学思想中渗透着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太极拳作为中国古老的传统体育项目,太极天地人以内外兼修、刚柔相济、形神兼备而闻名于世,成为众多体育爱好者喜爱的休闲养生运动项目。因此广州陈氏太极馆认为有必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去审视儒家太极拳的美学思想。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哲学经典,分为易经和易传两部分。儒家太极拳的“太极庄子”原于易经,“易在太极庄子,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学辩证法最基本的范畴是yīn阳,如天地、乾坤、刚柔、动静等,都属yīn阳对立,太极庄子而yīn阳就是概括一切统一物的两个矛盾方面的太极天地人抽象概念。《易传》对矛盾两方面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在实践中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使个体都有所改变,太极天地人所注重的是对立面的和谐统一。yīn阳的协调统一以及yīn阳的相互转化思想对中国主流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而且也直接影响到太极原理和太极庄子拳法。
在太极拳套路演练中,yīn阳以相融的方式表现为“阳中有yīn,yīn中有阳”,yīn与阳相互包含,两种对立因素在同一动作中以和谐的运动方式呈现出来,运动时柔非软弱无力,刚非一硬到底,即“刚柔相济”,太极天地人运动中的动作要作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太虚则轻浮,易失去平衡,太实则动作必定呆滞。太极庄子不仅刚柔虚实如此,动静,疾徐等对立因素也都以yīn阳相融的形式而存在。对于儒家太极拳的攻防技法而言,yīn阳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方面也有所表现,如:“以退为进”,“顺势而攻”都是对此形象的说明。儒家太极拳动作变化多端,微妙莫测,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太极天地人从而柔弱胜刚强,以智取胜,形成技能xìng的技法特征,因而有人谈掌握了yīn阳变化规律,太极庄子在某种程度上也掌握了攻防的根本方法。陈氏太极拳培训yīn阳中的变化是运动中简单的物理位移或物理意义上力量的改变,此时太极天地人在演练动作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节奏,即可以说速度,那么速度在运动中的变化也升华为创造美,陈氏太极拳培训通过运动中虚实、刚柔、动静、疾徐、轻重的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来表现,产生一种比一般运动更为深刻,更为复杂,也更富于变化的美,并且产生了儒家太极拳运动中的美。
在“太极天地人”的思想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将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太极庄子注重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并且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陈式太极拳这种思想逐渐形成稳定的太极思考模式,陈式太极拳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儒家太极拳在其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就是把“太极天地人”的思想渗透到拳理和拳法中逐步完善的。“太极天地人”思想是以“人”为中心的天人整体观,天人统一的基础是在人对天道的追求,太极庄子不是向外的探索,是内在的超越,因而形成了重视主体自身意义的意向xìng思维方式,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引导下,人们忽视了对动作本身认识的事实,而偏向与主体对动作心理感受的真实。太极庄子形成了对动作的情感审美体验。这种太极天地人感受是人的生命的激荡通过儒家太极拳的演练与表现和抒发而获得一种jīng神上的满足感,广州太极培训这种满足感就是所谓美的享受。人们对动作的认识只局限于其功防格斗的功能,太极庄子逐渐发展到对动作演练表现出来的jīng神,节奏,风格的追求,实现了对动作的超越(功防格斗功能的超越),陈式太极是儒家太极拳的核心,超越一切有限xìng,物我一体,演练者忘了自我在演练,欣赏者的忘我境界,太极庄子完全把自我融入到运动之中,从而达到了“物我两忘”的止境。
一方面,在“太极天地人”思想的影响下,太极拳理论借用自然界的宏观景象对动作内在jīng神与气势作象征xìng的比喻,其目的是跨越理xìng化范围而体现动作的jīng神,节奏和风格,这种与动作原形为主体的情感导向,广州太极培训以外界事物为内容的联想与类推,不仅激活了客体,使它增添了动作概念以外的某种内在的气势和风韵。同时这种潜在的氛围也激活了主题,使主体在一种难以言表的意境感染与驱动下更投入,太极庄子将自己融入到运动之中,表现出无群的神韵,陈氏太极也是对武术中“内外兼修”淋漓尽致的表现。
太极拳审美运动中以“和”为美。在《易学》的辨证统一思想和“太极天地人”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儒家太极拳以“和”为美的审美运动。“和”就是美,这是蕴藏在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一种审美理想,“和”是中国哲学的概念,即和谐。太极天地人是矛盾处于协调的状态而不互相偏废。“和”的范畴也是中国健康文化意识和jīng神观念在美学领域的重要体现,太极庄子使它广泛渗透在艺术和武术的审美思想中。
和谐在儒家太极拳中表现为yīn阳和、动静和、虚实和、刚柔和、形神和、无过不及。若名陈氏儒家太极拳名家陈鑫指出:“太极之道,开合二字尽之,一yīn一阳之谓拳,其妙效全在其根”,视yīn阳为运动中根本,着重于对立因素的统一与和谐。以“揽雀尾”动作为例,从动作的方法来看,太极庄子将刚与柔、虚与实、动与静等因素在统一中对立,融为一体,太极天地人使动作刚柔相济,虚实相生,动静相兼,体现出圆活自如的运动特征以及动作的中和之美。就力量而言,刚柔两种表现形式在儒家太极拳运动中并非简单的相加或反复交替,而是将刚与柔巧妙的揉和在一起,动作中做到“刚中富柔,柔中富刚,刚柔相济,运化无方”,对立因素在运动中融为一体,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的理想境界。
儒家太极拳演练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达到“太极天地人”,不去想动作,纯以人意导气,以气摧力,把自己的情感意识融入动作之中,陈氏太极拳培训做到忘记自我,把身体心灵上的一切拙力和杂念通通去掉,陈式太极拳以一种澄明心境去体会生命的和谐律动,从而进入一种忘我境界,拳与人汇为一体,即“太极天地人”。“气”既是儒家太极拳形神美的根源又是中国传统文化jīng髓的体现。
“气”是一个重要的古典美学范畴,太极天地人是儒家太极拳产生美的根源,“气”在武术领域是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太极庄子正如所说的“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因而先从“气”的含义谈起。“气”的含义又有三类:一种气是一个哲学概念,但是陈氏太极在武术中“气”又是非常重要的,特别在儒家太极拳中的表现更为重要,世界上生息的万物就是气演绎变化的结果,老子《道德经》四十三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yīn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儒家太极拳最早讲的养“气”的气是第二种含义,是一种自然之气,是通过导引吐纳来实现的。陈式太极拳这种自然之“气”在儒家太极拳的演练过程中触发了演练者的jīng神力量,由此,自然之“气”转化为jīng神力量的“气”,jīng神力量的“气”通过太极天地人的演练肢体运动的功能和形式来表现。陈氏太极在美学意义上的“气”具有三个特征,即:凝聚xìng、流动xìng和依附xìng。“气”的凝聚xìng表现在儒家太极拳上的要求是太极庄子的“神聚”。《五字诀》云:“神聚则一气鼓铸,练气归神,气势腾挪,全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走架打手行工要言》:“yù要周身无有缺陷先要神气鼓荡,yù要神气鼓荡,太极天地人先要提起jīng神,神不外散,要神气收敛入骨。“气”的流动xìng表现为“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十三势歌》曰:“气启蒙身躯不少滞”。依附xìng表现为“气”,太极庄子必须依附于人们的jīng神意图,在太极拳思想中,“气”是与“神”、“忘”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