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农娃修仙传 > 杂谈 天与地

杂谈 天与地(2/2)

目录
好书推荐: 傲视法则 绕指柔 圣域 魔法灭神 法神系统 超能八部 诡仙 醉黄粱 仙叛 破天封魔

地质构造

核心

水星上的铁

水星上的冰

天体运动

公转自转公转

自转

天体磁场

磁场强度

水星观测

水星探测

水星之最

基本参数

主要参数

水星概况

占星学中的水星

相关网络用语

相关汽车品牌

相关网络公司

德国“水星”简介

表面形貌

相关参数

基本特征水星的密度高

水星有磁场

水星上有水冰

水星存在大气层

水星对地球会的影响

历史记载

温度和日照

大气环境

地形地貌

地质构造核心水星上的铁水星上的冰天体运动公转自转

公转自转天体磁场磁场强度水星观测水星探测水星之最基本参数主要参数水星概况占星学中的水星相关网络用语相关汽车品牌相关网络公司德国“水星”展开编辑本段简介

水星最接近太阳,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按前后顺序排名第一的行星。水星在直径上小于木卫三和土卫六,水星上的太阳看上去要比在地球上大二倍半,太阳光比地球赤道的阳光还要强六倍。水星朝向太阳的一面,温度非常高,可达到400℃以上。这样热的地方,就连锡和铅都会熔化,何况水呢。但背向太阳的一面,长期不见阳光,温度非常低,达到-173℃,在这里也不可能有液态的水。1974年3月、9月和1975年3月,美国发射的“水手10号”探测了水星,向地面发回5000多张照片。水星地貌酷似月球,大小不一的环形山,还有辐射纹、平原、裂谷、盆地等地形,表面有许多陨石坑而且十分古老,它也没有板块运动。水星是太阳系中仅次于地球,密度第二大的天体。水星没有卫星。水星只有在白天和黎明时才能在地球上观测得到。

水星(5张)

编辑本段表面形貌

水星表面受到无数次的陨石撞击,到处坑坑洼洼。当水星受到巨大的撞击后,就会有盆地形成,周围则由山脉围绕。在盆地之外是撞击喷出的物质,以及平坦的熔岩洪流平原。此外,水星在几十亿年的演变过程中,表面还形成许多褶皱、山脊和裂缝,彼此相互交错。通过雷达对水星北极区的观测,科学家发现在一些坑洞的阴影处有冰存在的证据。

编辑本段相关参数

半长径0.38709893天文单位近日点距离0.3075天文单位近日点

远日点距离0.4612天文单位升交点黄经47.9°近日点黄经76.8°偏心率0.20563069倾角7.00487°公转周期87.9693天自转周期58.6462天物理参数质量3.30200×1.e+千克平均半径2440±1千米平均密度5.427克/厘米的三次(g/cm3)表面重力(赤道)3.701米/秒的二次(m/s2)逃逸速度4.435千米/秒卫星数:无公转轨道:距太阳57,910,000千米(0.38天文单位)最高地表温度634.5°C最低地表温度-86°C大气组成:氦42%钠42%氧15%其它1%

编辑本段基本特征

水星的密度高

美国宇航局信使号探测器回传的水星图像

水星是太阳系中密度第二高的行星,仅次于地球。据此,科学家们估计水星内部必定存在一个超大的内核,其内核质量甚至可以占到其总质量的2/3,而相比之下,地球的内核区质量只占地球总质量的1/3。美国华盛顿卡内基研究院地磁学系主任,美国信使号水星探测器项目首席科学家西恩·所罗门(SeanSolomon)教授表示:目前科学界的观点是认为在太阳系早期的狂暴撞击时代,水星曾遭遇严重撞击,导致其失去了密度较低的一部分外壳,因此留下了密度相对较大的部分。而此次信使号探测器的任务中有一项便是通过对水星进行全地表化学成分分析来检验这个理论。

水星有磁场

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金星、水星、地球、木星、土星都有磁场,但只有水星是太阳系类地行星中除了地球之外唯一一颗拥有显著磁场的行星(不过尽管如此,它的磁场强度也仅有地球的1%不到)。对于一颗行星来说,磁场的有无绝非小事,就拿地球磁场来说,它构成了地球上生命的保护伞,帮助抵挡有害的太阳射线和其它宇宙射线,从而造就了生命的乐园。所罗门博士将地球磁场称作“我们的辐射保护伞”,如果没有地球磁场,地球上的生命将很难出现和演化。研究人员现在相信水星的磁场产生机制和地球的相同,那就是其外核部位导电熔浆的流动形成的“电机”模式。此次信使号探测器将精确测量水星磁场的分布,从而帮助科学家们检验这一理论是否正确。

水星上有水冰

浸没在太阳光热中的水星绝非一个寻找水的好地方。但是科学家们注意到水星极区有些深邃的陨石坑是永远照不到阳光的,由于没有大气调节,这些地方的温度一直维持在华氏零下280度(约合摄氏-173度)左右。这些所罗门博士称为“深度冷冻陷阱”的陨石坑中可能聚集着比月球上多得多的水冰物质。尽管这一点还存在争议,但是所罗门博士表示,这一点至少可以证明一点,那就是水在太阳系中是普遍存在的,至少对分子态的水来说。

水星存在大气层

尽管水星是太阳系8大行星中最小的那颗,其引力也相应地较小。然而水星确实拥有一个稀薄的大气层。在太阳的强烈辐射轰击下,水星大气被向后压缩延伸开去,在背阳处形成一个“尾巴”,就像一颗巨大的彗星。然而更诡异的一点是,水星事实上还在不断的损失其大气气体成分。因此,正如所罗门博士指出的那样“你需要不断的进行补充,方能维持大气层的存在。”科学家们认为水星的补充方式是捕获太阳辐射的粒子,以及被微型陨石撞击后溅起的尘埃颗粒。

水星对地球会的影响

水星拥有太阳系8大行星中偏心率最大的轨道,通俗的说,就是它的轨道的椭圆是最“扁”的。而最新的计算机模拟显示,在未来数十亿年间,水星的这一轨道还将变得更扁,使其有1%的机会和太阳或者金星发生撞击。更让人担忧的是,和外侧的巨行星引力场一起,水星这样混乱的轨道运动将有可能打乱内太阳系其他行星的运行轨道,甚至导致水星,金星或火星的轨道发生变动,并最终和地球发生相撞——这可是真正的末日毁灭时刻。

编辑本段历史记载

水星(Mercury),比月球大1/3,同时也是最靠近太阳的行星。水星目视星等范围是0.4~5.5。水星太接近太阳,所以常常被猛烈的阳光淹没,它的轨道距太阳4590万~6970万千米之间,因此望远镜很少能够仔细观察它。水星也没有自然卫星。靠近过水星的探测器只有美国探测器水手10号和美国发射的信使号探测器。水手十号在1974年—1975年探索水星时,只拍摄到大约45%的表面;信使号于2008年1月掠过水星。水星是太阳系中运动最快的行星,绕太阳一周只需88天,自转一周需58天15小时30分钟,水星上的一天相当于地球上的59天。水星的英文名字Mercury来自罗马神话中众神的使者墨丘利(对应希腊神话中的赫耳墨斯)。因为水星约88天绕太阳一圈,是太阳系中公转最快的行星。符号是上面一个圆形下面一个交叉的短垂线和一个半圆形(Unicode),是墨丘利所拿魔杖的形状。在前5世纪,水星实际上被认为成二个不同的行星,这是因为它时常交替地出现在太阳的两侧。当它出现在傍晚时,它被叫做墨丘利;但是当它出现在早晨时,为了纪念太阳神阿波罗,它被称为阿波罗。毕达哥拉斯后来指出他们实际上是相同的一颗行星。晋书:志第二天文中(七曜杂星气史传事验)「辰星曰北方冬水,智也,听也。智亏听失,逆冬令,伤水气,罚见辰星。辰星见,则主刑,主廷尉,主燕赵,又为燕、赵、代以北;宰相之象。亦为杀伐之气,战斗之象。又曰,军于野,辰星为偏将之象,无军为刑事。和阴阳,应效不效,其时不和。出失其时,寒署失其节,邦当大饥。当出不出,是谓击卒,兵大起。在于房心间,地动。亦曰,辰星出入躁疾,常主夷狄。又曰,蛮夷之星也,亦主刑法之得失。色黄而小,地大动。光明与月相逮,其国大水。」墨丘利在罗马神话中是商业、旅行和偷窃之神,即希腊神话中的赫耳墨斯,为众神传信的神,或许由于水星在空中移动得快,才使它得到这个名字。墨丘利及水星符号

早在公元前3000年的苏美尔时代,人们便发现了水星。古希腊人赋于它两个名字:当它初现于清晨时称为阿波罗,当它闪烁于夜空时称为赫耳墨斯。不过,古希腊天文学家们知道这两个名字实际上指的是同一颗星星,赫拉克赖脱(公元前5世纪之希腊哲学家)甚至认为水星与金星并非环绕地球,而是环绕着太阳在运行。水星的轨道偏离正圆程度很大,近日点距太阳仅四千六百万千米,远日点却有7千万千米,在轨道的近日点它以十分缓慢的速度按岁差围绕太阳向前运行(岁差:地轴进动引起春分点向西缓慢运行,速度每年0.2",约两万五千八百年运行一周,使回归年比恒星年短的现象。分日岁差和行星岁差两种,后者是由行星引力产生的黄道面变动引起的。)在十九世纪,天文学家们对水星的轨道半径进行了非常仔细的观察,但无法运用牛顿力学对此作出适当的解释。存在于实际观察到的值与预告值之间的细微差异是一个次要(每千年相差七分之一度)但困扰了天文学家们数十年的问题。有人认为在靠近水星的轨道上存在着另一颗行星(有时被称作Vulcan,“祝融星”),由此来解释这种差异,结果最终的答案颇有戏剧性: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在人们接受认可此理论的早期,水星运行的正确预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水星因太阳的引力场而绕其公转,而太阳引力场极其巨大,据广义相对论观点,质量产生引力场,引力场又可看成质量,所以巨引力场可看作质量,产生小引力场,使其公转轨道偏离。类似于电磁波的发散,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传向远方。在1962年前,人们一直认为水星自转一周与公转一周的时间是相同的,从而使面对太阳的那一面恒定不变。这与月球总是以相同的半面朝向地球很相似。但在1965年,通过多普勒雷达的观察发现这种理论是错误的。现在我们已得知水星在公转二周的同时自转三周,水星是太阳系中目前唯一已知的公转周期与自转周期共动比率小于1的天体。由于上述情况及水星轨道极度偏离正圆,将使得水星上的观察者看到非常奇特的景像,处于某些经度的观察者会看到当太阳升起后,随着它朝向天顶缓慢移动,将逐渐明显地增大尺寸。太阳将在天顶停顿下来,经过短暂的倒退过程,再次停顿,然后继续它通往地平线的旅程,同时明显地缩小。在此期间,星星们将以三倍快的速度划过苍空。在水星表面另一些地点的观察者将看到不同的但一样是异乎寻常的天体运动。水星上的温差是整个太阳系中最大的,温度变化的范围为90开到700开。相比之下,金星的温度略高些,但更为稳定。水星在许多方面与月球相似,它的表面有许多陨石坑而且十分古老,它也没有板块运动。另一方面,水星的密度比月球大得多,(水星5.43克/立方厘米月球3.34克/立方厘米)。水星是太阳系中仅次于地球,密度第二大的天体。事实上地球的密度高部分源于万有引力的压缩;或非如此,水星的密度将大于地球,这表明水星的铁质核心比地球的相对要大些,很有可能构成了行星的大部分。因此,相对而言,水星仅有一圈薄薄的硅酸盐地幔和地壳。巨大的铁质核心半径为1800到1900千米,是水星内部的支配者。而硅酸盐外壳仅有500到600千米厚,至少有一部分核心大概成熔融状。

事实上水星的大气很稀薄(几乎不存在),由太阳风带来的被破坏的原子构成。水星温度如此之高,使得这些原子迅速地散逸至太空中,这样与地球和金星稳定的大气相比,水星的大气频繁地被补充更换。水星的表面表现出巨大的急斜面,有些达到几百千米长,三千米高。有些横处于环形山的外环处,而另一些急斜面的面貌表明他们是受压缩而形成的。据估计,水星表面收缩了大约0.1%(或在星球半径上递减了大约1千米)。水星上最大的地貌特征之一是Caloris盆地,直径约为1300千米,人们认为它与月球上最大的盆地Maria相似。如同月球的盆地,Caloris盆地很有可能形成于太阳系早期的大碰撞中,那次碰撞大概同时造成了星球另一面正对盆地处奇特的地形。除了布满陨石坑的地形,水星也有相对平坦的平原,有些也许是古代火山运动的结果,但另一些大概是陨石所形成的喷出物沉积的结果。水手号探测器的数据提供了一些近期水星上火山活动的初步迹象,但我们需要更多的资料来确认。令人惊讶的是,水星北极点的雷达扫描(一处未被水手10号勘测的区域)显示出在一些陨石坑的被完好保护的隐蔽处存在冰的迹象。水星有一个小型磁场,磁场强度约为地球的1%。至今未发现水星有卫星。通常通过双筒望远镜甚至直接用肉眼便可观察到水星,但它总是十分靠近太阳,在曙暮光中难以看到。MikeHarvey的行星寻找图表指出此时水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及其他行星的位置),再由“星光灿烂”这个天象程序作更多更细致的定制。

编辑本段温度和日照

水星表面平均温度约452K,变化范围从90到700K,是温差最大的行星;可以比较一下地球,地球上的度温变化只有11K。(这里只是太阳辐射能量,不考虑“季节”,“天气”)水星的表面的日照比地球强8.9倍,总共辐照度有9126.6W/m2。令人惊讶地,在1992年所进行的雷达观察显示,水星的北极有冰。一般相信,这些冰存在于阳光永无法照射到的环形山底部,由于彗星的撞击和/或行星内部的气体冒出表面而积累的。水星图解

编辑本段大气环境

水星只有微量的大气。水星的大气极其稀薄。实际上,水星大气中的气体分子与水星表面相撞的频密程度比它们之间互相相撞要高。出于这些原因,水星应被视为是没有大气的。“大气”主要由氧,钾和钠组成。水星的大气非常少,主要成份为氦(42%)、汽化钠(42%)和氧(15%),而且在白天气温非常高,平均地表温度为179℃,最高为427℃,最低为零下173℃,因此水星上看来不可能存在水;但1991年科学家在水星的北极发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亮点,造成这个亮点的可能是在地表或地下的冰。水星上真的有可能存在冰吗?由于水星的轨道比较特殊,在它的北极,太阳始终只在地平线上徘徊。在一些陨石坑内部,可能由于永远见不到阳光而使温度降至零下161℃以下。这样低的温度就有可能凝固从行星内部释放出来的气体,或积存从太空来的冰。组成水星大气的原子不断的被遗失到太空之中,由于钾或钠原子在一个水星日(一个水星日——在其近日点一日时间的一半)上大约有3小时的平均“寿命”。散失的大气不断地被一些机制所替换,如被行星引力场俘获的火山蒸汽,以及两极的冰冠的除气作用。

编辑本段地形地貌

水星的环形山很类似月球。水星表面最显著的的特征(只包括已经被拍摄过的部分)之一是一个直径达到1360km的冲击性环形山:卡路里盆地,是水星上温度最高的地区。水星地形被标记为多起伏的,原因是几十亿年前水星的核心冷却收缩引起的外壳起皱。大多数的水星表面包括二个不同的年龄层;比较年轻的比较平,或许是因为溶岩浸入了较早地形的结果。除此之外,水星有“显著性”的“周期性膨胀”。水星

的表面很像月球,满布着环形山、大平原、盆地、辐射纹和断崖。197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开始为水星上的环形山命名。在地面上观测水星,几乎看不到它的细节。1973年11月3日,美国发射了水手10号宇宙飞船,对水星进行飞近探测。它是迄今唯一“访问”过水星的宇宙飞船。在它与水星三次相会的过程中,向地面发回了5000多张照片。在最后一次,它距水星表面仅372千米,拍摄了非常清晰的水星电视图像,天文学家惊奇地发现,水星表面和月球表面极为相似。水星表面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星罗棋布,既有高山,也有平原,还有令人胆寒的悬崖峭壁。据统计,水星上的环形山有上千个,这些环形山比月亮上的环形山的坡度平缓些。水星上的环形山和月球上的环形山一样,也进行了命名。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已命名的310多个环形山的名称中,其中有15个环形山是以我们中华民族的人物的名字命名的。有伯牙:传说是春秋时代的音乐家;蔡琰:东汉末女诗人:李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唐代大诗人:董源:五代十国南唐画家;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姜夔:南宋音乐家;梁楷:南宋画家;关汉卿:元代戏曲家;马致远:元代戏曲家;赵孟頫:元代书画家;王蒙:元末画家;朱耷:清初画家;曹沾(即曹雪芹):卡路里盆地

清代文学家;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家。水星表面上环形山的名字都是以文学艺术家的名字来命名的,没有科学家,这是因为月面环形山大都用科学家的名字命名了。水星表面被命名的环形山直径都在20公里以上,而且都位于水星的西半球。这些名人的大名将永远与日月争辉,纪念他们为人类作出的卓越贡献。水星的地形特征列于下:环形山——请参阅水星环形山列表反照率特征(标识出不同区域的反射情况)大山脉——请参阅水星大山脉列表山脉大平原——请参阅水星平原列表断崖——请参阅水星断崖列表大峡谷——请参阅水星峡谷列表

编辑本段地质构造

1.地壳-100–200kmthick2.结皮-600kmthick3.核心-半径约1,800km这个行星有一个相对大的(即使是与地球相比)的铁质核;水星由大约70%的金属和30%的硅酸盐组成,以致密度较高。平均密度是5430kg/m3;略微地小于地球密度,却比金星大。地球高密度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质量压缩了地球的体积。水星的质量只有地球的5.5%——铁核占据了42%的行星容积(地核只占17%),核的周围是600km厚的行星幔。水星的总重量约为30000兆公吨。

编辑本段核心

水星外貌如月,内部却很像地球,也分为壳、幔、核三层。水星的半径为2439公里,是地球半径的38.2%,18个水星合并起来才抵得上一个地球的大小。质量为3.33×10^26克,为地球质量的5.58%,平均密度为5.433克/cm^3,略低于地球的平均密度。在八大行星中,除地球外,水星的密度最大。由此天文学家推测水星的外壳是由硅酸盐构成的,其中心有个比月球大得多的铁质内核。这个核球的主要成分是铁、镍和硅酸盐。根据这样的结构,水星应含铁20000亿亿吨,按目前世界钢的年产量(约8亿吨)计算,可以开采2400亿年,真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铁矿!美国发射的“水手10号”在1974年3月、9月和1975年3月探测了水星,并向地面发回5000多张照片,为我们了解水星提供了珍贵的信息。从照片上我们看出,水星的外貌酷似月球,有许多大小不一的环形山,还有辐射纹、平原、裂谷、盆地等地形。人们推测水星的壳层与月球类似,并且都有过陨星轰击历史。水星上有极稀薄的大气,大气压小于2×10百帕,大气中含有氦、氢、氧、碳、氩、氖、氙等元素。由于大气非常稀薄,水星的表面白天和夜晚的温度相差很大。白天太阳光直射处温度高达427℃,夜晚太阳照不到时,温度降低到-173℃。温差变化如此悬殊,绝不可能有生物存在。

编辑本段水星上的铁

水星所含有的铁的百分率超过任何其他已知的星系行星。这里有数个的理论被提出来说明水星的高金属性。一个理论说本来水星有一个和普通球粒状陨石相似的金属—硅酸盐比率。那时它的质量是目前质量的大约2.25倍,但在早期太阳系的历史中的某个时间,一个星子/微星体撞掉了水星的1/6。影响是水星的地壳和地幔失去了。类似的另外一个理论是一个用来解释地球月亮的形成的,参见物影响理论。另一种说,水星可能在所谓太阳星云早期的造型阶段,在太阳爆发出它的能量之前已经稳定。在这个理论中水星那时大约质量是目前的两倍;但因为原恒星收缩,水星的温度到达了大约2500K到3500K之间;甚至高达10000K。许多的水星表面的岩石在这种温度下蒸发,形成"岩石蒸汽",随后,"岩石蒸汽"被星际风暴带走。第三个理论,类似第二个,认为水星的外壳层是被太阳风长期侵蚀掉了的。

编辑本段水星上的冰

在1992年的雷达观察中显示水星含有冻结的水冰。这被认为只存在于那永远的阴暗一面的环形山底,被彗星和/或从行星内部喷发出来并堆积在那里。

编辑本段天体运动

水星离太阳的平均距离为5790万公里,绕太阳公转轨道的偏心率为0.206,故其轨道很扁。太阳系天体中,除冥王星外,要算水星的轨道最扁了。水星在轨道上的平均运动速度为48公里/秒,是太阳系中运动速度最快的行星,它绕太阳运行一周只需要88天,除公转之外,水星本身也有自转。过去认为水星的自转周期应当与公转周期相等,都是88天。1965年,美国天文学家戈登、佩蒂吉尔和罗·戴斯用安装在波多黎各阿雷西博天文台的、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测定了水星的自转周期,结果并不是88天,而是58.646天,正好是水星公转周期的2/3。水星轨道有每世纪快43″的反常进动。地球每自转一周就是一昼夜,而水星自转三周才是一昼夜。水星上一昼夜的时间,相当于地球上的176天。与此同时,水星也正好公转了两周。因此人们说水星上的一天等于两年。由于水星在近日点时总以同一经度朝着太阳,在远日点时以相差90°的经度朝着太阳,所以水星随着经度不同而出现季节变化。

编辑本段公转自转

公转

水星的运行轨道是偏心的,半径从4600万公里到7000万公里变化。围绕太阳的缓慢岁差不能完全地公转

被牛顿经典力学所解释,以致于在一段时间内很多人用设想的另外一个更靠近太阳的行星(有时被称为火神星)来解释这个混乱。这称为“水星近日点进动”。无论如何,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后来提供了一种可以消除这个小误差的解释。

自转

1889年意大利天文学家夏帕里利经过多年观测认为水星自转时间和公转时间都是88天。直到1965年,美国天文学家才测量出了水星自转的精确周期58.646天。在一些时候,在水星的表面上的一些地方,在同一个水星日里,当一个自转

观测者(在太阳升起时)时观测,可以看见太阳先上升,然后倒退最后落下,然后再一次的上升。这是因为大约四天的近日点周期,水星轨道速度完全地等于它的自转速度,以致于太阳的视运动停止,在近日点时,水星的轨道速度超过自转速度;因此,太阳看起来会逆行性运动,在近日点后的四天,太阳恢复正常的视运动。直到1965年使用雷达观测后,观察数据否决了水星对太阳是潮汐固定的的想法:自转使得所有时间裏水星保持相同的一面对着太阳。水星轨速振谐为3:2,这就

是说自转三次的时间是围绕太阳公转两次的时间;水星的轨道离心使这个谐振持稳。最初天文学家认为它有被固定的潮汐是因为水星处于最好的观测位置,它总是在3:2谐振中的相同时刻,展现出相同的一面,就如同它完全地被固定住一样。水星的自转比地球缓慢59倍。因为水星的3:2的轨速比率,一个恒星日(自转的周期)大约是58.7个地球日,一个太阳日(太阳穿越两次子午线之间的时间)大约是176个地球日。

编辑本段天体磁场

尽管它的自转缓慢,水星有一个相对强劲的磁场,是地球产生的磁场力的1%。这个磁场以一个方式类似地球的方式被产生,是藉着核心金属液体的流动产生的电场;目前的估计水星的核心不足以热到来液化镍-铁合金,但是它应该可以液化一些低熔点的物质例如说硫或锍。也可能水星的磁场是一个现在已经停止的早期的发电机效应产生的残余产品,磁场已经“冻结(保存)”在了固体磁性材料中。水星有没有磁场?70年代以前,也是谁都不知道。而一般估计,这么小的一个天体大概是不会有磁场的。1973年11月,第一个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的一个水星探测器发射成功,它的既定考察任务中,有一项就是探测水星究竟有没有磁场。它就是美国的“水手10号”探测器。探测器曾经3次从水星上空飞过,那是在1974年的3月29日和9月21日,以及1975年3月16日。“水手10号”第一次飞越水星时,最近时距水星只有720多公里。探测器上的照相机在拍摄布满环形山的水星地貌的同时,磁强计意外地探测到水星似乎存在一个很弱的磁场,而且可能是跟地球磁场那样有着两个磁极的偶极磁场。水星表面环形山和磁场的发现使科学家很感兴趣,因为这些都是前所未知的。但是,磁场的存在必须得到进一步的证实,这就要等待到“水手10号”与水星的另一次接近。水星上既无水,也没有空气。水星外观同月球相似,只是水星上有更多的环形山,高地平原参差不齐。与月面有所不同的是,水星表面分布着隆起的陡壁和山脊,宛如苹果因水分蒸发而表面收缩形成的皱纹。水星表面宁静、平滑,过去可能发生过火山活动,有火山熔岩形成的平面状地区,还遍布着大大小小的陨石坑。水星上有一个巨大的同心圆构造,它位于赤道地带,直径约有1300千米,被科学家命名为“卡路里盆地”。水星表面有100多个具有放射条纹的坑穴,还有大量断崖,有的长达数百千米。水星的密度与地球接近,并有一全球性的磁场。水星磁场的发现,表示水星内部可能是一个高温液态的金属核,这个既重又大的铁镍内核直径超过水星直径的1/3,有整个月球那么大。水星磁场强度只有地球的1%,磁力线的分布图形简直就是地球磁场按比例的缩影。总之,水星没有空气,没有水分,也没有卫星。其上的温差很大,运行速度快,没有什么惊人的奇观,更没有任何生物痕迹。但是水星这种既像月球又像地球的特征,是宇宙中物质多样性的生动证明,也是研究太阳系形成和起源的宝贵资料。由于水手10号仅拍摄到水星表面的37%,所以人类对水星的了解还很少。“水手10号”探测器的飞行轨道是这样安排的:在到达水星区域时,它每176天绕太阳转一圈。我们知道,水星每88天绕太阳一周,也就是说,水星每绕太阳两圈,“水手10号”来到水星附近一次,飞越水星并进行探测。“水手10号”第二次飞越水星时,距表面最近时在48000公里左右,对水星磁场没有发现什么新的情况。为了取得包括磁场在内的更加精确的观测资料,科学家们对探测器的轨道作了校准,使它第三次飞越水星时,离表面只有327公里,而且更接近水星北极。观测结果是十分令人鼓舞的:水星确实有一个偶极磁场。从最初发现到完全证实,刚好是一年时间。水星的偶极磁场与地球的很相像,极性也相同,即水星磁场的南极在水星的北半球,其北极在南半球。

编辑本段磁场强度

磁场强度一般用一种叫做“高斯”的单位来表示,水星赤道上的磁场约0.004高斯,两极处略微强些,约0.007高斯。跟地球磁场强度比较一下就更清楚些,地球表面赤道上的磁场强度在0.29~0.40高斯之间,两极处的强度也略大,地磁北极约0.61高斯,南极约0.68高斯。大体上说来,水星表面磁场的强度大致是地球的1%。与地球磁场相比,水星磁场强度不算高,更不要说与其他强磁场行星——木星和土星相比了。但是,除了这三颗行星之外,在太阳系的其余行星中,水星还是可以称得上是有较强磁场的一颗行星。水星磁场与地球磁场还有一点很相像的地方,那就是磁轴与自转轴并不重合,两者互相交错而形成一个夹角,水星的这个角度是12度,而地球则是11度多。磁轴指的是北磁极和南磁极之间的连线。既然存在磁场,磁场在太阳风的作用下肯定会被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这个范围就是所谓的磁层。太阳风基本上不可能进入到磁层里面。水星和地球都有磁场,也都有磁层,水星磁层冲着太阳那面的边界——磁层顶到水星中心的距离,大致相当于1.45个水星半径,地球磁层顶到地球中心的距离约11个地球半径。所不同的是,地球磁层是不对称的,有点像是条头大尾小的大“鲸鱼”,而且“尾巴”拉得很长;水星的磁层则是比较对称的。水星有一个基本上与自转轴平行的偶极磁场,虽然磁场强度比地球的弱,但两者却很相似。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它们磁场的成因也许也是相似或相同的。那么,地球磁场是怎么形成的呢?关于地球磁场的成因,有好多种说法,是个在进一步探讨中的问题。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所谓的“自激发电机”假说获得越来越广泛的赞同。多数人认为它不失为是个比较可以接受的理论。这个假说的依据是这样的:(1)地核物质是流体,高温,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2)在极高的压力下,地核物质性质发生了变化,即使在高温时仍能保持弱的磁性;(3)地核物质在不断地流动着和运动着。在这种情况下,流体地核物质在弱磁场内的运动,一方面不断地产生电流,同时,所产生的电流反过来使原来的弱磁场不断得到加强。因此,地核就好像我们平常所说的发电机那样,有效地工作着。这就是所谓的“自激发电机”假说。那么,水星的磁场是不是像地球那样,由“自激发电机”或某种类似于“自激发电机”的效应而产生的呢?水星磁场在外观上跟地球磁场很相像,水星的平均密度很大,每立方厘米5.46克,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仅仅比地球小一些,说明它也有类似地球那样的铁核。地核直径约7000公里,占地球体积的16.2%,质量大体是地球总质量的31%。据估计,水星铁核包含着水星全部质量的70%~80%。这样的话,铁核的直径就该有3600公里。按比例来说,水星的铁核要比地球的地核大得多。“自激发电机”假说要求行星的核心物质呈液态,可是,根据对水星的观测和研究结果来看,它的内部很可能早就是固体了,当然就不可能以“自激发电机”那样的效应来产生磁场。正是由于这样的考虑,在“水手10号”探测器飞临水星和对水星进行探测之前,没有人认为水星会有磁场。水星有磁场,这是事实。如何理解呢?有人认为:在水星形成的早期历史阶段,它的液态核心还没有凝固,水星磁场是在那个时候产生的,并一直保留到现在。这种观点遭到许多人的反对,认为根本是不可能的。主要理由是:在过去的几十亿年当中,由于放射性元素产生热能,或者其他像陨星袭击等原因,使得水星内部相应部位的温度上升到物质丧失磁性所必需的最低温度之上,从而使残留下来的磁场完全消失。所以,即使当时保留了部分磁场,现在也早已消失了。还有人认为,水星与太阳风持续不断地相互作用,也许会由此而产生磁场。对这种主张的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相互作用虽然会由感应而产生磁场,但不可能产生与自转轴平行的对称性磁场。看来,水星磁场是由某种我们还没有想到或还不理解的原因造成的,这还是个难解的谜。不仅如此,有待完善的磁场成因理论,还必须能同时回答:地球磁场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有的天体没有磁场?为什么金星有一个比水星更大更热的内核,却没有明显的磁场等等问题。

编辑本段水星观测

水星最亮的时候,目视星等达-1.9等。由于水星和太阳之间的视角距离不大,使得水星经常因距离太阳太近,淹没在耀眼的阳光之中而不得见。即使在最宜于观察的条件下,也只有在日落西山之后,在西天低处的夕阳余晖中,或是在日出之前,在东方地平线才能看到它。观察水星的最佳时候是在日出之前约50分钟,或日落后50分钟。当我们朝最靠近太阳的行星——水星看的时候,我们也就是朝太阳的方向看。需要牢记的是不要直接看太阳。若用望远镜看水星,则可以选择水星在其轨道上处于太阳一侧或另一侧离太阳最远(大距)时,并在日出前或日落后搜寻到它。天文历书会告诉你,这个所谓的“大距”究竟是在太阳的西边(右边)还是东边(左边)。若是在西边,则可以在清晨观测;若是在东边,则可以在黄昏观测。知道了日期,又知道了在太阳的哪一侧搜寻,还应该尽可能挑一个地平线没有东西阻隔的地点。搜寻水星要在离太阳升起或落下处大约一柞宽的位置。你将会看到一个小小的发出淡红色光的星星。在其被太阳光淹没之前,你大概可以观测它2个星期。6个星期之后,它又会在相对的距角处重新出现。(2010年4月补充):说起五大行星的水星,自古以来用肉眼观测是最难的。大天文学家哥白尼临终前曾叹他一生没有见过水星.其实水星用肉眼观测并不是想象中那么难。要想观测水星,选择其大距时固然重要,而对于南北纬30,甚至20度以上的观测者,水星相对于太阳的赤纬极为重要!哥白尼为什么没见过水星,最重要的客观原因有两个:第一,近前后5000年,北半球相对于南半球,不适合观测水星,因为每当水星大距处于其远日点时,北半球观测者会发现水星的赤纬总是低于太阳赤纬,即使水星离太阳距角接近最大的28度,但水星几乎还是和太阳同升同落.反之水星到了近日点时,北半球观测者看到的水星却比太阳赤纬高。但近日点毕竟才18度的距角,所以水星还是难以观测.这种情况需要再过几千年水星近日点进动90度后才能改观。第二,地理纬度越高,内行星越难见.纬度高的地区,太阳的晨昏朦影时间很长,即日出前或者日落后很久,天空依然明亮,所以不利于观测水星,即使北半球来说水星每逢高于太阳赤纬的大距,亮度至少比织女星亮,但明亮的天空背景还是使水星不易观测。在北半球如中国,想要观测水星,只要选对日期,天气良好的情况下还是很容易做到的.一年中观测水星的最佳月份是3,4月,和9,10月,即春秋分前后。春秋分时黄道赤纬微分值最大,(黄道赤纬变化最大),太阳和水星在黄道上相同距角时,距离的赤纬也比其他黄道区域大.当水星赤纬大于太阳赤纬较多时,偏北的水星可以在太阳在地平线下很久而被观测到。经验是:春分时节在西方的双鱼,白羊座找,秋分时节在狮子,处女座找水星.水星相当的明亮,在淡蓝色的黎明和黄昏低空中发出不闪烁的黄色光芒。

编辑本段水星探测

早期水星最早被闪族人在(公元前三千年)发现,他们叫它Ubu-idim-gud-ud。最早的详细记录观察数据的是巴比伦人,他们叫它gu-ad或gu-utu。希腊人给它起了两个古老的名字,当它出现在早晨时叫阿波罗,当它出现在傍晚叫赫耳墨斯,但是希腊天文学家知道这两个名字表示的是同一个东西。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甚至认为水星和金星(维纳斯星)是绕太阳公转的而不是地球。水星的观测因为它过于接近太阳而变的非常复杂;在地球可以观测它的唯一时间是在日出或日落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水星探査机水手10号(Mariner10)靠近过水星的唯一太空舱是水手10号。最近有一个被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批准的项目,项目被命名为MESSENGER("信使号",是MErcurySurace,SpaceENvironment,GEochemistry,andRanging的字母缩写,意为"水星表面,空间环境,地理化学和全向遥测"),信使号已在2004年8月发射,预计将在2011年3月到达水星。日本和欧洲航天局日本计划加入欧洲航天局的一个叫做BepiColombo的项目,这个项目将发射二个环绕水星飞行的飞船,计划一个给水星做地图,一个研究它的磁场.初步的计划中包括的登陆器已经放弃了。俄国人计划在2011年-2012年之间用联盟火箭送出他们的飞船,飞船将在四年后到达水星,将会环绕轨道飞行,绘制地图并且研究它的磁场。成为人类殖民地的可能在水星南北极的环形山是一个很有可能适合成为地球外人类殖民地的地方,因为那里的温度常年恒定(大约-200℃).这是因为水星微弱的轴倾斜以及因为基本没有大气,所以从有日光照射的部分的热量很难携带至此,即使水星两极较为浅的环形山底部也总是黑暗的。适当的人类活动将能加热殖民地以达到一个舒适的温度,周围一个相比大部分地毬区域来说较低的环境温度将能使散失的热量更易处理.水星凌日水星凌日过程示意图

当水星走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我们在太阳圆面上会看到一个小黑点穿过,这种现象称为水星凌日。其道理和日食类似,不同的是水星比月亮离地球远,视直径仅为太阳的190万分之一。水星挡住太阳的面积太小了,不足以使太阳亮度减弱,所以,用肉眼是看不到水星凌日的,只能通过望远镜进行投影观测。水星凌日每100年平均发生13次。最近一次凌日是在1999年11月16日5时42分。水星的半径为2440公里,是地球半径的38.3%。水星的体积是地球的5.62%,质量是地球的0.05倍。水星外貌如月,内部却像地球,也分为壳、幔、核三层。天文学家推测水星的外壳是由硅酸盐构成的,其中心有个比月球还大的铁质内核。水星凌日,它发生的原理与日食相似。由于水星和地球的绕日运行轨道不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有一个7度的倾角。因此,只有水星和地球两者的轨道处于同一个平面上,而日水地三者又恰好排成一条直线时,才会发生水星凌日。地球每年5月8日前后经过水星轨道的降交点,每年11月10日前后又经过水星轨道的升交点。所以,水星凌日只能发生在这两个日期的前后。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预告水星凌日是"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的发现者,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1571至1630年)。他在1629年预言:1631年11月7日将发生稀奇天象--水星凌日。当日,法国天文学家加桑迪在巴黎亲眼目睹到有个小黑点(水星)在日面上由东向西徐徐移动。从1631年至2003年,共出现50次水星凌日,其中,发生在11月的有35次,发生在5月的仅有15次。每100年,平均发生水星凌日13.4次。

编辑本段水星之最

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水星获的了几个"最"的记录:离太阳最近水星和太阳的平均距离为5790万公里,约为日地距离的0.387,是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过比水星更近太阳的行星。轨道速度最快它离太阳最近,所以受到太阳的引力也最大,因此在它的轨道上比任何行星都跑得快,轨道速度为每秒48公里,比地球的轨道速度快18公里.这样快的速度,只用15分钟就能环绕地球一周。一"年"时间最短地球每一年绕太阳公转一圈,而"水星年"是太阳系中最短的年.它绕太阳公转一周只用88天,还不到地球上的3个月。这都是因为水星围绕太阳高速飞奔的缘故.难怪代表水星的标记和符号是根据希腊神话,把它比作脚穿飞鞋,手持魔杖的使者。表面温差最大因为没有大气的调节,距离太阳又非常近,所以在太阳的烘烤下,向阳面的温度最高时可达430℃,但背阳面的夜间温度可降到零下160℃,昼夜温差近600℃,夺的行星表面温差最大的冠军,这真是一个处于火和冰之间的世界.卫星最少的行星太阳系中现在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卫星,总数超过60,但只有水星和金星是卫星数最少,或根本没有卫星的行星。一"天"时间最长在太阳系的行星中,水星"年"时间最短,但水星"日"却比别的行星更长,水星公转一周是88天(地球日),而是自转一周是58.646天(地球日),地球每自转一周就是一昼夜,而水星自转三周才是一昼夜。水星上一昼夜的时间,相当于地球上的176天。与此同时,水星也正好公转了两周。因此人们说水星上的一天等于两年,地球人到了水星上多么不习惯。

编辑本段基本参数

轨道半长径:5791万千米(0.38天文单位)公转周期:87.70日平均轨道速度:47.89千米/每秒轨道偏心率:0.206轨道倾角:7.0度行星赤道半径:2440千米质量(地球质量=1):0.0553密度:5.43克/立方厘米自转周期:58.65日卫星数:无公转轨道:距太阳57,910,000千米(0.38天文单位)

编辑本段主要参数

轨道参数半长径:0.38709893天文单位偏心率:0.20563069倾角:7.00487°公转周期:87.9693天自转周期:58.6462天物理参数质量:3.302×10千克平均半径:2440±1千米平均密度:5.427克/厘米3表面重力(赤道):3.701米/秒2逃逸速度:4.435千米/秒卫星数:无公转轨道:距太阳57,910,000千米(0.38天文单位)平均地表温度:179°C最高地表温度:427°C最低地表温度:-173°C大气组成:氦42%钠42%氧15%其它1%

编辑本段水星概况

水星在八大行星中是最小的行星,比月球大1/3,它同时也是最靠近太阳的行星。水星目视星等范围从0.4到5.5;水星太接近太阳,常常被猛烈的阳光淹没,所以望远镜很少能够仔细观察它。水星没有自然卫星。唯一靠近过水星的卫星是美国探测器水手10号,在1974年—1975年探索水星时,只拍摄到大约45%的表面。水星是太阳系中运动最快的行星。

水星的英文名字Mercury来自罗马神墨丘利(赫耳墨斯)。他是罗马神话中的信使。因为水星约88天绕太阳一圈,是太阳系中公转最快的行星。符号是上面一个圆形下面一个交叉的短垂线和一个半圆形(Unicode).是墨丘利所拿魔杖的形状。在前5世纪,水星实际上被认为成二个不同的行星,这是因为它时常交替地出现在太阳的两侧。当它出现在傍晚时,它被叫做墨丘利;但是当它出现在早晨时,为了纪念太阳神阿波罗,它被称为阿波罗。毕达哥拉斯后来指出他们实际上是相同的一颗行星。中国古代则称水星为“辰星”或“昏星”。晋书:志第二天文中(七曜杂星气史传事验)辰星曰北方冬水,智也,听也。智亏听失,逆冬令,伤水气,罚见辰星。辰星见,则主刑,主廷尉,主燕赵,又为燕、赵、代以北;宰相之象。亦为杀伐之气,战斗之象。又曰,军于野,辰星为偏将之象,无军为刑事。和阴阳,应效不效,其时不和。出失其时,寒署失其节,邦当大饥。当出不出,是谓击卒,兵大起。在于房心间,地动。亦曰,辰星出入躁疾,常主夷狄。又曰,蛮夷之星也,亦主刑法之得失。色黄而小,地大动。光明与月相逮,其国大水。赫耳墨斯在古罗马神话中水星是商业、旅行和偷窃之神,即古希腊神话中的赫耳墨斯,为众神传信的神,或许由于水星在空中移动得快,才使它得到这个名字。早在公元前3000年的苏美尔时代,人们便发现了水星,古希腊人赋于它两个名字:当它初现于清晨时称为阿波罗,当它闪烁于夜空时称为赫耳墨斯。不过,古希腊天文学家们知道这两个名字实际上指的是同一颗星星,赫拉克赖脱(公元前5世纪之希腊哲学家)甚至认为水星与金星并非环绕地球,而是环绕着太阳在运行。仅有水手10号探测器于1973年和1974年三次造访水星。它仅仅勘测了水星表面的45%(并且很不幸运,由于水星太靠近太阳,以致于哈博望远镜无法对它进行安全的摄像)。水星的轨道偏离正圆程度很大,近日点距太阳仅四千六百万千米,远日点却有7千万千米,在轨道的近日点它以十分缓慢的速度按岁差围绕太阳向前运行(岁差:地轴进动引起春分点向西缓慢运行,速度每年0.2",约二万五千八百年运行一周,使回归年比恒星年短的现象。分日岁差和行星岁差两种,后者是由行星引力产生的黄道面变动引起的。)在十九世纪,天文学家们对水星的轨道半径进行了非常仔细的观察,但无法运用牛顿力学对此作出适当的解释。存在于实际观察到的值与预告值之间的细微差异是一个次要(每千年相差七分之一度)但困扰了天文学家们数十年的问题。有人认为在靠近水星的轨道上存在着另一颗行星(有时被称作Vulcan,“祝融星”),由此来解释这种差异,结果最终的答案颇有戏剧性: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在人们接受认可此理论的早期,水星运行的正确预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水星因太阳的引力场而绕其公转,而太阳引力场极其巨大,据广义相对论观点,质量产生引力场,引力场又可看成质量,所以巨引力场可看作质量,产生小引力场,使其公转轨道偏离。类似于电磁波的发散,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传向远方。--译注)在1962年前,人们一直认为水星自转一周与公转一周的时间是相同的,从而使面对太阳的那一面恒定不变。这与月球总是以相同的半面朝向地球很相似。但在1965年,通过多普勒雷达的观察发现这种理论是错误的。现在我们已得知水星在公转二周的同时自转三周,水星是太阳系中目前唯一已知的公转周期与自转周期共动比率不是1:1的天体。由于上述情况及水星轨道极度偏离正圆,将使得水星上的观察者看到非常奇特的景像,处于某些经度的观察者会看到当太阳升起后,随着它朝向天顶缓慢移动,将逐渐明显地增大尺寸。太阳将在天顶停顿下来,经过短暂的倒退过程,再次停顿,然后继续它通往地平线的旅程,同时明显地缩小。在此期间,星星们将以三倍快的速度划过苍空。在水星表面另一些地点的观察者将看到不同的但一样是异乎寻常的天体运动。水星上的温差是整个太阳系中最大的,温度变化的范围为90开到700开。相比之下,金星的温度略高些,但更为稳定。水星在许多方面与月球相似,它的表面有许多陨石坑而且十分古老;它也没有板块运动。另一方面,水星的密度比月球大得多,(水星5.43克/立方厘米月球3.34克/立方厘米)。水星是太阳系中仅次于地球,密度第二大的天体。事实上地球的密度高部分源于万有引力的压缩;或非如此,水星的密度将大于地球,这表明水星的铁质核心比地球的相对要大些,很有可能构成了行星的大部分。因此,相对而言,水星仅有一圈薄薄的硅酸盐地幔和地壳。巨大的铁质核心半径为1800到1900千米,是水星内部的支配者。而硅酸盐外壳仅有500到600千米厚,至少有一部分核心大概成熔融状。事实上水星的大气很稀薄,由太阳风带来的被破坏的原子构成。水星温度如此之高,使得这些原子迅速地散逸至太空中,这样与地球和金星稳定的大气相比,水星的大气频繁地被补充更换。水星的表面表现出巨大的急斜面,有些达到几百千米长,三千米高。有些横处于环形山的外环处,而另一些急斜面的面貌表明他们是受压缩而形成的。据估计,水星表面收缩了大约0.1%(或在星球半径上递减了大约1千米)。水星上最大的地貌特征之一是Caloris盆地,直径约为1300千米,人们认为它与月球上最大的盆地Maria相似。如同月球的盆地,Caloris盆地很有可能形成于太阳系早期的大碰撞中,那次碰撞大概同时造成了星球另一面正对盆地处奇特的地形。除了布满陨石坑的地形,水星也有相对平坦的平原,有些也许是古代火山运动的结果,但另一些大概是陨石所形成的喷出物沉积的结果。水手号探测器的数据提供了一些近期水星上火山活动的初步迹象,但我们需要更多的资料来确认。令人惊讶的是,水星北极点的雷达扫描(一处未被水手10号勘测的区域)显示出在一些陨石坑的被完好保护的隐蔽处存在冰的迹象。水星有一个小型磁场,磁场强度约为地球的1%。至今未发现水星有卫星。通常通过双筒望远镜甚至直接用肉眼便可观察到水星,但它总是十分靠近太阳,在曙暮光中难以看到。MikeHarvey的行星寻找图表指出此时水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及其他行星的位置),再由“星光灿烂”这个天象程序作更多更细致的定制。

编辑本段占星学中的水星

水星从未远离太阳28度之外,常被当作是“中性”的性质,代表我们一般的直觉意识和效果。它的本质是肥沃的、其性质是两性的,既干燥又潮湿。它还代表知识的驱力,语言表达的方式。在人物方面则代表中性的,女性的或男性的;或近亲关系,如兄弟姊妹、子女、亲戚等。水星的图腾符号相正是来自于希腊神赫美士的棍杖,或麦丘里有翼的羽帽。紧紧围绕着太阳的水星,它护着双子座和处女座,属于水性的字诀是“推理能力”。它影响个人的意识、知识、传达、沟通。它也是心灵的镜子,如:想象、联想及洞察的能力。亦是心灵的阴影,代表从束缚的表现形式到创作的原动力、觉得可怜和服务的**。易变的水星,支配着我们的理性、语言的表达力、智力、观察力、手艺、推理、传达,看法及五官知觉。水星在星盘中的宫位,表是星盘主在该类领域中何种方式表达得最好。水星对于身体也有相对感应的部位,如神经系统、脑、视力、嘴巴、舌头、呼吸系统、手臂、荷耳蒙。所代表的疾病如神经衰弱或失调、丧失记忆里、头痛、口吃、神经性呼吸困难、精神错乱。水星正面的特质有:令人愉快的、亲切的、温柔的、深情的、友善的、厚道的、理想化的、艺术的、追求快乐、和谐的。而负面的特征如:官能的、放纵的、自负的、荒淫好色的、懒惰的、肤浅的、浪费的、感情用事的、俗气的、无教养的。水星:代表了心灵,才智,思考,推理,精神活动,沟通,连接;演说、言语及声音表达;精神上的天赋,认知、思考和求知的过程,概念的转换,模仿能力,神经系统的功能;精神方面的问题(神经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交流方面的问题以及演说障碍,等等。相关身体部位:神经系统,与演说、才智和感知等有关的神经功能。跟双子座相似,也代表了肺部和手部。相关其它事物:兄弟姐妹,邻居,姑表亲戚,上课、学习的地方/学校,特别是中小学以及职业学校,还有那里的老师和辅导员。书信、电子邮件,日常通信,期刊,日记,通讯,报刊杂志,平装书,书籍,特别是小故事和流行小说,信使,货车,轿车,小卡车,自行车,踏板车等。

编辑本段相关网络用语

水星,在网络上有时又被用做论坛中聊天版块的代名词,因为在网上许多论坛是禁止灌水(即发送无意义的消息或与主题无关的消息或版聊)的,所以有的论坛会专门开辟一个版块让喜爱灌水的朋友上去畅所欲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当然不能是情暴力这类的),而这种版块,就被称作"水星"。因为水星离太阳特别近,所以水星的时间过的相当快。所以也指那些特别超前的人(与火星的网络用语意义相对)。神话称水星为处女座和双子座的守护星。在太阳系中除了金星和水星外都有卫星,金星也曾有但消失了。

编辑本段相关汽车品牌

水星汽车标志

为福特旗下一著名品牌,是该汽车公司唯一自创的品牌,20世纪30年代中期,福特汽车的管理层意识到在经济型的福特车和豪华的林肯车之间仍存在市场机会,于是在1935年开发出了水星品牌,进军中档车市场,1938年10月正式推出水星产品。当时的水星配备了强劲的95马力,V-8发动机,大受欢迎,一年之内就占领了美国2.19%的轿车市场份额。1941-1945年,由于二战的影响,水星的生产被迫中断。1945年,福特汽车成立了林肯-水星分部,由本森福特(亨利福特二世的胞弟)掌管。1998年,林肯水星的总部迁往加州的阿尔文(Irvine)。水星一直是创新和富于个性的美国车的代表。

编辑本段相关网络公司

深圳市美科星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MERCURY)成立于2001年,是一家专业的网络与通信产品解决方案提供商,创建知名的用户端网络与通信品牌“MERCURY(水星网络)”,一直致力于无线网络、宽带路由、以太网领域的研发、生产和行销,现有产品线已覆盖无线、路由器、交换机、集线器、光纤收发器、网卡等系列网络产品。公司总部坐落在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拥有完整的独立自主研发体系,与美国、台湾等国际一流芯片供应商技术合作紧密,向广大用户提供“专业、优质、高性价比”的网络与通信产品,推动网络在中国的普及。秉承本土化企业优势,MERCURY坚持“品质源于精工细作”的原则,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始终以契合市场的产品规划、高品质的大规模制造、稳健的销售渠道和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来保障技术、产品、市场三者的相互衔接,拥有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与实现能力。公司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4个中心城市建立了销售和技术服务中心,经销商数量已经超过300家,并且还在快速的成长中,遍布全国的MERCURY经销服务体系已逐步形成。未来的2-3年内,MERCURY将进一步加大研发和营销投入,通过产品线的扩充、销售渠道的扩建和品牌的市场推广,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努力使MERCURY成为中国用户端网络与通信领域的市场领先者。

编辑本段德国“水星”

又称克里特岛空降战役,是迄今为止唯一主要以空降作战方式进行的登陆战役,改变了传统的登陆作战模式——战场由平面走向立体,对以后的登陆作战产生了深刻影响;盟军受此启发,高度重视空降兵的使用,大规模组建空降部队,在西西里和诺曼底登陆战役中均进行大规模空降作战。此外,如果将研究视野放大,将目光投向当时整个地中海、北非战场,则不难发现,德军当时仅夺取克里特岛,没有乘胜夺取地中海西部的马耳他岛,实为一个战略错误,是其日后兵败北非的伏笔,也成为由兵败北非引发的“蝴蝶效应”的起点。

天王星添加义项设置这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中选择浏览

1.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2.1990年法国电影1990年法国电影3.嘻哈乐团嘻哈乐团1.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编辑本义项天王星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天王星天王星是太阳向外的第七颗行星,在太阳系的体积是第三大(比海王星大),质量排名第四(比海王星轻)。他的名称来自古希腊神话中的天空之神乌拉诺斯(Ο?ραν??),是克洛诺斯(农神)的父亲,宙斯(朱比特)的祖父。天王星是第一颗在现代发现的行星,虽然它的光度与五颗传统行星一样,亮度是肉眼可见的,但由于较为黯淡而未被古代的观测者发现。威廉·赫歇耳爵士在1781年3月13日宣布他的发现,在太阳系的现代史上首度扩展了已知的界限。这也是第一颗使用望远镜发现的行星。

目录

天王星资料拼音

释义

发现者

轨道资料

物理特征

大气

发现

形成

命名

轨道和自转

物理性质成份

对流层

上层大气层

气候带状结构、风和云

季节变化

外围行星环

卫星

探测人造卫星

可见性

占星学中的天王星剖析一

剖析二

从天王星看占星才能

天王星资料拼音

释义

发现者

轨道资料

物理特征

大气

发现

形成

命名

轨道和自转

物理性质成份

对流层

上层大气层

气候带状结构、风和云

季节变化

外围行星环

卫星

探测

人造卫星可见性占星学中的天王星

剖析一剖析二从天王星看占星才能展开编辑本段天王星资料

天王星[1](Uranus)

拼音

Tiānwángxīng天王星

释义

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距离太阳的次序计为第七颗行星。1781年由英国天文学家赫歇耳发现。与太阳平均距离28.69亿千米。直径51800千米,平均密度1.24克/厘米^3,质量8742×10^28克。公转周期84.32年,自转周期9小时,为逆向自转。表面温度约-180°c。有磁场、光环和十五颗卫星。

发现者

天王星的卫星天王星有27颗天然的卫星,第一颗和第二颗(泰坦尼亚和欧贝隆)是威廉·赫歇耳在1787年3月13日发现的,另外两颗艾瑞尔和乌姆柏里厄尔是在1851年被威廉·拉索尔发现的。在1852年,威廉·赫歇耳的儿子约翰·赫歇耳才为这四颗卫星命名。到了1948年GerardKuiper发现第五颗卫星米兰达。1986年1月,旅行家2号宇宙飞船飞越过天王星,在稍后研究照片时,发现了Perdita和10颗小卫星。后来使用地面的望远镜也证实了这些卫星的存在。不同于其它行星的卫星,由神话中取名字,所有天王星的卫星都取名自英国诗人莎士比亚和蒲伯的剧作中。天王星卫星列表名称GM(km/s)平均半径(km)平均密度(g/cm)

故事和传说乌拉诺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宇宙之神,是最早的至高无上的神。他是该亚的儿子兼配偶,是Cronus(农神土星)、独眼巨人和泰坦(奥林匹斯山神的前辈)的父亲。天王星是由威廉·赫歇耳通过望远镜系统地搜寻,在1781年3月13日发现的,它是现代发现的第一颗行星。事实上,它曾经被观测到许多次,只不过当时被误认为是另一颗恒星(早在1690年JohnFlamsteed便已观测到它的存在,但当时却把它编为34Tauri)。赫歇耳把它命名为"theGeorgiumSidus(天竺葵)"(乔治亚行星)来纪念他的资助者,那个对美国人而言臭名昭著的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其他人却称天王星为“赫歇耳”。由于其他行星的名字都取自希腊神话,因此为保持一致,由波德首先提出把它称为“乌拉诺斯(Uranus)”基本参数轨道编辑本段发现

天王星在被发现是行星之前,已经被观测了很多次,但都把它当作恒星看待。最早的纪录可以追溯至1690年,约翰·佛兰斯蒂德在星表中将他编为金牛座34,并且至少观测了6次。法国天文学家PierreLemonnier在1750至1769年也至少观测了12次,包括一次连续四夜的观测。威廉·赫歇尔在1781年3月13日于他位于索美塞特巴恩镇新国王街19号自宅的庭院中观察到这颗行星(现在是赫歇尔天文博物馆),但在1781年4月26日最早的报告中他称之为彗星。赫歇尔用他自己设计的望远镜“对这颗恒星做了一系列视差的观察”。他在他的学报上的纪录着:“在与金牛座ζ成90°的位置……有一个星云样的星或者是一颗彗星”。在3月17日,他注记着:“我找到一颗彗星或星云状的星,并且由他的位置变化发现是一颗彗星”。当他将发现提交给皇家学会时,虽然含蓄的认为比较像行星,但仍然声称是发现了彗星:威廉·赫歇尔,天王星的发现者

赫歇尔因为他的发现被通知成为皇家天文学家,并且语无伦次的在4月日回复说:“我不知该如何称呼它,它在接近圆形的轨道上移动很像一颗行星,而彗星是在很扁的椭圆轨道上移动。我也没有看见彗发或彗尾”。当赫歇尔继续谨慎的以彗星描述他的新对象,其他的天文学家已经开始做不同的怀疑。俄国天文学家AndersJohanLexell估计它至太阳的距离是地球至太阳的18倍,而没有彗星曾在近日点四倍于地球至太阳距离之外被观测到。柏林天文学家约翰·波得描述赫歇尔的发现像是"在土星轨道之外的圆形轨道上移动的恒星,可以被视为迄今仍未知的像行星的天体"。波得断定这个以圆轨道运行的天体比彗星更像是一颗行星。这个天体很快便被接受是一颗行星。在1783年,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证实赫歇尔发现的是一颗行星。赫歇尔本人也向皇家天文学会的主席约翰·班克斯承认这个事实:“经由欧洲最杰出的天文学家观察,显示这颗新的星星,我很荣誉的在1781年3月指认出的,是太阳系内主要的行星之一”。为此,威廉·赫歇尔被英国皇家学会授予柯普莱勋章。乔治三世依据他的成就,并在他移居至温莎王室,让皇室的家族有机会使用他的望远镜观星的前提下,给予赫歇尔每年200英镑的年薪。

编辑本段形成

有些论点认为气体巨星和冰巨星在形成的时候就有差异存在,太阳系的诞生应该开始于一个气体和尘土构成的巨大转动的球体,也就是前太阳星云。当它凝聚时,它逐渐形成盘状,在中心的崩塌形成了太阳。多数的星云气体,主要是氢和氦,形成了太阳;同时,颗粒的尘土集合形成了第一颗原行星。在行星成长的过程中,有些累积到足够的质量,能够凝聚星云中残余的气体。聚集越多的气体,使它们变得越大,它们变得越大,就越能聚集气体,直到达到一个关键的点,使它们开始以指数的增长。冰巨星,气体只有几个地球的质量,未能达到这个临界点。目前的太阳系形成理论遭遇了困难,在计算天王星和海王星如此远离木星和土星后,它们是太大了,以至于不能在那个距离上取得足够的材料来形成。相反的,有些科学家认为是在离太阳较近的位置形成之后,才被木星驱赶到外面的。然而,最近的摹拟,将行星漂移计算在内,似乎已能在它们现存的位置上形成天王星和海王星。

编辑本段命名

编辑本段轨道和自转

周期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天王星影像

天王星每84个地球年环绕太阳公转一周,与太阳的平均距离大约30亿公里,阳光的强度只有地球的1/400。他的轨道元素在1783年首度被拉普拉斯计算出来,但随着时间,预测和观测的位置开始出现误差。在1841年约翰·柯西·亚当斯首先提出误差也许可以归结于一颗尚未被看见的行星的拉扯。在1845年,勒维耶开始独立的进行天王星轨道的研究,在1846年9月日迦雷在勒维耶预测位置的附近发现了一颗新行星,稍后被命名为海王星。天王星内部的自转周期是17小时又14分,但是,和所有巨大的行星一样,他上部的大气层朝自转的方向可以体验到非常强的风。实际上,在有些纬度,像是从赤道到南极的2/3路径上,可以看见移动得非常迅速的大气,只要14个小时就能完整的自转一周。转轴倾斜天王星的自转轴可以说是躺在轨道平面上的,倾斜的角度高达98°,这使他的季节变化完全不同于其他的行星。其它行星的自转轴相对于太阳系的轨道平面都是朝上的,天王星的转动则像倾倒而被辗压过去的球。当天王星在至日前后时,一个极点会持续的指向太阳,另一个极点则背向太阳。只有在赤道附近狭窄的区域内可以体会到迅速的日夜交替,但太阳的位置非常的低,有如在地球的极区;其余地区则是长昼或长夜,没有日夜交替。运行到轨道的另一侧时,换成轴的另一极指向太阳;每一个极都会有被太阳持续的照射42年的极昼,而在另外42年则处于极夜。在接近昼夜平分点时,太阳正对着天王星的赤道,天王星的日夜交替会和其他的行星相似,在2007年12月7日,天王星将经过日夜平分点。天王星上的节气:北半球年南半球冬至1902,1986夏至春分19,2007秋分夏至1944,2028冬至秋分1965,2049春分这种轴的指向带来的一个结果是,在一年之中,天王星的极区得到来自于太阳的能量多于赤道,不过,天王星的赤道依然比极区热。导致这种结果的机制仍然未知;天王星异常的转轴倾斜原因也不知道,但是通常的猜想是在太阳系形成的时候,一颗地球大小的原行星撞击到天王星,造成的指向的歪斜。在1986年,旅行者2号飞掠时,天王星的南极几乎正对着太阳。标记这个极是南极是基于国际天文联合会的定义:行星或卫星的北极,是指向太阳系不变平面的上方(不是由自转的方向来决定)。但是,仍然有不同的协定被使用着:一个天体依据右手定则所定义的自转方向来决定北极和南极。根据后者的坐标系,1986年在阳光下的极则是北极。天文学家PatrickMoore对此议题的评论总结是:"请自行挑选吧!"

编辑本段物理性质

天王星主要是由岩石与各种成分不同的水冰物质所组成,其组成主要元素为氢(83%),其次为氦(15%)。在许多方面天王星(海王星也是)与大部分都是气态氢组成的木星与土星不同,其性质比较接近木星与土星的地核部分,而没有类木行星包围在外的巨大液态气体表面(主要是由金属氢化合物气体受重力液化形成)。天王星并没有土星与木星那样的岩石内核,它的金属成分是以一种比较平均的状态分布在整个地壳之内。直接以肉眼观察,天王星的表面呈现洋蓝色,这是因为它的甲烷大气吸收了大部分的红色光谱所导致。地球和天王星大小的比较

内部结构天王星的质量大约是地球的14.5倍,是类木行星中质量最小的,他的密度是1.29公克/厘米3只比土星高一些。直径虽然与海王星相似(大约是地球的4倍),但质量较低。这些数值显示他主要由各种各样挥发性物质,例如水、氨和甲烷组成。天王星内部冰的总含量还不能精确的知道,根据选择的模型不同有不同的含量,但是总在地球质量的9.3至13.5倍之间。氢和氦在全体中只占很小的部分,大约在0.5至1.5地球质量。剩余的质量(0.5至3.7地球质量)才是岩石物质。天王星的标准模型结构包括三个层面:在中心是岩石的核,中间是冰的地函,最外面是氢/氦组成的外壳。相较之下核非常的小,只有0.55地球质量,半径不到天王星的20%;地函则是个庞然大物,质量大约是地球的13.4倍;而最外层的大气层则相对上是不明确的,大约扩展占有剩余20%的半径,但质量大约只有地球的0.5倍。天王星核的密度大约是9克/厘米3,在核和地函交界处的压力是8百万巴和大约5,000K的温度。冰的地函实际上并不是由一般意义上所谓的冰组成,而是由水、氨和其他挥发性物质组成的热且稠密的流体。这些流体有高导电性,有时被称为水–氨的海洋。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大块结构与木星和土星相当的不同,冰的成分超越气体,因此有理由将她们分开另成一类为冰巨星。上面所考虑的模型或多或少都是标准的,但不是唯一的,其他的模型也能满足观测的结果。例如,如果大量的氢和岩石混合在地函中,则冰的总量就会减少,并且相对的岩石和氢的总量就会提高;目前可利用的数据还不足以让我门确认哪一种模型才是正确的。天王星内部的流体结构意味着没有固体表面,气体的大气层是逐渐转变成内部的液体层内。但是,为便于扁球体的转动,在大气压力达到1巴之处被定义和考虑为行星的表面时,他的赤道和极的半径分别是25,559±4和24,973±20公里。这样的表面将做为这篇文章中高度的零点。内热天王星的内热看上去明显的比其他的类木行星为低,在天文的项目中,他是低热流量。目前仍不了解天王星内部的温度为何会如此

低,大小和成分与天王星像是双胞胎的海王星,放出至太空中的热量是得自太阳的2.61倍;相反的,天王星几乎没有多出来的热量被放出。天王星在远红外(也就是热辐射)的部分释出的总能量是大气层吸收自太阳能量的1.06±0.08倍。事实上,天王星的热流量只有0.042±0.047瓦/米2,远低于地球内的热流量0.075瓦/米2。天王星对流层顶的温度最低温度纪录只有49K,使天王星成为太阳系温度最低的行星,比海王星还要冷。在天王星被超重质量的锤碎机敲击而造成转轴极度倾斜的假说中,也包含了内热的流失,因此留给天王星一个内热被耗尽的核心温度。另一种假说认为在天王星的内部上层有阻止内热传达到表面的障碍层存在,例如,对流也许仅发生在一组不同的结构之间,也许禁止热能向上传递。海洋根据旅行者2号的探测结果,科学家推测天王星上可能有一个深度达10000公里、温度高达摄氏6650度,由水、硅、镁、含氮分子、碳氢化合物及离子化物质组成的液态海洋。由于天王星上巨大而沉重的大气压力,令分子紧靠在一起,使得这高温海洋未能沸腾及蒸发。反过来,正由于海洋的高温,恰好阻挡了高压的大气将海洋压成固态。海洋从天王星高温的内核(高达摄氏6650度)一直延伸到大气层的底部,覆盖整个天王星。必须强调的是,这种海洋与我们所理解的、地球上的海洋完全不同。然而,近年却有观点认为,天王星上不存在这个海洋。真相如何,恐怕只有待进一步的观测,或是寄望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会落实初步构想中的新视野号2号计划,派出无人探测船再度拜访天王星。大气层虽然在天王星的内部没有明确的固体表面,天王星最外面的气体包壳,也就是被称为大气层的部分,却很容易以遥传感量。遥传感量的能力可以从1帕之处为起点向下深入至300公里,相当于100帕的大气压力和320K的温度。稀薄的晕从大气压力1帕的表面向外延伸扩展至半径两倍之处,天王星的大气层可以分为三层:对流层,从高度?300至50公里,大气压100帕至0.1帕;平流层(同温层),高度50至4000公里,大气压力0.1帕至10–10帕;和增温层/晕,从4000公里向上延伸至距离表面50,000公里处。没有中气层(散逸层)。

成份

天王星大气层的成分和天王星整体的成分不同,主要是氢分子和氦。氦的摩尔分数,这是每摩尔中所含有的氦原子数量,是0.15±0.03;在对流层的上层,相当于0.26±0.05质量百分比。这个数值很接近0.275±0.01的原恒星质量百分比。显示在气体的巨星中,氦在行星中是不稳定的。在天王星的大气层中,含量占第三位的是甲烷(CH4)。甲烷在可见和近红外的吸收带为天王星制造了明显的蓝绿或深蓝的颜色。在大气压力1.3帕的甲烷云顶之下,甲烷在大气层中的摩尔分数是2.3%,这个量大约是太阳的20至30倍。混合的比率在大气层的上层由于极端的低温,降低了饱合的水平并且造成多余的甲烷结冰。对低挥发性物质的丰富度,像是氨、水和硫化氢,在大气层深处的含量所知有限,但是大概也会高于太阳内的含量。除甲烷之外,在天王星的上层大气层中可以追踪到各种各样微量的碳氢化合物,被认为是太阳的紫外线辐射导致甲烷光解产生的。包括乙烷(C2H6),乙炔(C2H2),甲基乙炔(CH3C2H),联乙炔(C2HC2H)。光谱也揭露了水蒸汽的踪影,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大气层的上层,但可能只是来自于彗星和其他外部天体的落尘。

对流层

对流层是大气层最低和密度最高的部分,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温度从有名无实的底部大约320K,?300公里,降低至53K,高度50公里。在对流层顶实际的最低温度在49至57K,依在行星上的高度来决定。对流层顶是行星的上升暖气流辐射远红外线最主要的区域,由此处测量到的有效温度是59.1±0.3K。对流层应该还有高度复杂的云系结构,水云被假设在大气压力50至100帕,氨氢硫化物云在20至40帕的压力范围内,氨或氢硫化物云在3和10帕,最后是直接侦测到的甲烷云在1至2帕。对流层是大气层内动态非常充分的部分,展现出强风、明亮的云彩和季节性的变化,将会在下面讨论。

上层大气层

天王星大气层的中层是平流层,此处的温度逐渐增加,从对流层顶的53K上升至增温层底的800至850K。平流层的加热来自于甲烷和其他碳氢化合物吸收的太阳紫外线和红外线辐射,大气层的这种形式是甲烷的光解造成的。来自增温层的热也许也值得注意。碳氢化合物相对来说只是很窄的一层,高度在100至280公里,相对于气压是10微帕至0.1微帕,温度在75K和170K之间。含量最多的碳氢化合物是乙炔和乙烷,相对于氢的混合比率是×10?7,与甲烷和一氧化碳在这个高度上的混合比率相似。更重的碳氢化合物、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在混合的比率上还要低三个数量级。乙烷和乙炔在平流层内温度和高度较低处与对流层顶倾向于凝聚而形成数层阴霾的云层,那些也可能被视为出现在天王星上的云带。然而,碳氢化合物集中在在天王星平流层阴霾之上的高度比其他类木行星的高度要低是值得注意的。天王星大气层的最外层是增温层或晕,有着均匀一致的温度,大约在800至850K。目前仍不了解是何种热源支撑着如此的高温,虽然低效率的冷却作用和平流层上层的碳氢化合物也能贡献一些能源,但即使是太阳的远紫外线和超紫外线辐射,或是极光活动都不足以提供所需的能量。除此之外,氢分子和增温层与晕拥有大比例的自由氢原子,她们的低分子量和高温可以解释为何晕可以从行星扩展至50,000公里,天王星半径的俩倍远。这个延伸的晕是天王星的一个独特的特点。他的作用包括阻尼环绕天王星的小颗粒,导致一些天王星环中尘粒的耗损。天王星的增温层和平流层的上层对应着天王星的电离层。观测显示电离层占据2,000至10,000公里的高度。天王星电离层的密度比土星或海王星高,这可能肇因于碳氢化合物在平流层低处的集中。电离层是承受太阳紫外线辐射的主要区域,它的密度也依据太阳活动而改变。极光活动不如木星和土星的明显和重大。磁场在旅行者2号抵达之前,天王星的磁层从未被测量过,因此很自然的还保持着神秘。在1986年之前,因为天王星的自转轴就躺在黄道上,天文学家盼望能根据太阳风测量到天王星的磁场。航海家的观测显示天王星的磁场是奇特的,一则是他不在行星的几何中心,再者他相对于自转轴倾斜59°。事实上,磁极从行星的中心偏离往南极达到行星半径的三分之一。这异常的几何关系导致一个非常不对称的磁层,在南半球的表面,磁场的强度低于0.1高斯,而在北半球的强度高达1.1高斯;在表面的平均强度是0.高斯。与地球的磁场比较,两极的磁场强度大约是相等的,并且"磁赤道"大致上也与物理上的赤道平行,天王星的偶极矩是地球的50倍。[84][85]海王星也有一个相似的偏移和倾斜的磁场,因此有人认为这是冰巨星的共同特点。一种假说认为,不同于类地行星和气体巨星的磁场是由核心内部引发的,冰巨星的磁场是由相对于表面下某一深度的运动引起的,例如水–氨的海洋。尽管有这样奇特的准线,天王星的磁层在其他方面与一般的行星相似:在他的前方,位于个天王星半径之处有弓形震波,磁层顶在18个天王星半径处,充分发展完整的磁尾和辐射带。综上所论,天王星的磁层结构不同于木星的,而比较像土星的。天王星的磁尾在天王星的后方延伸至太空中远达数百万公里,并且因为行星的自转被扭曲而斜向一侧,像是拔瓶塞的长螺旋杆。天王星的磁层包含带电粒子:质子和电子,还有少量的H2+离子,未曾侦测到重离子。许多的这些微粒可能来自大气层热的晕内。离子和电子的能量分别可以高达4和1.2百万电子伏特。在磁层内侧的低能量(低于100电子伏特)离子的密度大约是2厘米-3。微粒的分布受到天王星卫星强烈的影响,在卫星经过之后,磁层内会留下值得注意的空隙。微粒流量的强度在100,000年的天文学时间尺度下,足以造成卫星表面变暗或是太空风暴。这或许就是造成卫星表面和环均匀一致暗淡的原因。在天王星的两个磁极附近,有相对算是高度发达的极光,在磁极的附近形成明亮的弧。但是,不同于木星的是,天王星的极光对增温层的能量平衡似乎是无足轻重的。20世纪80年代,“旅行者2号”开始对天王星、海王星进行考察,使得人们有可能将这两个行星的磁场绘制成图。结果是出人意料的。大多数行星都有南极和北极两极磁场。地球的磁极位于极地附近,与地球的南北极存在一个偏角,称为磁偏角,目前二者交角为11.5°。其他许多行星,包括木星、土星和木星的卫星“伽里米德”都与地球类似。比如木星的磁偏角是10°,与地球相近。然而海王星和天王星的磁场与其他行星的情况大相径庭,它们的磁场有多个极,而且磁偏角很大,分别是47°和59°。科学家曾提出若干机制来解释这些异常的磁场,但都没有达成共识。10年前,科学家曾猜想这可能是两个行星的薄外壳循环流动的结果,而这个外壳是由水、甲烷、氨和硫化氢组成的带电流体。现今,美国哈佛大学萨宾-斯坦利和杰里米-布洛克哈姆利用一个数学模型检验了这个理论,指出产生磁场的循环层是天王星、海王星的薄外壳,而不像地球那样,是位于接近地球核心的外核。他们同时指出薄外壳的循环或对流运动实际上是行星产生怪异磁场的原因,因为这是行星中存在流动和运动的部分。研究学者说,磁场是由行星中导电体的复杂流动运动产生的,这个过程被称为“发电机效应”。澳大利亚国家大学地磁学专家特德-里雷说,这个研究结果意义非凡,但似乎并不是那么让人惊讶。“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生活的地球,它的磁场两极与地球南北两极大致重合,因此我们也希望在别的行星上发现类似的情况。”里雷说,“地球外核流体的运动产生了地磁场。虽然我们往往将磁和铁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任何运动着的带电流体都能产生磁场。对于行星,这首先取决于它是否存在流体以产生‘发电机效应’。地球存在外核流体,这两个行星可能不存在流体,也可能存在流体。事实上它们似乎都存在导电性良好的流体,而且还受某种力量驱策处于运动状态,这也是产生‘发电机效应’的必要条件。由于天王星和海王星产生‘发电机效应’的部位与地球的不同,以至于它们有如此不同的磁场,这就不足为奇了。”(

编辑本段气候

与其他的气体巨星,甚至是与相似的海王星比较,天王星的大气层是非常平静的。当旅行者2号在1986年飞掠过天王星时,总共观察到了10个横跨过整个行星的云带特征。有人提出解释认为这种特征是天王星的内热低于其他巨大行星的结果。在天王星记录到的最低温度是49K,比海王星还要冷,使天王星成为太阳系温度最低的行星。

带状结构、风和云

在1986年,旅行者2号发现可见的天王星南半球可以被细分成两个区域:明亮的极区和暗淡的赤道带状区。两这区的分界大约在纬度?45°的附近。一条跨越在?45°至?50°之间的狭窄带状物是在行星表面上能够看见的最亮的大特征,被称为南半球的"衣领"。极冠和衣领被认为是甲烷云密集的区域,位置在大气压力1.3至2帕的高度。很不幸的是,旅行者2号抵达时

正是盛夏,而且观察不到北半球的部分。不过,从21世纪开始之际,北半球的"衣领"和极区就可以被哈勃太空望远镜和凯克望远镜观测到。结果,天王星看起来是不对称的:靠近南极是明亮的,从南半球的"衣领"以北都是一样的黑暗。稍后可能出现在天王星上的季节变化,将会被详细的讨论。天王星可以观察到的纬度结构和木星与土星是不同的,他们展现出许多条狭窄但色彩丰富的带状结构。除了大规模的带状结构,旅行者2号观察到了10朵小块的亮云,多数都躺在"衣领"的北方数度。在1986年看到的天王星,在其他的区域都像是毫无生气的死寂行星。但是,在1990年代的观测,亮云彩特征的数量有着明显的增长,他们多数都出现在北半球开始成为可以看见的区域。一般的解释认为是明亮的云彩在行星黑暗的部分比较容易被分辨出来,而在南半球则被明亮的"衣领"掩盖掉了。然而,两个半球的云彩是有区别的,北半球的云彩较小、较尖锐和较明亮。他们看上去都躺在较高的高度,直到2004年南极区使用2.2um观测之前这些都是事实。这是对甲烷吸收带敏感的波段,而北半球的云彩都是用这种光谱的波段来观测的。云彩的生命期有这极大的差异,一些小的只有4小时,而南半球至少有一个从旅行者2号飞掠过后仍一直存在着。最近的观察也发现,虽然天王星的气候较为平静,但天王星的云彩有许多特性与海王星相同。但有一种特殊的影像,在海王星上很普通的大暗斑,在2006年之前从未在天王星上观测到。天王星内核图

追踪这些有特征的云彩,可以测量出天王星对流层上方的风是如何在极区咆哮。在赤道的风是退行的,意味着他们吹的方向与自转的方向相反,他们的速度从?100至?50米/杪。风速随着远离赤道的距离而增加,大约在纬度±20°静止不动,这儿也是对流层温度最低之处。再往极区移动,风向也转成与行星自转的方向一致,风速则持续增加,在纬度±60°处达到最大值,然后下降至极区减弱为0。在纬度?40°附近,风速从150到200米/杪,因为"衣领"盖过了所有平行的云彩,无法测量从哪儿到南极之间的风速。与北半球对照,风速在纬度+50°达到最大值,速度高达240米/杪。这些速度会导致错误的认定北半球的风速比较快,事实上,在天王星北半球的风速是随着纬度一度一度的在缓缓递减,特别是在中纬度的±20°至±40°的纬度上。目前还无法认定从1986年迄今,天王星的风速是否发生了改变,而且对较慢的子午圈风依然是一无所知。

季节变化

在2004年秋天的短暂时期,天王星上出现了与海王星相似的一大片云块,观察到229米/秒(824公里/时)的破表风速,和被称为"7月4日烟火"的大风暴。在2006年8月日,太空科学学院的研究员(Boulder,CO)和威斯康辛大学观察到天王星表面有一个大黑斑,让天文学家对天王星大气层的活动有更多的了解。虽然还不是完全了解为什么会突然发生活动的**,但是它呈现了天王星极度倾斜的自转轴所带来的季节性的气候变化。要确认这种季节变化的本质是很困难的,因为对天王星大气层的观察数据仍少于84年,也就是一个完整的天王星年。虽然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发现,光度学的观测已经累积了半个天王星年(从1950年代起算),在两个光谱带上的光度变化已经呈现了规律性的变化,最大值出现在至点,最小值出现在昼夜平分点。从1960年开始的微波观测,深入对流层的内部,也得到相似的周期变化,最大值也在至点。从1970年代开始对平流层进行的温度测量也显示最大值出现在1986年的至日附近。多数的变化相信与可观察到的几何变化相关,天王星是一个扁圆球体,造成从地理上的极点方向可以看见的区域变得较大,这可以解释在至日的时候亮度较亮的原因。天王星的反照率在子午圈的附近也比较强(见上述)。例如,天王星南半球的极区比赤道的带明亮。另一方面,微波的光谱观测显示,也证明两极地区比较明亮,同时也知道平流层在极区的温度比赤道低。所以,季节性的变化可能是这样发生的:极区,在可见光和微波的光谱下都是明亮的,而在至点接近时看起来更加明亮;黑暗的赤道区,主要是在昼夜平分点附近的时期,看起来更为黑暗。另外,在至点的掩星观测,得到赤道的平流层温度较高。有相同的理由相天王星信物理性的季节变化也在发生。当南极区域变得明亮时,北极相对的呈现黑暗,这与上述概要性的季节变化模型是不符合的。在1944年抵达北半球的至点之前,天王星出现升高的亮度,显示北极不是永远黑暗的。这个现象暗示可以看见的极区在至日之前开始变亮,并且在昼夜平分点之后开始变暗。详细的分析可见光和微波的资料,显示亮度的变化周期在至点的附近不是完全的对称,这也显示出在子午圈上反照率变化的模式。另外,一些微波的数据也显示在1986年至日之后,极区和赤道的对比增强了。最后,在1990年代,在天王星离开至点的时期,哈柏太空望远镜和地基的望远镜显示南极冠出现可以察觉的变暗(南半球的"衣领"除外,他依然明亮),同时,北半球的活动也证实是增强了,例如云彩的形成和更强的风,支持期望的亮度增加应该很快就会开始。异常的极和南半球?45°明亮的"衣领",被期望在行星的北半球出现。物理变化的机制还不是很清楚,在接近夏天和冬天的至点,天王星的一个半球沐浴在阳光之下,另一个半球则对向幽暗的深空。照亮半球的阳光,被认为会造成对流层局部的增厚,结果是形成数层的甲烷云和阴霾。在纬度?45°的明亮"衣领"也与甲烷云有所关联。在南半球极区的其他变化,也可以用低层云的变化来解释。来自天王星微波发射谱线上的变化,或许是在对流层深处的循环变化造成的,因为厚实的极区云彩和阴霾可能会阻碍对流。现在,天王星春天和秋天的昼夜平分点即将来临,动力学上的改变和对流可能会再发生。

编辑本段外围

行星环

天王星有一个暗淡的行星环系统,由直径约十米的黑暗粒状物组成。他是继土星环之后,在太阳系内发现的第二个环系统。目前已知天王星环有13个圆环,其中最明亮的是ε环(Epsilon),其他的环都非常黯淡。天王星的光环像木星的光环一样暗,但又像土星的光环那样有相当大的直径。天王星环被认为是相当年轻的,在圆环周围的空隙和不透明部分的区别,暗示她们不是与天王星同时形成的,环中的物质可能来自被高速撞击或潮汐力粉碎的卫星。而最外面的第5个环的成分大部分是直径为几米到几十米的冰块。除此之外,天王星可能还存在着大量的窄环,宽度仅有50米,单环的环反射率非常低。环的发现日期是1977年3月10日,在JamesL.Elliot、EdwardW.Dunham、和DouglasJ.Mink使用柯伊伯机载天文台观测时。这个发现是很意外的,他们原本的计划是观测天王星掩蔽SAO158687以研究天王星的大气层。然而,当他们分析观测的资料时,他们发现在行星掩蔽的前后,这颗恒星都曾经短暂的消失了五次。他们认为,必须有个环系统围绕着行星才能解释。旅行者2号在1986年飞掠过天王星时,直接看见了这些环。旅行者2号也发现了两圈新的光环,使环的数量增加到7圈。在2005年12月,哈勃太空望远镜侦测到一对早先未曾发现的蓝色圆环。最外围的一圈与天王星的距离比早先知道的环远了两倍,因此新发现的环被称为环系统的外环,使天王星环的数量增加到13圈。哈柏同时也发现了两颗新的小卫星,其中的Mab还与最外面的环共享轨道。在2006年4月,凯克天文台公布的新环影像中,外环的一圈是蓝色的,另一圈则是红色的。关于外环颜色是蓝色的一个假说是,它由来自Mab的细小冰微粒组成,因此能散射足够多的蓝光。天王星的内环看起来是呈灰色的。天王星的卫星和环概要图

这是天王星环的总表:名称与天王星中心的距离(公里)宽度(公里)

卫星

天王星主要卫星的比较

目前已知天王星有27颗天然的卫星,这些卫星的名称都出自莎士比亚和蒲伯的歌剧中。五颗主要卫星的名称是米兰达、艾瑞尔、乌姆柏里厄尔、泰坦尼亚和欧贝隆。第一颗和第二颗(泰坦尼亚和欧贝隆)是威廉·赫歇耳在1787年3月13日发现的,另外两颗艾瑞尔和乌姆柏里厄尔是在1851年被威廉·拉索尔发现的。在1852年,威廉·赫歇耳的儿子约翰·赫歇耳才为这四颗卫星命名。到了1948年杰勒德P.库普尔发现第五颗卫星米兰达。天王星卫星系统的质量是气体巨星中最少的,的确,五颗主要卫星的总质量还不到崔顿的一半。最大的卫星,泰坦尼亚,半径788.9公里,还不到月球的一半,但是比土星第二大的卫星Rhea稍大些。这些卫星的反照率相对也较低,乌姆柏里厄尔约为0.2,艾瑞尔约为0.35(在绿光)。这些卫星由冰和岩石组成,大约是50%的冰和50%的岩石,冰也许包含氨和二氧化碳。在这些卫星中,艾瑞尔有着最年轻的表面,上面只有少许的陨石坑;乌姆柏里厄尔看起来是最老的。米兰达拥有深达20公里的断层峡谷,梯田状的层次和混乱的变化,形成令人混淆的表面年龄和特征。有种假说认为米兰达在过去可能遭遇过巨型的撞击而被完全的分解,然后又偶然的重组起来。1986年1月,旅行者2号太空船飞越过天王星,在稍后研究照片时,发现了Perdita和10颗小卫星。后来使用地面的望远镜也证实了这些卫星的存在。天卫一(Ariel)是环绕天王星运行的一颗卫星。天卫二(Umbriel英语发单"UMbreeel")是天王星第三大卫星,已知卫星中距天王星第十三近它由WilliamLassell于1851年发现。天卫二和天卫四很相似,但后者要比它大35%。天王星的大卫星都是由占40~50%的冰和岩石混合而成,它所含的岩石比土卫五之类所含的要多一些。天卫二的剧烈起伏的火山口地形可能从它形成以来就一直稳定存在。天卫二非常暗,它反射的光大约是天王星最亮的卫星--天卫一的一半.它的表面布满陨石坑。尽管没有地质活动的迹象,却有着离奇的特征。它有一个明亮的陨石坑,宽约112公里,绰号"萤光杯"。坑表面深色部分可能是有机物质,浅色部分则无人知道是什么。天卫三(Titania)是环绕天王星运行的一颗卫星。天卫三跟天卫四差不多大小,也复满了火山灰。这表明曾发生过火山活动。那儿有长达数千公里的风力强劲的大峡谷,可能是由于内部的水冻结、膨胀,撑裂了薄弱的外壳而形成的。天卫三直径约为1000公里,是天王星最大的卫星。它的表面也被一种黑色物质重新覆盖过,可能是甲烷或水冰。天卫四(Oberon)是环绕天王星运行的一颗卫星。最外层的天卫四布满了陨石坑。陨石坑底有许多暗区,可能已经填满冰岩。天卫五(Miranda)是环绕天王星运行的一颗卫星。天卫六(S/1986U7,Cordelia)是环绕天王星运行的一颗卫星。天卫七(S/1986U8,Ophelia)是环绕天王星运行的一颗卫星。天卫八(S/1986U9,Bianca)是环绕天王星运行的一颗卫星天卫九(S/1986U3,Cressida)是环绕天王星运行的一颗卫星。天卫十(S/1986U6,Desdemona)是天王星的一颗小的天然卫星。天卫十一(S/1986U2,Juliet)是环绕天王星运行的一颗卫星。天卫十二(S/1986U1,Portia)是环绕天王星运行的一颗卫星。天卫十三(S/1986U4,Rosalind)是环绕天王星运行的一颗卫星。天卫十四(S/1986U5,Belinda)是环绕天王星运行的一颗卫星。天卫十五(S/1985U1,Puck)是环绕天王星运行的一颗卫星。天卫十六(S/1997U1,Caliban)是环绕天王星运行的一颗卫星。天卫十七(S/1997U2,Sycorax)是环绕天王星运行的一颗卫星。天卫十八(S/1999U3,Prospero)是环绕天王星运行的一颗卫星。天卫十九(S/1999U1,Setebos)是环绕天王星运行的一颗卫星。天卫二十(S/1999U2,Stephano)是环绕天王星运行的一颗卫星。天卫二十一(S/2001U1,Trinculo)是环绕天王星运行的一颗卫星。

编辑本段探测

人造卫星

1986年,NASA的旅行者2号拜访了天王星。这次的拜访是唯一的一次近距离的探测,并且目前也还没有新的探测计划。旅行者2号在1977年发射,在继续前往海王星的旅程之前,于1986年1月24日最接近天王星,距离近达81,500公里。旅行者2号研究了天王星大气层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发现了10颗新卫星,还研究了天王星因为自转轴倾斜97.77°所造成的独特气候,并观察了天王星的环系统。他也研究了天王星的磁场:不规则的结构、倾斜的磁轴、和如同拔塞螺丝般扭曲并斜向一侧的磁尾。他对最大的五颗卫星做了首度的详细调查,并研究当时已知的九圈光环,也新发现了两道光环。

可见性

从1995至2006年,天王星的视星等在+5.6至+5.9等之间,勉强在肉眼可见的+6.0等之上,他的角直径在3.4至3.7弧秒;比较土星是16至20弧秒,木星则是32至45弧秒。在冲的时候,天王星可以用肉眼在黑暗、无光污染的天空直接看见,即使在城市中也能轻易的使用双筒望远镜看见。使用物镜的口径在15至25厘米的大型业余天文望远镜,天王星将呈现苍白的深蓝色盘状与明显的周边昏暗;口径25厘米或更大的,云的型态和一些大的卫星,像是泰坦尼亚和欧贝隆,都有可能看见。

编辑本段占星学中的天王星

剖析一

首先,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天王,就是天上的王。所以,在希腊和罗马神话当中,它是天空之神乌拉诺斯。从外表上看,它淡蓝色的外表会跟人一种舒适安定的感觉,就跟天空一样。让人放松,让人可以遐想很多。可是,天王星与其他行星不同的是,它的自转是相反的,是东西转向的。由此,就显得他在太阳系当中的独特。因为,他是天上的王,是独一无二,是特立独行的。所以,针对这样的性格,它守护了水瓶座。从天王星的这些特意表现来看,它虽然发现比较晚,而且与海王星和冥王星同样的是一栋速度相当缓慢的行星。然而,从实际论断上来看,它却是相当突出的一颗行星。因为它很容易给个人带来生活领域上的突变,有的时候甚至是决裂。如果表现得好的话,那么将会是开创跟革新。所以,天王星的论断绝对不能因为它是现代行星而有所忽视。从天王星的特异色彩来看,可以推演出以下的发展方向:1,由于自转方式异于其他行星,所以导致了天王星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2,追求独立自主,不愿意受到束缚。3,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而且总是可以提出相当创新的理念。4,具有革新和革命的情怀,而且会采取实际行动。5,很容易造成突发状况,特别具有分离的特质。6,相当具有科学精神,与现代的科技有着密切的关系。以上这些特点串联起来说的话,就是:由于需求独特导致了不愿意受到束缚,再加上相当坚持自己的创新理念,进而容易形成我行我素的行为表现,甚至不惜采取决裂手段,以至于造成各种突变状况。而这种突变的背后是天王星的波率特质的作用,所以使得天王星又跟现代科技的电波,磁波等有关。下面,我们来对这些特质做一一说明:首先,天王星的最大特质就是独特,与众不同。也就是说天王星比较无法忍受单调乏味,或者跟别人完全一样。这导致它倾向于以“不走寻常路”来作为生命的基本原则。在这样的原则下,天王星时常会与它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产生格格不入的脱离现象。当天王星进入到命宫尤为如此。昨天,我提到命宫似乎有同学不知道在哪,其实就是第一宫啦!所以,天王星进入到第一宫,命宫的人请注意了。因此,当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保守型的话,那么天王星就会促使个人去采取反传统的行为。而如果个人所处的环境是前卫型的话,那么天王星就会采取传统和保守的做法。也就是说,天王星的怪异行为是会因社会环境的差异而有所不同的。不能单单把天王星一概而论的认为是绝对前卫型的性格。在追寻与众不同的心理促动下,天王星建构了自己的独特心灵,而且不愿意这种心灵受到任何的干预和阻碍。所以,天王星会表现出独立自主的行为。当然,这种独立自主的行为是一句天王星所落入的后天宫位来看看到底是在哪个生活领域层面上有独立自主的特异行为。我们打个比方,如果天王星进入到第四宫家庭宫的话,那么就会特别呈现出追求家庭方面的独立自主,不想让自己的生活受到家人和家庭的约束。再比如,如果天王星进入到第七宫夫妻宫的话,那么就会是在合伙或者婚姻关系上追求独立自主,不愿意受到合伙人或者是配偶的限制,甚至还有离婚的可能。而离婚背后的原因无法脱离天王星的作用,当然还要配合其他条件来看。然而,天王星的难以忍受约束的自主力量,却是在随时发挥作用的。其次,在天王星的独特心灵作用下,可以发挥出人类的创作才能。成为开创新局面的领军人物。然而,天王星的开创特质与火星和火象星座却是有所不同的,天王星比较倾向于思想,观念,创意等方面。因为天王星会特别注重思维层面的创新。因此,天王星是人道主义,社会主义,个人主义,进步主义甚至是激进主义的代表。也可以说,由于天王星会特别凸显出想法上的不同,所以会突破很多传统的,既有的观念和思考模式。进而产生新的观念和创意,发明出新的时代产物。所以,天王星会是发明家,科学家。当然,如果天王星的刑克太严重的话,那么就容易造成思考的创意上有些偏激,进而导致无理取闹,或者是行为上的偏差和极端,时常会是别人眼中的怪人。天王星的自我创新的思考运作,并不是它的终极目的。也就是说,天王星的独特心灵所需求的。并不只是个人方面而已。它会有所领悟,或者是有创意性作品产生的时候,提出来跟大家分享。因此,如果从个人的思维进而影响到行为的角度来看的话,天王星的追求塑造自己的独特想法的过程中会把自己的理念表达出来。因此,天王星的社会主义或者是人道之一等特质,除了思考方面外,也会采取实际的革新行动。但是,大家注意了,这里的革新行动不是拿着砍刀去造反。如果说天王星是一颗怪星的话,那么它的怪可以说是来自于个人和群体。因为天王星很在乎群体之间对它的相互作用,而天王星又喜欢带着群体向前冲,所以,它本身又往往会是群体的破坏者。因为,它具有拆伙,突变,决裂的特质。而这种特质是来自于它不愿意融入群体当中,不想跟别人一样,却又往人群里凑。当然,不要觉得,看到星盘里有突变就是不好的现象,要针对实际情况去论断。有的时候,一个人的生活已经跌倒谷底了,那么这个时候发生突变并不一定是不好的结局,如果天王星的相位好的话,那么会代表人生际遇上的一个重大的转变。当然,如果相位很差的话,那么可能会带来突然而来的重大打击。比如说,破产啊,天灾人变啊,意外事故或者伤亡,等等。

剖析二

在太阳系中,天王星的自转轴心倾斜超过90度(98度),是侧着绕着黄道运行,因此天王星是一颗奇特之行星。在占星学中,天王星代表逾越传统及改革思想。本命盘的天王星,代表一个人的改革的力量,象征一个人寻求与众不同的地方。天王星是位于土星之外第一颗被发现的星体,天王星被发现于1781年,在当时正值美国独立战争(1781年)、法国大革命(1789年)、以及科技上的兴盛,造成了工业革命。因此,天王星代表了分离主义及科技的发展,重视个人独立的空间。天王星性格强的人,行事风格特异独行,思想新潮前卫,不顾他人异样眼光,常会有惊人之举,有人道主义的精神,往往会为群众从事些慈善活动,不过却很注重人我之间的分际,不喜欢特权及阶级,喜欢创新及改革,有很强的逻辑概念,所以多半在科技研究方面有很大的成就。天王星科学的本性代表电方面的研究,也代表天文学及星象学。天王星和改革有关,可以看出一个人致力革新的方向以及变通的能力,也可看出一个人与众不同的特色。此外,天王星和社团及群众有关,代表一个人社交活动的状况。天王星小档案基本意义:改革、创新及人道主义。代表人物:朋友、科学家、革新者。身体器官:小腿、静脉及循环系统。心理层面:革新方向。主宰星座:主宰水瓶座及第十一宫(福德宫)。

目录
新书推荐: 抗战之我是一个工业人 抗战楚云飞:机枪阵地左移五米 亮剑:从区小队开始发展 谍战:让你卧底,你领五份工资? 亮剑:从边区造到大国重工 从粉碎敦刻尔克开始 断绝关系后,王爷全家后悔终生 青简史记 抗战:团长?不,请叫我列强! 史上最强驸马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