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风波(1/2)
耿二愣子见郑凡不说话,他也沉默了。
郑凡的伤口好的很快,一方面得益于他的身体底子好,而另一方面,卢小五也是尽心治疗。当然,有很大因素是看在宝钞的份上。这个小镇唤作独山镇,镇子上人口不多,更谈不上富裕,庄户人家有个头疼脑热的,挺挺就过去了,很少来他这儿看病,卢小伍经常是几天都没一单生意。
不过这次来的人出手阔绰,所以卢小伍就尽力伺候着,伤没好,想在我这养病?行,只要你有钱就行,丝毫不介意你住多久。
几天以后,郑凡就能够由二愣子扶着下地了。
再过了十来天,伤口也好的七七八八了,按照卢小五的话说,现在只需要静养,让伤口上的肉重新长出来就成。
小镇上一向是十分宁静而平和的,起码在郑凡与二愣子的眼中是这样。不过这种宁静很快被打破了,一个信号,准确来说是一个消息。由蒙古人带来的,朝廷改革钞制了。
蒙古人统治从元朝建立到灭亡,持续了百年时间,这百年时间里,他们入主中原,成为这片大地上的所有者。可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蒙古人好像一直不把自己当成这块土地的主人。对于他们来说,统治显然远远比不上掠夺的快感,他们就像闯进别人家里的后花园一般,肆意地劫掠他们所看到的一切。
终元之世,蒙古贵族一直扮演者强盗的角sè,他们经常会任意驱赶在农田里辛勤耕作的农民,将成长的庄稼用来放牧,会兴趣一起,将平民的房子放火烧掉,而后将其纳为自己的奴隶。他们似乎天生就只懂得破坏,不懂得建设。
元朝的民族等级政策规定,蒙古人一等,sè目人(早期被蒙古征服的西域及其它民族)二等,汉人三等(指原金朝统治范围及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的人,还有较早征服的四川,包括汉人和契丹人),南人四等(原南宋统治内的人民),形成了严密如金字塔般的等级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汉人实际上没有安全而言。
对于蒙古人来说,假如杀死一个sè目人的话,按律他将被杖责八十,如果是汉人的话,仅仅直需要赔偿烧埋银(丧葬费),如果被杀者是奴婢或者投下户口的时候,是不需要负任何责任的。
十月初十,朝廷颁布钞制改革,新的至正钞以一兑二的比例换取旧钞,而且勒令限时兑换,新的税收征收也以新钞为准,传到各地时,这个消息引起了轩然大波。
元朝的赋役制度,北方民众交纳主要是税粮科差,南方征夏、秋两税。四川由于较早被征服,所以征收的是税粮科差。税粮分为两种,丁税和地税,丁税是每户每丁交粮二石,地税是每亩三升。
科差内容包括丝料、包银和俸钞三项。
元朝征取中原时,经常将各地的民户分给各部勋贵,不过贵族们对这些户口只是享有采邑权,其仍有国家管理。丝料户交纳一斤六两四钱,系官民户所纳的丝料全归zhèng fǔ;分拨给诸王、贵戚、勋臣的民户所纳丝料中,有一部分经过zhèng fǔ转交给投下领主,其数额以每五户二斤为率,所以这一部分民户称为"系官五户丝户"。包银每十户交纳钞四十两,此外还要按交纳包银的数额,每四两增纳一两,以给诸路官吏俸禄,即俸钞。
林林总总加起来,每一户人家,除了税粮之外,光是科差就得交纳丝料二斤,银钱五两,这还只是表面现象。而实际上蒙古达鲁花赤任意搜刮百姓民众,许多百姓没有土地,还得交粮纳税。土地大多有蒙古贵族或者汉人地主掌握,他们千方百计将自己所要交纳的税粮转嫁到普通民户身上,使得税收更重了。
一个肥头大耳,身高和腰围差不多一样齐的矮胖蒙古人骑在马上,让人忍俊不禁。早就得到消息的小镇民户在主首、坊正的带领下全出来了。
他满意看了看四周,神情倨傲,连马都没下,用生硬的汉化大声道:“本官接到朝廷诏令,今圣上颁布圣旨,因屡有不法之徒印制伪钞,造成物价飞涨,为百姓计,特印制新钞——至正宝钞。新钞以一兑二兑换旧钞,限令一月之内兑换完毕,逾期不侯……”
要是按照他的xìng子,才不会说真么一大推空话,不过这是奉上头指令行事,倒也不敢马虎。
他顿了顿嗓子道:“还有,遵安州达鲁花赤府令,今岁增加二成包料钱,科差也增一成。早早报与尔等知晓,不得违背。”
此话一出,便像一颗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水池,陡然在场的人都“嗡”的一声喧闹起来。
钞制改革早就听到了风声,可是经由官府人士的口中说出还是给所有人的心头上加了一块石头。本来税赋便重,没想到钞制改革,这等于是民众手中的宝钞贬值了一半,怎么不令人愤慨。况且还要加税,科差包料钱都加,还让不让人活了。
一帮镇民都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怎么又加税了,去年不是刚刚加过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