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立志(1/2)
武州县西边有一座矮矮的无名山,无名山很是荒凉,山里没有人烟,树木很稀疏。但自从三年前山上住进去一个人,这座山便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文德山,山脚下间或有路人驻足,仰头高望,只见山腰有栋简陋的房子漏出一点屋檐。
武州县的人们会为过往的旅客夸耀那是文德先生隐居的地方,当然大多旅客都不知道文德先生是谁,那样就更是满足了乡人夸耀的心情,文德先生怎样怎样孝顺,怎样怎样贤达,滔滔不绝,行云流水。
张小柱提着送饭的篮子,轻快的走在山坡上,张小柱又来给公子送饭了。张小柱现在本不该再称宋瑞为公子的,因为公子有了字,大家现在都称公子为文德先生,听说几个月前公子被雁门太守举为孝廉。
自从主母去逝后,公子就变得不同寻常了。小柱很是为公子高兴,公子终于长大了。只是现在公子再也不欺负小柱了,让小柱感觉有点不适应。
想起主母,小柱就很是伤心。主母人真的很好,小柱很感激她,因为小柱家的性命就是主母救下来的,匈奴汉子向来知恩图报。
记得那年,草原上大乱,父亲被人杀死,幸好叔叔伯伯们庇护。沿着他们用鲜血打开的道路,小柱和哥哥、母亲得以侥幸逃离。
面对身后穷追不舍的追兵,母亲带着小柱和哥哥往汉帝国跑。一路逃亡,叔叔伯伯们都走散了,小柱一家侥幸的到达汉帝国统治的郡县,终于摆脱追兵。
小柱从小就向往汉帝国,在小柱心里汉帝国是那么的强大,那么的富裕,他们的大军打败了曾经不可一世的匈奴,羌族,鲜卑等等,他们的粮食多得放在仓库里发霉。
但自从逃到汉帝国后,小柱才知道自己以前的想法是多么的天真,小柱他们弄不到吃的,没地方住,虽然时常有些好心的婶婶接济他们,但汉朝的百姓生活也并不富裕。
母亲无奈的带着小柱和哥哥往武州县赶去,听说武州县很是富裕。一路艰辛,终于赶到武州县,然而母亲却病了,病得很重。
那时候小柱和哥哥还太小,他们没有任何途径能弄到钱给母亲治病,只能在那些好心婶婶们的接济下饥一顿饱一顿的勉强度日。
母亲的病情总不见好,一天一天的消瘦下去,小柱和哥哥抱在一起痛哭。
母亲的病情实在不能再拖了。小柱和哥哥只好到各家门前求人帮忙,记得那年小柱才七岁,哥哥刚满九岁。小柱和哥哥膝盖都磨出血来了,可是却没有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
就在小柱和哥哥绝望的时候,正好碰见了从娘家回来的夫人。那时候夫人是那么的善良,那么的美丽。
夫人赶紧命人给小柱哥俩送上香甜的大米饭,又命人把病重的母亲接回家,找大夫为母亲开药,还亲自煎药喂药,这些小柱和哥哥都默默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母亲的病情渐渐的好转,夫人又担心小柱家不善耕种,于是给小柱母亲安排了一份轻松的活。
小柱和哥哥早已暗自决定为夫人效死。记得那天,哥哥听说了少爷的事后,马上从军营里出来,在少爷床旁默默的站了大半天,直到确定少爷没事后,才放心的回到军营。幸好县尉大人开明,没有过多责备他。
小柱自嘲的笑了笑,自己又想多了。现在母亲过得很好,小柱感觉很知足。
想到马上就要见到少爷和哥哥了,小柱心里就很开心。哥哥是二年前上山的,自从公子知道小柱家的事后,就下山去县尉军中了一趟。
山腰房子里寻不见人,于是小柱快步向山顶赶去。
宋瑞站在山顶上,默吟着伟人的诗句“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觉得更是意气风发。
远眺群山,心中涌起一股股豪气,宋瑞觉得自己现在正浑身散发出一股股王霸之气,可惜没有人应景吟两句。
宋瑞怎能不激动,怎能不意气风发,自从知道当今圣上正是汉灵帝刘宏,自从听闻何进,袁逢,卢植,皇甫嵩等人的名讳后,宋瑞便知道自己中大奖了。
宋瑞从来都是一个不甘平凡的人,既然生逢乱世,既然由不得人,那我就和天下英雄搏一搏又如何,未必这偌大江山就没有我的一席之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