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刘皇叔收汉中地,庞军师取葭萌关(1/2)
却说张卫丢了阳平关,率残兵到南郑来见兄长张鲁。见面之后,张卫哭拜于地,说了前后经过。张鲁大惊,忙召集文武商议对策。
众人议论纷纷,大致有两种意见。一方主张据南郑城池坚守,另一方主张暂时退让避敌锋芒。双方相持不下,争论不休,张鲁一时也拿不定主意。他忽地发现自己平素最为倚重的两大谋士闫圃和杨松一直未曾发言,忙开口先向杨松问计。
杨松见张鲁问到自己,先是微微一愣,脑中不由得浮现出昨夜秘密来自己府上拜访之人以及他奉上的价值连城的珍宝,立时便拿定了主意。他上前一步,先向张鲁施了一礼,而后昂首环顾众人,厉声道:“诸公所言,皆欲陷吾主于死地。为今之计,除纳降之外别无他途!”
一言如石破天惊,震得众人呆愣愣半晌无言。张卫最先回过神来,勃然大怒道:“杨松,你竟欲卖主不成!”口中质问,一只手已经扶在腰间佩剑的剑柄上。其余众人亦清醒过来,纷纷出言喝骂,指责杨松。
面对众人指责,杨松却是丝毫不动声色,只将眼睛望向张鲁。
张鲁看出杨松还有话说,便摆手止住众人,示意杨松继续。
杨松先是不屑地扫视了犹自满面义愤之色的众人一眼,而后转向张鲁问道:“如今汉室衰微,江山易主已成必然之势。恕松狂悖,请问主公一句,可有问鼎天下之志?”
张鲁大惊,连连摆手道:“某尚有自知之明,安敢存此妄想?”
杨松道:“既是如此,主公便须早做绸缪,选定一位明主相投。”
“听君言外之意,”见张鲁若有所思地点头,似乎被杨松言辞打动,张卫在一旁冷冷地插言,话语中满是讽刺意味,“那刘玄德定是你口中的明主无疑了?”
“难道不是?”杨松反诘道,“如今天下大势渐趋明朗,曹、刘、孙三足鼎立之势已成。若不投素有宽厚仁爱之名的刘玄德,你教主公去投猜忌好杀的曹操,抑或只重江东世族的孙权?”
“这……”张卫语塞,无言以对。
张鲁虽觉杨松之言有理,却仍不能下定决心,便将征询的目光投向闫圃。
此刻闫圃心中所想的却是日前收到的一封秘信,将信中所写的“大丈夫处世,当择明主而辅之,建功立业,垂名后世”之语反复权衡,终于也有了决断。见张鲁要自己说话,便上前道:“主公,圃以为杨公言之有理。刘备乃世之英雄,当年落魄之时,曹操尚以其为平生敌手。如今羽翼已丰,谁可当其锋芒?若强与争斗,不但自身难以保全,汉中百姓亦遭战火荼毒,请主公三思!”
这一言却又击中张鲁要害。不管张鲁的才略胸襟如何,但他崇信祖、父所创“五斗米道”教义,对苍生确实存了一份毫无虚假的悲悯之心。这些年来,他以“政教合一”的形式治理汉中,废除严刑苛法,即使百姓犯罪,也要先行教化,仍不悔改者才予刑罚;又于各通衢要道设立义舍,放置米肉供来往行人取用。因为施政宽惠,不仅汉中百姓感恩拥戴,关中之民经斜谷迁入汉中定居的也有数万户之多。
一想到汉中百姓将因自己而遭受兵祸,张鲁心中大为不安,终于下定决心,对众人道:“鲁本庸碌之才,半赖天助,半赖诸君,方得窃据汉中之地近三十年。方今危急存亡之秋,鲁安敢因一己之荣辱,而带累汉中数十万黎民。吾意已决,待刘备兵至,便即献城纳降!”
“不可。”闫圃却出言阻止,又道,“如此未免有失主公颜面。主公可封闭仓廪府库,而后往巴山中去投夷王杜檴、朴胡。刘备见主公如此,必定可以猜到主公心意。为安定汉中民心,必定派使者来迎主公。那时却不是主公向刘备投降,而是刘备恭迎主公出山。”
“此计大妙!”张鲁大喜,急忙吩咐依闫圃之言而行。
闫圃在心中暗叹道:“主公,这却是圃为了报答你的知遇之恩而献上的最后一计了。”
建安十七年五月,张鲁在刘备军到达之前,弃守南郑经南山逃入巴山。此时攻取汉中的大军已由刘备亲自指挥。进驻南郑后,刘备见各处府库仓廪封存完好,未遭半点损毁,不由盛赞张鲁仁厚,当即派出已任命为前军师的法正往巴山招降张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