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汉军威武!(2/2)
“曹孟德在此!贼人还不束手就擒!”
在朱儁对面方向的黑暗中,蓦然出现一杆白底红字的旌旗,上书一个大大的汉,紧接着十数杆曹字大旗在夜空中扬起,旌旗的后方,隐隐有喊杀声伴着大地的震动仿若韵律般在天地间响彻,一支人数三千左右的青甲士卒阵形严整的齐齐迈进营寨之中,当先之人手执倚天剑,身披锦蓝袍,座下爪黄战马快似飞电般朝着黄巾贼营寨狠狠地冲了进去!
一时间鲜血飞溅,场面混乱!
在曹操身后,一左一右两员将领紧紧跟随。
左侧一员将领神色冷漠,手中长枪仿若游龙般不停舞动,中者无不瞬息而亡,冰冷冷的眼眸中寒气凛然,只有偶尔瞥向同样在身侧奋力杀敌的兄弟时,才会露出几分关切,手中长枪更是舞出无数枪花,在曹操的左边架起一道屏障。
右侧一员将领面色通红,似乎在为遇到这样一场大战而感到极其兴奋,大刀宛若从天而降的轰雷在黄巾贼阵营中狠狠炸响,每刀劈下,必有一名黄巾贼身死当场,浑身铠甲已被鲜血染红,却浑然不知。
“元让,黄巾贼阵营随乱,然则波才不死军心仍在,你且往西去,假传波才已死的消息,以达扰乱贼心之作用。若路遇友军,切记先对暗号,再施援手。”
在前方奋力拼杀的曹操头也不回的说道,言语间对元让非常信任。
只见在左侧摆动长枪的夏侯惇闻言猛地收枪拉缰,迅速将本部人马分出,又看了眼右侧正杀得兴起的夏侯渊,声音冷淡却充满一种无可抗拒的意思:“妙才,我往西去杀敌,你且小心护住孟德,万勿让其为贼人所伤。”
神情兴奋的夏侯渊一听自家大兄话语,脸色瞬间冷静下来,手中大刀将身边最后一名黄巾贼斩落,不急不缓的收刀转身,看着夏侯惇认真说道:“大兄自去杀敌,孟德这里有我护持,决无大碍。”
夏侯惇闻言满意地点点头,回身一拉缰绳,领着本部人马往西奔去。
……
……
在曹操出现的那一刻,苏逸就知道黄巾输定了,不说曹操的统兵能力,光是朝廷援军的到来,便会给交战的两方带来巨大的影响,汉军士气大涨之下,作战必定更加英勇,本就遭受大火烧营的黄巾贼,心中早已是仓皇不已,此时曹操再领援军现身,对黄巾贼士气的打击可想而知。
皇甫嵩与朱儁不愧是东汉末年少有的名将,能在短短时间内将汉军士卒的战力重新焕发,最终在这个夜晚给了波才领导的黄巾贼致命一击,将蓄势待发和隐忍做到了极致。
心中暗暗佩服两位汉末名将的同时,苏逸也在仔细观察着二人的用兵,对于他来说,既然已经明确了将来要投靠明主以保全自己的想法,那么任何可以加强自身知识储备的学习都必须去做,便把目光集中在皇甫嵩二人之间。
皇甫嵩麾下的数千汉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又经历了之前与黄巾贼的惨战,无论是战斗力还是精神意志,都有了空前的提高,说是质的飞跃也不为过,只是前段时间一直笼罩在朱儁惨败的阴影之下,加之在长社城中被围困一月,士气降到了低点,皇甫嵩便是冠军侯再世,也很难令这样一支军队重新焕发战斗力,幸而黄巾军自毁前程,竟依草结营,才给了他一个反扑的机会。
若在平时,波才凭借数倍于汉军的兵力优势或可能于险境中创造蚁多咬死象的奇迹,可是现在,大风将火势蔓延到营寨各处,黄巾军乱成一团,根本无力列阵迎敌,又何谈反击,因此官兵只是几个冲锋,黄巾军便马上阵脚大乱,很快就演变成一场生死大逃亡。
乱军中,一名黄巾军士卒突然扬起手中兵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一名正在战场中杀敌的校尉打落马下,随手扒下校尉的军服给自己套上,再将头顶黄巾扯掉,驾马离开战场,而无论是埋伏在营寨之外的苏逸还是战场中的官兵,都没有注意到这一幕…
看着战场中拼命厮杀的两军,苏逸深切地感受到小卒的无奈和悲凉,说实话,无论是黄巾军还是官兵军中,都不缺乏英勇无畏的战士,可是现在这个时候,当身为胜利者的官兵愈加奋勇,则黄巾贼的拼死抵抗便显得愈发苍白无力,他们的死战不退,只能突显官兵的强盛,最终却也逃不过被官兵的洪流所吞噬的命运。
面对这场不赢即死的战争,官兵们因为拥有了皇甫嵩和朱儁这样的名将领导,竟能在情势危急之下抓住敌军的低级失误一举反败为胜,而反观黄巾贼,在波才和彭脱的领导下的确也打了胜仗,可却在停停打打的情况下,瞻前顾后,延误了战机不说,还在安营扎寨中犯下不可原谅的错误,导致一场唾手可得的胜利最后化为水中花镜中月。
如果波才之流不是如此草包,如果彭脱能够不计较自身的损失,如果二人都不再鼠目寸光,那么黄巾军的命运兴许会有所不同,但是,这只是如果,永远成不了现实,现实则是黄巾起义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就像这场战争所体现出的问题,黄巾军缺乏了有远见卓识的领袖,无论是波才还是张角之流,都只能在胜利之下胜利,而无法在失败之下胜利。
这就是残酷的战争,容不得一丁点的失误,否则只能付出生命的代价。
苏逸看着营寨中开始向外逃跑的黄巾贼,在心中默默的告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