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焦佑瀛返乡(1/2)
心下记挂家人的焦佑瀛,立即起草奏折呈献给了当朝皇帝--道光帝。现在的道光帝和很多步入晚年的老人一样,已经没有年轻时的那种血xìng和魄力,他也跟所有老年人一样贪图耳根清静,不喜欢群臣用一些琐事来烦他。
一个小县城被人攻克都要上报,还要那些州官做什么吃的,道光帝扫了一眼奏折就将它扔在一旁。
从含泪同意签署《中英南京条约》那天起,道光帝就已经失去对整个大清帝国的信心,也失去了年轻时的豪情壮志。
见到奏折无望,焦佑瀛走投入路时,想起了大哥焦佑澐,如果说焦家的人焦佑瀛为文的话,焦佑澐就可以算为武,焦佑澐自小就喜欢耍枪弄棒,那个年代,穷文富武,焦家身为名门望族,自然是大力培养家族子弟,七岁时,焦老太爷便把焦佑澐送往山西祈县小韩村投形意拳名师戴文雄学艺,学艺归来,焦佑澐大张旗鼓的在天津卫一代帮地主乡绅训练团练,起初,焦佑瀛还劝说大哥,打算给他在京城谋个差事,后来见焦佑澐办团练办的有声有sè,也就不再提京城之事。
给身在天津卫的焦佑澐写了一封家书,嘱咐了其中事宜后,焦佑瀛前往了辅国将军府,拜会最后一个希望---辅国将军肃顺。
占据太州坞已有一个星期,按照张超的估计,他们造成了这么大的轰动,红军的名头早已传遍四方才对,接下来,不是赵龙寻来,就是清兵杀来,只有这个两个可能。
若是赵龙先寻来,那么他们就少了一场杀身之祸,若是清兵先杀来,免不得要进行一场殊死恶战,他们装备jīng良是优势,可人数却是大大的劣势。
能守多久,谁都没法估算。
而现在,骑兵团还面临的三个很严重的问题,那便是钱粮不足,弹药不足,人员不足。
这三不足都让张超茶饭不思,钱粮问题倒是还容易解决一些,那些乡绅逃走,庄园粮库里都还有不少余量,可弹药问题就很难办了,他们现在的弹药是打一发少一发。
发行了不扰民欺民的条文后,陈大成发现钱粮问题都很难搞定,在抗战时期,打下一个鬼子占据的县城,就是那些收缴的物品都够三个团三个月的开支,没想到在这里拿下这个太州坞,县衙的银两才区区一百二十余两,清扫的那几名县城富豪的府邸,也才获得了不到五百的银两,连加固一下城墙的银钱都不够。
这也难怪,此时的天津正刚经历过一场水灾,各地民怨沸腾,无数百姓流连失所,卖儿鬻女。直到数月前,朝廷才拨下了救灾银粮,平息了民怨。
尽管如此,经历过水灾的天津卫也不是几个月时间就能恢复过来的。
几百两,在整个太州坞境内都已算是大户中的大户了。
像清末名臣曾国藩,此时贵为二品大员,但他白杨坪的家中也取不出十两银子,可见当时人民生活的拮据。(简言:很多人学过历史看到签署《中英南京条约》中赔款数百万银元,可能受到鹿鼎记等小说的关系,对这个数额感觉很不在意,韦小宝挥手就是几百万银票,随便找个大清朝的韦小宝挥挥手不就有了吗?其实不然,当时的大清朝拥有一万两的官僚富豪就可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富豪,特别是在鸦片进入中国以后,白银大量外流,使得国内白银价值变高,当时的一两可能相当于现在的一千至两千块,一万两就是现在的一千万人民币,大家可以想想,韦小宝可能一掷十亿吗?当时的赔款数百万就已经让大清朝的国力迅速衰退,至于后来的甲午中rì战争,rì本的张口数亿两白银,与英国的数百万对照,就足以看出rì本人的贪婪,一个民族的本xìng是没法改变的。)
自从穿越过来,骑兵团连最起码的shè击练习都停止了,就是因为没有弹药补充,整个骑兵团就是一营的弹药充足一点,他们在白刃战的时候,团里带着弹药补给班。
但是分起来的话每位士兵的平均弹药量也就三百发左右,而骑兵连就惨的多,由于当时是白刃战骑兵连士兵都是轻装出发,只有一柄马刀,一把步枪,幸亏有很多穷怕的人将弹药夹都绑在了身上,尽管如此,人均弹药量也不到五十发,可见他们的处境之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