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晦气光环(2/2)
卫恺看老王关键时刻还挺上道了,心里得意,全班忽然响起了一阵嘘声,老王脸都气白了,而前桌吕娟娟都快哭了出来。
卫恺暗叹一声,直接走到讲台把试卷交了,走出教室,漫无目的地游荡,晃着晃着便到了厕所后墙……卫恺想着考试的事,鬼使神差地就去爬墙,没想到这一翻真翻出鬼来……
“晦气!”卫恺朝着围墙边那颗歪脖子树狠狠踢上几脚。刚才翻墙的时候,没注意裤子被树枝勾住,直接往下一跳,整个人就悬空挂在树上了。他眼冒金星地晃荡半天,好不容易把自己从树上弄了下来,发现裤子被撕成开裆裤了。还好是冬天,没直接露出屁股。
卫恺把外套脱下系在腰上,一阵寒风吹来,打了个哆嗦。他看时间还早,左右无事,就想着去食品厂附近转转。
沿凤霞山的一条小路直走到头,就出了石河县城的城区范围,再转弯顺着河堤路往北,便是食品厂、砖瓦厂、纺织厂等几家解放初期建成的老厂,占据了河堤路东北角一大块区域。隔远望去,砖瓦厂区内的烟囱正往外排放着一团团连绵不绝地黑烟,加上来往重型车辆扬起的粉尘,让这整片区域都笼罩在一片浑浊之中。
卫恺皱着眉头,顺着河堤路左手边延伸的一条弯曲的小路往里走,来到这些厂里的工人和家属居住的生活区,大多是破旧的平房、筒子楼,也有厂里效益鼎盛时期修建的几排多层住宅楼。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使得整个生活区看上去凌乱不堪。路旁有几家破旧的小吃店、理发店,门庭冷落。卫恺走进一家杂货店,买了包香烟,随口跟这家店的老板唠起嗑来。
卫恺绕了半天,然后佯装无意地问起这边厂子的情况,那老板随便说了几句,全没说到重点。再想套点具体的内容,老板见他脸生,反而起了疑心。还好他只是个少年,只当是谁家走亲戚的孩子,但厂子里的事再也没有透漏半分。
卫恺只得告辞,往厂区的方向走。正当他捂着鼻子走进食品厂生产区的大门,迎面就见二叔和一菜农模样的汉子站在仓库下抽烟,那汉子神情激动,嘴里念念有词。
卫恺忙走上前去打照面,二叔哈哈一笑:“逃课了?小心我告诉你老爸!……这是我们厂生产部的赵主任,叫赵叔叔!”
赵主任年纪在四十岁左右,也许实际年龄比看上去更年轻一些,毕竟长期出入这种环境,苍老得比较快。
赵英生勉强冲卫恺笑笑。
卫恺丝毫不介意,还是乖巧地说:“赵叔叔,我就是来逛逛,你们忙正事的话不用管我!”
“我们边走边说!”二叔揽着卫恺的肩膀,和赵英生继续聊起来。
前世,这位跟二叔关系一直不错的赵英生,成了石河县城大名鼎鼎的企业家。卫恺从大学到工作的几年里,只要是回老家过年,都能见到这位赵叔来家里拜年。他和二叔都是2004年食品厂第三次改制时被踢出厂的,而后却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二叔带着几个下岗同乡去沿海城市合伙开了酒店,而这位赵主任却是继续为了厂里的下岗职工积极奔走。
后来几个厂长东窗事发,基于赵英生的声望和能力,县里让他接手厂里的烂摊子,他义无反顾挑起这副重担。那个时候,石河县城的上百家厂矿大都成了一堆历史遗迹,勉强有几家手工作坊式的工厂苟延残喘着。全世界怕是只有极少数贫穷国家还需要这些厂生产的老式玩意儿。而县里的投资环境也已经很差了,但为了这些几十年坚守的老职工们,赵英生仍是不辞辛苦地四处筹集资金撑起这几个厂。卫恺还记得2009年大年初一,这位赵叔来二叔家拜年,二叔劝他,他回得一番话卫恺至今记得:“我留下来的目的,就是让这几百个工人有班上,让他们一家老小有个依靠,有点指望。”这是一个朴实又值得敬佩的人,县里也重新重用他。2010年,他当上了经委主任,还当选了省、市、县人大代表,可这些笼罩在他身上的“光环”不能不说是这个城市给他的莫大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