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回 翻云覆雨(2/2)
二人齐声说:“谢大王。”两个人转身指指前面的大殿。
一个卫士说:“他们在那里练习礼仪,准备明rì篡位做皇上呢?”
朱瑞说:“好吧,头前带路。”两个金甲武士在头前带路。朱瑞跟着看看他们在干什么呢?
这时的大殿热闹的很。
在大殿之上,一个叫孔德的儒生正在指挥着文武百官。正在练习朝拜天子的礼节。这套礼节非常的麻烦,一般都是三拜九叩。皇帝头戴着王冠,在宝座上,高高端坐。后面一个太监手拿着诏书。在那位儒生的指挥之下,所有的人一起跪拜。朱瑞几人来到最下面的台阶下。
从台阶下往上看,觉得皇帝真是高高在上。皇帝也就是一个男人而已。何必呢?你越高大,我们百姓就越渺小。自己要是也坐上那个位子,有没有勇气,把那个位子让给别人呢?他不大懂这些礼仪。可是这些礼仪都是所谓的jīng华呀。
上古的时候,中国人是席地而坐的,坐姿象现在的rì韩。
坐姿是坐在自己的腿上。那时候无论是君臣,无论席子的好坏,大家礼节大致上是相当的,无所谓:谁给谁跪。因为要跪一起跪。上古的时候,没有金殿。只是随便在席子上坐着,也就是跪着,连板凳也没有。
那么要表示区别怎么办呢?下对上,就是席地而坐的时候,头弯下去,这是拜。上对下的话表示认真,则是直起身,即所谓“长跪”。如果不尊敬,就是现在的普通坐法。
到隋唐,渐渐坐在椅子上了。因为唐代比较的君臣一体。所以大家基本上都坐到了椅子上。大臣要表示尊敬,就从椅子上站起来。
但唐朝后期,因为皇帝被太监玩得太厉害,而五代,皇帝地位更低。
再加上,唐到五代,古代贵族阶层消失,平民阶层兴起。这当然不是坏事。但却造成了一个问题,就是这些出身低微士大夫,常常有些小家子气,不象唐初出身世家大姓的大臣,觉得和皇帝平起平坐很常。
于是宋代,大臣就不是坐在椅子上,而是站着了。朱熹就为这点很不高兴,说,废座很不好,因为很多问题不是一句话就完了的,君臣要讨论很久,站着很累。
呵呵,要是朱夫子知道后世的大臣连站的权利都没有,要趴在地上,还要自称奴才,不知会怎么想。
那么宋人的大臣要表示尊敬怎么办呢,基本上是作揖。至于“跪”,那是跪天跪地跪父母,是非常重大的仪式才用的。
后来宋亡,文天祥被解到大都,忽必烈要他跪,他说“南揖北跪”,跪是你们胡人的风俗,我们“南人”是作揖的。
不过宋既然亡了,跪就成了一种常见的东西了。明初连蒙元的人殉都保留了下来,这个自然也不例外。不过并不是三跪九叩,而是四五叩耳。
直到满清入主,才特以加强,除大臣自称奴才外,当然,也有自称臣的,但那不过意味他还够不上做奴才的资格。也形成了三跪九叩制度。后来才闹出来英国使者到běi jīng,要求人家三跪九叩的笑话。
朱瑞跟着二位大步向里走。他的身前是那两位卫士。这二位原来是卫士长,卫士们不敢拦阻。周灵三人很快来到了金殿的大门口。
大臣们在继续大礼参拜,三跪九叩,拜完了皇帝之后,山呼万岁,万岁,万万岁。这声音早把别的声音盖过去了,大家的声音整齐雄壮,响彻宫殿。然后,皇帝让大家平身,在座位上挥手示意。大臣们都文东武西的站成两大排,众人都等着问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