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东林党交章弹劾 桓百里暗箭难防(1/2)
桓震虽有这般打算却没能立刻成行因为就在次日他便面临了仕宦生涯之中第一次重大的政治危机。詹事府、翰林院、光禄、太仆、鸿胪、中书、行人几处衙门的四十多名散官更有许多国子监生加在一处近百人连起本来弹劾桓震大罪十三条。四十多名官员之中为的名叫华允诚受业于天启间著名的东林领高攀龙入都从仕亦由攀龙所导现下是工部一名职方员外郎
华允诚捧着奏本声音抑扬顿挫、慷慨激昂一条接着一条地读将下去。桓震脑海中一片混乱只觉养敌款和、拥兵自重、无君无父、不知廉耻等等字眼一个接着一个钻入耳中来想起来竟与袁崇焕得罪的名目相差无几。
北京一役全靠辽兵方能胜利古北口之盟明军趁胜胁和倒也不算丧师辱地但当时清流尽讳“和谈”二字军事上若是胜利自然应当追击穷寇直打到沈阳去斩杀奴酋皇太极一雪多年来屡战屡败的耻辱;倘若不幸败了也要“唯知有战而已”如申甫那般明知木头大炮只能杀伤自己人仍须硬着头皮列阵对敌最后就算死了也博一个荫恤封赠。自宋以来中华士人无不如此以为夷狄之邦只可踩在脚下连正眼视之都是多余还谈甚么求和?可是就是这些不被汉族人瞧得起的强悍异族一次又一次地严重威胁到汉族政权的统治迫使汉人皇帝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低头请和约为兄弟甚至伯侄之邦。明末士人面临的后金不论是种族还是国号都不能不令他们联想起两宋面临的金。于是不理智的士人们更加不理智起来照朱老夫子说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一切妥协退却都是“失节”的奇耻大辱与敌人议和当然成了十恶不赦的汉奸国贼行为。更何况明朝言官仍然相当活跃万历年间甚至于生了言官联合起来对抗皇帝的浪潮。这一次议和过后数月桓震才被弹劾已经近乎于一个奇迹了。
说起来桓震跟议和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主张议和的是温体仁而主持谈判的却是周延儒。只不过眼下朝廷是周温两家的朝廷上本弹劾温体仁几乎是一个天大的笑话于是桓震便成了东林要的攻击对象。他一没有家世出身二来又不是由正途出仕在东林党人想来温体仁虽然一时认桓震为女婿那不过是为了拉拢边将一旦桓震被群起而攻成为舆论矛头所指的对象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推脱掉失节议和的责任温体仁是很可能如守宫弃尾一般抛弃了桓震另选一个人的。所以他们将弹劾的第一个目标集中在桓震身上张溥纠集一班太学生筹划上书给杨柳乱炸一气之后对桓震更加仇恨刻骨两下一拍即合便有这一次百人大弹劾出炉了。这一回他们却吸取了上次谋事不密被杨柳偷袭的教训一应往来事宜都在官员家中策划桓震全然无由得知自然也就毫无准备。
他还是头一回应付这种场面更不知道明朝的官员在被弹劾的时候究竟应当怎样做才是对的。照他浅薄的经验韩爌、钱龙锡、曹于汴等人被劾之时都是自己主动上本或辞官或乞休皇帝照例慰留一番之后加以批准给面子的便厚赐还乡不给面子的便如当日钱龙锡一般凄凄惨惨地从城头坐箩筐下去。偷眼瞧瞧温体仁只见他板着一张面孔毫无动静不知道心里作何打算。桓震自己好容易有今天的地位要他轻易辞官绝不可能但是眼前倘若没有温体仁出以援手这一班东林倒还真是不好对付。朝廷之中自己结交的官员虽然也不少可是却没有东林那般强硬的傲骨之辈方在权势之位时他们尽力巴结一旦被弹劾便难说会加以声援。
桓震跪在殿下一瞬间脑子里转过了千百个念头。倘若真的被迫辞职或者索性被褫自己怎么办?难道要回辽东去造反么?眼下这官当的朝廷之中东林处处掣肘不说还要时刻揣摩温体仁的心思行事有时候他真想不顾一切反了倒也痛快。可是定下心来想想辽东夹在河北与后金之间一旦真反必受两面夹击除了投降后金大约没有旁的路走。与其做一个千古罪人还不如暂且忍受些许屈辱慢慢熬到能够随心所欲的那一天。
这个时候桓震才现过去的想法着实是太天真了。温体仁对他的需要仅仅由于他是一个边将一旦他的存在不能给温体仁带来利益甚至于可能连带威胁他的地位声望的时候温体仁就会将他弃若敝屣连瞧也不愿瞧上一眼。难道今日自己要变成第二个袁崇焕了么?
瞬息之间他已经将军中同僚、部下将士过了个遍一旦自己被罢职祖大寿多半会钳口不言何可纲有可能上疏论救黄得功既是自己亲兵又是给他亲手提拔起来说不定会受牵连自身尚且难保赵率教已经移镇永平便不必说。其余曹文诏曹变蛟等人自己虽对彼等有知遇之恩可是他们眼下都在辽东悬隔千里万里又只有偏将、游击一类职衔在政治斗争之中恐怕起不到甚么作用。不由得深悔当初自己决策失误拜为辽抚之后该当立刻领兵归防何必在京中淹留等着这班清流来参?此时此刻他才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为甚么去年皇太极以倾国之力南下攻明袁崇焕非但不趁虚直捣敌人老巢反而亲自率领相对于后来的二十多万援军而言微不足道的九千人日夜回援。他是迫于积毁销骨不得不如此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