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四回(1/2)
袁崇焕见代善军势颇壮不敢轻易进兵便在连山关前停了下来召集众人商议对策。俯身指着沙盘道:“我军若是突破了连山关往后越过安平山便可以直捣辽阳。刚刚斥候来报说代善兵力约莫有一万五千多人当中六七成是骑兵。咱们虽有三万余人可是马只不过千余匹就是连后面炮营的马一同算进去也只有七千多而已。何况炮营还要后日才能到达为今之计是凭借战车先起突袭还是等待火炮运至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诸将各抒己见大多数赞同等候火炮前来较为稳妥。左良玉却道:“众位大人卑职有些浅见。”袁崇焕点头道:“说。”
左良玉取了竹枝指着沙盘中平顶山方位道:“平顶山在连山关东北不远骑兵不善山战尽人皆知我军以步兵居多况且新军训练之时照桓大人安排的科目每日都要爬山若能引诱鞑子入山胜算颇大。”桓震插口道:“但你怎样诱敌?一入平顶山优劣立转我们既然知道代善想必也知道。”左良玉道:“这容易。我军只需撤离连山关东向取草河堡、洒马吉堡然后大举向平顶山进代善必以为我军意图绕过连山关跨越平顶山北上。”桓震点头道:“有理。代善猜出我军动向无非有三种选择:其一按兵不动死守连山关可是这样我便可轻易从平顶山逸出料想他不会这么做。其二在平顶山外拦截我军但他也不能料到我究竟从何处出山除非他分散兵力将整个平顶山围困起来。若真如此突围而出当是易事。其三便是入山追击我军就可以回头埋伏。”左良玉连连点头面露得意之色。
桓震话头一转道:“可是此计却也有三处大大的弊病只消碰上一个此战我军必败。”瞧了左良玉一眼见他脸色青当下安慰地拍拍他肩头道:“方才我虽然猜测代善困不住我大兵可是万一被困粮草运不上山我要如何补给?而且平顶山山途非平火炮入山比骑兵可难得多若是在山中相持起来我军并不占便宜。此弊之一也。再者代善若分兵两路一路在平顶山外监视我军动向另一路径自南下抄我后路则刚刚取得的通远堡、凤凰城诸地必然复失。此弊之二也。还有十分要紧的一点秋雨随时可能大降一旦下雨火枪、火炮全等于废铁一般我军必须战决才行。”
袁崇焕沉吟道:“那么难道同鞑子硬拼么?西走绕道也不可行若给鞑子衔尾而追形势大大的不妙。”新军游击毕千山忽道:“既如此只要令鞑子不敢追来也就是了。”他是何可纲的旧部说过了这句话不由得斜眼看了一眼旧日上司。何可纲瞧着沙盘沉思拿一些竹签插来插去蓦然道:“有了。”在海州南方塔山铺插上三支红色竹签道:“金国奇、祖泽润、祖可法三个营在此。”又在海州西北牛庄插了四根红色竹签道:“祖大寿四个营在此。”桓震点点头取起一支黑色竹签插在鞍山与海州之间较靠近海州的地方道:“昨日闻报阿巴泰援军抵达鞍山今日应该在这个方位。”
何可纲召集众人过来指着从连山关向西南到海州的一条直线道:“我若以疑兵一支由此西行代善必定以为我欲助攻海州。试问当此情形要破我兵最好的办法是甚么?”众人尽皆低头思索左良玉忽然叫道:“封我后路与阿巴泰两路夹击?”何可纲点头道:“左游击说得不错。若令代善以为我军倾力西行留下的只不过是些许钳制兵力他必置之不顾举师而追。代善主力一去我便可从此夺连山关。”
袁崇焕沉默不语地瞧着沙盘背着手踱了两个***犹豫道:“如此固好但这一支疑兵若真给两面夹击诸路兵都无力援救必定全军覆没。”目光扫视众人似乎在问:“谁愿担此任?”众将都知这是一个要冒生命危险的任务可是既然从军打仗就是把脑袋别在腰上了人人争先要去。曹文诏的侄子曹变蛟忽道:“末将去最好。”瞧了叔父一眼躬身道:“袁大人与桓大人是三军主帅自然不可去。何大人统领新军也去不得。曹、左、张、毕、鹿诸位游击所部尽皆在此只有末将所辖之营九成九在后程运输火炮所以末将前去最为妥当。”
曹变蛟在新军诸游击中是年纪最小、资历最浅的一个自觉论功绩不如左良玉论年资不如张正朝论才能又不如凭借考试晋身的毕千山与鹿得胜素日时常郁郁。再加上听了些无聊闲话说他是因为叔父的关系才能年纪轻轻便跻身人人羡慕的新军游击之列心中早憋了一口气。此次新军八营全部与战别人都可以带兵上前线只有他的一个营负责运送火炮这明摆着是说他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不肯委以重任。曹变蛟虽然年青胆气却毫不逊于叔父有一股“愈是瞧不起我我愈要出人头地”的拗劲。是以一听何可纲说有这么一个带领疑兵的危险任务立刻便挺身而出毛遂自荐。
桓震注目凝视他良久忽然对袁崇焕道:“下官以为可以。袁大人的意思呢?”袁崇焕踌躇片刻终于也点了头道:“既如此你本部有多少兵丁在此?”曹文诏答道:“只有一百多人。”袁崇焕道:“我再抽拨与你四百人总共算是五百。你有甚么法子将这五百人佯装成三万大军?”曹变蛟心中砰砰直跳道:“一人十纛快马而行马尾绑竹枝以障敌眼。”桓震道:“要做戏便做得像些咱们今日起不住挑衅搦战待三日之后忽然按兵不动代善必定疑心。我再用减灶之法惑之瞧他追是不追。就算不追咱们也不损失甚么。”
当下定了方略曹变蛟自去挑选强壮的士兵。
代善果然上钩以为明军将移攻海州立刻策兵向西追去只留下半个旗在此监视。桓震漏夜起进攻架起了火炮猛轰一阵后金兵不敌而走明军取得连山关向西北直抵辽阳。
东路军进展十分顺利几乎没有遇到太大的阻碍西路与中路却恰恰相反。祖大寿与金国奇会师海州之后连围半个多月始终不曾攻破一则因为这两路的火炮比起东路来几乎少了一半二来更由于海州原本就是一个兵粮称足的大城守将岳讬又闭城不战数日后阿巴泰的援兵赶了来祖大寿为免给挤成夹心馅饼只得先期后撤数十里在三岔河畔驻扎下来。
阿巴泰兵至古城屯却不继续南下而是就在古城驻扎了下来与海州互为犄角。古城屯是往辽阳去的必经之路他在彼处屯驻大兵这么一来祖大寿、金国奇就算想绕过海州城径攻辽阳也不可能了。祖大寿复围海州与金国奇数次攻打都被守军挡了回来火炮的炮弹不几日便用尽了后程补给尚未赶到一时间变成青黄不接的局面。祖大寿不服气指挥士兵强攻死伤十分惨重只好退兵数里围而不打一时间双方僵持不下。
袁崇焕早已经接到了战报可是却不能分兵相救。祖、金二部将辽阳四成以上的兵力吸引了过去如果能在自己这边攻下辽阳之前始终拖住海州之兵的话对于战局相当有利。待到辽阳城破以后再南下复攻海州也还不迟。是以东路军全然不理西路的求援挥军直逼辽阳。
代善起初中计西行不过数日接到连山关陷落的急报便知道上了大当急回军北上追赶援救辽阳。袁崇焕早料及他会有此举在后留下了一营殿后统兵的是鹿得胜。
代善红了眼睛拼命行军不过数日就与鹿得胜短兵相接。鹿得胜照桓震的吩咐主要以竹炸炮、自犯炮、钢轮伏火柜、万阵地雷炮之类火器迎敌第一日大获全胜代善不敢再进扎下营来。僵持两天忽然天降大雨地雷等物全不能用代善觑得良机挥军冲杀过来。鹿得胜只得召集士兵肉搏双方互有死伤可是代善毕竟有万人之众明军却只不过一千一百人而已。眼看自己这边的士兵愈战愈少后来连阵形也被冲散以至于最后只剩下三百多人分散在各处乱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