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8章 离开隆兴酒楼(1/2)
() 其时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欧列强正忙着相互比拼,无暇东顾,从而减轻了在中国的经济掠夺。帝国主义的这种经济掠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商品的倾销,二是资源的掠夺,也就是一进一出,形成双向贸易剪差。这双向贸易剪差指的是倾销商品所带来的高额利润与掠夺廉价资源所节省的开支。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经济讹诈与经营,洋人为节省成本与获取更高的利润,渐渐在中国境内开设工厂、兴办企业,从而在讹诈中国人的同时又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引进了一些先进的工商业技术与经营理念,一些官僚财团便率先逐渐形成了买办资产阶级,接触吸收了一些新技术与新思想。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西欧到中国的海路运输线受阻,从而减少“洋产品”的供给与倾销,国内的一些买办资产阶级趁势而起,利用一些洋人废弃与淘汰的机器进行办厂与组织生产,有的则重开手工作坊,或自行制造简陋机器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吸收了一批剩余劳动力,促进了经济暂时的繁荣与发展。
与此同时,北洋zhèng fǔ为攫取更多的统治经费,也相应地制定了一些适宜经济发展的政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江鹏飞从姐夫陆诗昆那里多少了解了一些这方面的情况,江鹏飞觉得自己应该走出去,去了解一下外面的世界,同时寻找一条适合自己发展事业的路子。
江鹏飞的曾祖父江云彤曾先后在海州与河州任过知府,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作为江云彤的后人,自然也会一代接一代地将这些有利信息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江鹏飞就是江家这种发扬光大的人。
海州处在东部沿海地区,又山高林密,气候温和湿润,盛产香菇木耳与海产之类的上佳干品。而河州则处在中部河谷平原地区,一马平川,土壤肥沃干爽,适宜棉花、花生、大豆之类的作物生长,故盛产白棉、花生与大豆。值得一提的是江川恰好处在海州与河州之间,且交通便利,航运发达,适宜行商发展。
江鹏飞因为自己与龙仪清的婚事,造成江、龙两家跟康家产生了裂隙,为不连累夏家与隆兴酒楼,江鹏飞决定离开酒楼,让堂兄江鹏举去顶替自己的位置,这样便会减少摩擦,以至于不会带累了夏家与酒楼。江鹏飞悄悄将这种想法与打算告诉了夏明轩,夏明轩赞成了江鹏飞的这种安排。夏明轩让江鹏飞先跟父母和龙家的人商量一下再作最后决定。
回到家,江鹏飞又把自己的打算跟父母谈了一下。江福瀚和沈碧莲虽然不放心,但均觉得儿子说得有道理,便也提不出反对的理由,只是吩咐儿子去跟龙家的人商讨一下,征求龙家人的意见。
江鹏飞的堂兄江鹏举是江鹏飞的伯父江福海的二儿子,在镇上打一些零工,有时也帮沈家大爷沈文轩跑跑押运或挑担下乡叫卖小商品,笔墨书算也行。
很快便到了端午节,江鹏飞准备了一些礼品,步行到龙家村,给岳父家送节,龙家热情洋溢地接待了他。
吃过中饭,江鹏飞趁着休息闲聊的时候,首先跟龙裕淳谈起了要离开隆兴酒楼的事。龙裕淳很吃惊,便问江鹏飞原因。
江鹏飞说道:“岳父,你也知道,康举人家历来比较喜欢挑衅生事,因我与仪清这一桩事,康家多少会心生嫌隙,小婿怕因此而连累夏掌柜和酒楼,觉得还是离开酒楼为好。”
“你的心意是好的,但你离开酒楼后去干什么呢?”龙裕淳有点担心。
“我想好了,准备去行商。”江鹏飞答道。
“行商?路子是不错,可你是一个生手,再说,你和仪清的婚事也是不可久拖的,你这一走,不知何许年?岂不是要耽搁了?”龙裕淳说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路是人走出来的。我曾祖曾在河州与海州任过职,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小婿耳濡目染,也掌握一些那里的情况,而江川正好处在这两地之间,是个中心落脚之地,且商业发达,适宜行商。到时,若站稳了脚跟,小婿也可风风光光地把仪清迎娶进门。”江鹏飞答道。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龙裕淳当然担心,但又觉得应该这样做。
“小婿觉得,作为堂堂七尺男儿,不可长期依附别人,应该要有一份自己的事业,这样,家业才可兴旺。龙江不过是一个重镇,虽然商业也还繁荣,但毕竟市场狭小,发展有限,应该走出去,开阔眼界,寻求一条康庄大道,况且目前也是个好时机,适宜行商发展,可以借助这一契机趁势而上。”江鹏飞说道。
“什么好时机?”对于国家大事,龙裕淳当然有些不明白。
“现在洋人正在自己的国度里打仗,相互比拼,顾及不了我们国家这边的市场,许多官商与财团正在蜂拥而上,开厂的开厂,兴作坊的兴作坊,不仅吸收了大量富余劳力,而且转换了许多买办人员,这样,他们在采购方面便有点应接不暇,这就需要行商的介入,这就是我们的好时机。”江鹏飞说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