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林彪摔死背后的故事(2/2)
在我们文教系统召开批林批孔大会时,县委书记木易山也到了我们龙门区搞林批孔运动。他听区文教组长说,有个叫邓德士的民办老师写的批判稿非常好,就叫把稿子拿过来给他的秘书看。他的秘书猴得建看了后,拍案称奇。于是,书记在下午就接见了邓德士。
当邓德士走到他的临时办公室时,木书记一眼就认出了他。木书记很兴奋地说:“原来是你啊!高中校的革命小将邓德士,是吗?”
邓德士受宠若惊地回答说:“是我,木书记。”
木书记站起来热情地去握邓德士的手,然后说:“听说你现在当民办教师,不错。你的文章写得那么好,我现在就从钟‘文教’这里把你借去帮我们全县人民搞批林批孔运动。你愿意吗?”
“我愿意为木书记效犬马之劳,但不知钟文教放我否?”邓德士说。
“哪里话?只要木书记一句话,小小的文教组长我,岂有不答应之理?过一会,我给你们牛头公社书记打个电话,你就可以同木书记一起到县委报到上班了。”
从此,邓德士就走进了龙门县委大院,成为了批林批孔运动的一支笔杆子、顶梁柱。
当时,在县委和革委会并不是没有能写文章的人,邹钦明就写得一手好文章,而且能写出非常有力度的批判文章,但,他是造反派,也是木书记的死对头。现在木书记已经官复原职了,虽不能马上干掉他,也不能用他。县委宣传部也不乏人才,部长谢来春曾经是人民大学毕业的学生,他的部下也有几个人是名牌大学毕业的,但他们都是前怕狼后怕虎,瞻前顾后的政客,生怕文章写错了,哪句话不恰当等,会影响自己的前程。木书记多次叫宣传部拿出一批“批林批孔”的文稿,印成小册子在全县行,但他们就是拿不出来。木书记正为这事犯愁时,遇到了钟先书举荐邓德士,便即刻决定起用邓德士。
邓德士认为,批判一个已盖棺论定的死人**,随便怎么批判都不会有错,至于批判几千年的孔子,那简直就更不在话下。所以,他的文章毫无顾及地把他们的祖宗18代骂得淋漓至尽。在各区,各宣传点,以及县广播站向农村广播时,都是他写的文章。
他的名气越来越大了,惊动了龙门地委领导,地委宣传部要他在全龙门地区进行宣传。邓德士就有些怕,就跑去找他原来的语文老师王策之。本来,在高中校的文化圈中,大家公认的笔杆子是林浩,由于林浩曾经被他批斗过,就放弃了林浩。
再说这王策之老师看了自己的弟子邓德士的文章后,觉得表面闹热,但存在很多论据的缺陷,有的甚至就是强词夺理。要自己帮他修改,很没把握。索性就去求自己的同学,龙门师范校的王奇达老师,一中校的秦天问老师。经过他们三人的三天日夜奋战,终于帮邓德士的批林批孔文章修改得近乎完美无缺。
邓德士把文章拿到龙门地区去作大会言,一举成名。消息传到木书记处,木书记非常高兴,就做出决定,将邓德士正式招进县委宣传部,到秘书组工作,并要他做自己专职秘书(过去,县委书记没有专职秘书)。
后来,邓德士向县委木书记提出,组织一个写作小组,常年进驻省城,随时打听省日报社的消息,他们要什么文章,就写什么文章,在全省范围内大力宣传龙门县。
木书记当场拍板,决定采用他的建议。
于是,邓德士就开始着手他的行动计划。他请出曾经为他改稿子而三天三夜奋战地三位老师,由他的语文老师王策之任组长。这三人中,除了王策之在运动初期没受到冲击外,其余两人都被工作组打成了反动学术权威,现在为县委宣传部工作,他们就非常乐意,这就是对他们的信任,是无声的平反。他们都拿出自己的看家本事,在邓德士地提议下,他们三个人分工合作:一个人专门写批林批孔的文章,一个人报导龙门县抓革命促生产、农业学大寨的文章,一个人着眼于木书记被解放出来工作后的政绩。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这三支笔杆子就占据了《s省日报》的很多地盘,龙门县受到了全省人民的关注,而且,省委、省政府多次到龙门县开现场会。龙门县被评为省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县,木书记被评为全省农业学大寨的先进个人,龙门县委也被评为全省先进集体,这些名誉的得来,都与邓德士和那个写作小组成员的努力分不开。
由于邓德士一心扑在工作上,对农村的老婆和两个孩子都不管,终于赢得了县委、县府上下一班人的好评,很快就入了党。两年后,在县委木书记的提名下,邓德士当上了我们龙门区的区委书记,让我们所有的民办教师羡慕不已其实,当时的批林批孔运动,在县级以下,都是无的放失,只不过是在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要把几千年就死了的孔子,再拿出来跟**一起搅和,是什么目的。只有中央文革小组,只有“四人帮”才清楚,他们搞的是“影射史学”,批所谓“现代的儒”、“党内的大儒”,是为了攻击周恩来;他们借批**“克己复礼”,影射周恩来1972年以来进行的调整工作是“复辟倒退”、“右倾回潮”;他们还极力吹捧“女皇”,为其反周“组阁”阴谋大造舆论。
而影射,只能是影射,他们并不能公开地说,谁是当代大儒,所以,周总理并不会理睬他们。已在197年月1o日,对邓小*平重新表示信任后,恢复了党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职务的邓小*平也不买他们的账。
因此,这场批林批孔运动并没有多大成果,对两条路线的斗争,两个司令部的阵脚没有多大改变。但是,在龙门县却使邓德士的名字家喻户晓,邓德士成了“批林批孔”运动的领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