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1/2)
第33章
1912年春,蒋志清25岁。他为了逃避暗杀陶成章案件的罪责,到了日本,名义上却说成要在军事上深造,要在日本学习德文,为留学德国学军事做准备。实际上,他并没有很好地学习德语,却以“介石”为笔名办起了一个军事学术杂志《军声》。这个杂志共出刊4期。蒋自己所写发刊词说:“吾国对内问题现已解决,其对外问题,自今以后正为开始之时期矣。对外问题最重要者为军事,凡讲信修睦,缔结条约,皆借此为干城者也。”表明了他对时局和军事作用的认识。但是,他的认识是错误的。辛亥革命的成果很快就被袁世凯窃夺这一事实说明政权并没有掌握在为共和国浴血奋战的革命党人手里,当然也谈不上国内问题已经解决。
蒋志清摇身一变,变成了蒋介石,但他在日本办《军声》发表了自己的5篇文章后,却因心中有鬼,办不下去了。1912年冬,蒋从日本回国。这时,陶成章被暗杀之事大家还记忆犹新。蒋介石不便在政界公开露面,所以他没回上海,只好回到奉化溪口的乡下老家闲居起来,实际上准备伺机出山。
而此时,革命党与袁世凯正在较量,准备摊牌。
蒋介石1914年8月末从东三省抵日。9月3日,蒋介石为沪、杭革命机关被破获,多名革命党人被杀害的事情,去上海处理善后,不久后再到日本。此后有一年时间未再进行什么革命活动,而是遁迹东京,每日朝夕静坐,看书习字。蒋介石每日专心研读明朝的《王阳明全集》和清末曾国藩的《曾文正公家书》。王阳明官至明代赣南巡抚,曾国藩是清末两江总督,两人都是镇压农民起义,屠杀革命者的刽子手,两人的着作都服膺“程朱理学”,宣扬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这两个人的哲学观点与蒋介石的主观唯心主义一拍即合,王、曾二人遂为蒋介石终身崇奉的主要人物。这两个人的学说成了蒋介石一生的“检身之法”和“行动指南”。蒋介石直到临死前,还念念不忘王、曾,谆谆教诲其子经国,要把王阳明、朱熹、陆象山等儒家学说的着作,当做“圣哲”来研读。
1915年2月,陈其美自作主张回上海主持上海方面的军事,经营半年,反袁仍未得手。之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阴谋日益****,他与孙中山计议经营西南,并以广东为发难目的地。后因情况有变,他未去西南了。
1915年10月中旬,孙中山任命陈其美为淞沪司令长官,携带着作战计划,从日本回到上海。去法租界霞飞路渔阳里5号安了家,作为反袁军事活动的总机关。然后,陈其美给在日本的蒋介石发去“盼即回沪”的电报。蒋接电报后,立即动身返回上海,参加筹划上海起义。
蒋回到上海,首先与陈计划刺杀淞沪镇守使郑汝成。11月10日,日本大正天皇登极举行加冕典礼,郑汝成乘汽车赴日本领事馆致贺。陈其美派党人埋伏在外白渡桥,郑汝成的汽车行至桥上,被党人当场击毙。
刺杀郑汝成之后,陈其美和杨虎开始策划上海起义。蒋介石拟订了一个“淞沪起义军事计划书”,计划先发动军舰起义,然后攻取上海军事要地--江南制造局。经过一番运动,停泊在长沙上防守上海的肇和、应瑞、通济三艘军舰响应革命,决定在12月15日三舰起义。但是,肇和舰有异动的情况被袁世凯的案探侦察到,于是袁世凯决定将肇和、应瑞两舰调离上海,驶赴广州。陈其美不得不改变起义计划,仓猝决定12月5日三舰起义。当时武器准备不足,炸弹是铁制香烟罐头盒做的。到了起义的一天,肇和舰虽然得手,应瑞、通济两舰却被袁世凯用重金收买,发炮攻击肇和舰,起义遂告失败。总机关在当天夜里也被法租界巡捕搜查,陈其美和蒋介石由楼上翻窗从屋顶逃跑。
1916年4月,蒋介石又协助杨虎攻打长江要害--江阴炮台。4月14日占领江阴炮台,蒋、杨还发表了《江阴独立宣言》。不料,占领炮台才5天,内部发生叛变,炮台士兵全部逃离,蒋介石只好只身逃回上海。
陈其美几度军事冒险,把中华革命党的力量几乎耗光,反袁却无其进展,却遭到袁世凯的特别忌恨。5月18日,袁世凯设下圈套,将陈其美暗杀于上海法租界萨坡赛路的日本侨民山田纯三郎寓所。陈其美生前两任上海都督、二商会总长等要职,又是上海青帮的大头目,但死后竟没有一个亲属、朋友前来收领遗体。蒋介石听到陈其美被刺死后,痛哭失声,立即赶到出事地点,将陈的尸体载回自己在上海的秘密寓所入殓,并撰写祭文悼念。
孙中山失去了重要助手陈其美,开始重视陈其美的亲信蒋介石。蒋也从这时起,极力表示对孙、对中华革命党的忠心。
1916年,居正与朱霁清在山东招募了一支军队,命名为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居正出任司令。6月,该军攻占山东维县。由于该军仓促凑合,所招募的士兵素质不齐,甚至有土匪、囚犯。军队毫无训练,纪律涣散,不时发生抢劫事件。7月31日,孙命蒋到居正军任参谋长,目的是让蒋训练这支军队。蒋到达以后,发现部队素质太差,训练根本无从着手,只任参谋长13天,因袁世凯毙命,黎元洪继任总统,国内的形势发生变化,孙中山故此提出“规复约法,尊重国会”的主张,命令各地的中华革命军“收束”工作,蒋也就随之结束了这段短暂的军事活动。在中华革命党期间,蒋介石既无重大军事政治表现,也未取得重要的政治地位,但是他却给孙中山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为以后的发迹打下了基础。
孙中山在1914年、1915年的反袁斗争中一无所成,处在极其艰苦困苦的岁月。
逆境中,他却遇到了毕生的知音,给他的革命活动予以巨大的支持和鼓舞。这个知音,就是二十世纪中国和世界最伟大的女性宋庆龄。
“世界上最杰出的三女之父”宋嘉树,原名乔荪,字耀如,西名查理?琼斯?宋,祖籍山西,原姓韩,乃客家人韩宏义之子,1866年2月出生于广东省海南岛(今海南省)文昌县。
海南岛那时还是一大片未经开发的山地和热带雨林,村民大都是清军入关后渡峡移居来此的明代遗民。韩宏义是个社会秘密组织的老大哥,经常做走私生意。韩宏义早逝,韩乔荪由远房舅舅(婶母之弟)收养,遂从舅父改姓宋。
宋嘉树长得黑矮结实,像一根柚木柱子,闪亮的眼睛有如一只想学说话的八哥,扑椤扑楞的。
舅父也是海南岛文昌县人,此时已在美国马萨诸塞洲的波士顿开设一家小商店,经营中国的丝茶。他膝下无子,便在宋嘉树身上寄托传宗接代的希望。
1878年,12岁的宋嘉树来到美国波士顿,一度在舅父的丝茶商行当学徒。在此期间,一些中国留学生常来小店铺讲学校生活故事,言谈间往往讥笑宋嘉树整天过秤卖茶叶,没出息,枉作异国之游。
宋嘉树向舅父多次提出要读书的要求,舅父老是不答应。14岁的宋嘉树不愿再给鼠目寸光的舅父当养子,一个人逃跑到一艘正准备启航的税收巡行船上。这个东方孩子的胆量深深感动了船长,也博得了船员们的好感,于是留他在船上做侍童。船长是个心地善良的基督徒,每到星期天,就给宋嘉树详细地讲圣经故事。
1880年11月,宋嘉树正式接受了洗礼,成为基督教徒。随后,他进入教会学校读书,曾先后在威明顿杜克大学圣三一学院和田纳西州万德毕尔特大学神学院学习。1886年毕业后,他曾想留在美国学医,但教会却要他到上海卫理公会布道团林乐知手下工作,他们成了连襟。期间,他认识了文宾中、牛声周,后来宋嘉树于同年乘火车横穿美国,再搭轮船回到祖国,到达上海。
回国后,宋嘉树在上海美以美教会传教,兼在教会中学任教。1892年,他辞去教会职务,转营工商业,创办美华印书馆,出版了中文圣经和其他宗教书籍,同时还任上海福丰面粉厂经理。多种经营,使他成了百万富翁。他辞去教职后,仍活跃于宗教界,他创办的上海中国基督教青年会,与美国的上海圣经公会有密切往来。1892年,他结识了孙中山,并成为孙中山的热情支持者和挚友。于是,他既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牧师,又是一位热情洋溢的爱国者、民主革命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