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用口水淹死(1/2)
半个时辰后,赵军收拾完营中所应携带物品,连营寨的栅栏也没留下,营地上排列起整齐的骑兵、步兵,都在等候赵括的下令。博豹己先率两千骑兵先行。
赵括金口张开:“起程!”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赴目的地——长平。
七月,秋高气爽,虽是中午,烈日早改掉夏天的火暴脾气,变得那样温柔,偶尔拂来一阵凉风,更让行人免去流汗的机会。赵括心情彼佳,欣赏起官道两旁的美景。
官道的左侧是蜿蜒的群山,山脚陡峭,参天大树与矮小灌木努力地争夺立足之地,它们之间的间隙则是青草与藤条,彼此间似乎相安无事,大树树干粗壮,灌木枝繁叶盛,成熟的野果红艳诱人,野花争相开放,枝头上的鸟儿作为旁观者俯视树林中的一切。
相应的右侧则是另一番天地,丘陵之间是小片的平原,丘陵上尽是矮树,丘陵脚上是参差不齐的茅屋,大概是一小村落。平原处是待收的麦谷。奇怪的是,无论是村落还是地间都难见青壮年及小孩子,只见几个持拐杖老人观望着远道而来的大军。
赵括一打听,才知道年青人及小孩子因害怕战乱己躲藏起来,仅留老人看守空荡荡的茅屋,偶尔趁黑回家一趟。
一路上,赵括边看风景边与将领们聊天,于日近西山时分安全到达赵军在长平的驻点——离丹不远处的金门山。
未见其人,仅从营寨构筑看,就知廉颇是一名较为老成的军人。
赵军军营依着金门山而筑,东西各数十。敌兵想破营,得越过营寨前三道数尺深的沟壑,沟壑前是用绳索串联起来的四排铁蒺藜,组成宽数尺的障碍区,铁蒺藜上共有四根数寸的铁刺,三刺着地一刺着地。串联绳索还被地上埋在地上距离不等的木柱子固定住。
铁蒺藜、深沟壑只是赵军防敌的最简单工事,最坚固、可靠的还要算那用泥石筑成的营垒。营垒高约五尺,留有洞穴供射箭,营垒内自然是少不了嘹望哨。嘹望哨并非简易木楼,而是用泥石所彻,乍一看倒象是碉堡,与一般木楼相比除了坚固外,更重要的是防火,没有投石车一类“重型武器”,是难以摧毁它。
“如果粮食足够,赵孝成王不催,凭借这工事,廉颇守上十年八年是也不成问题。”赵括感概。
裹着铁皮的营门早己打开,吊板则是刚刚放下,只有博豹领着赵括本部百余人马出营相迎。
对廉颇的冷淡赵括早有所料:史书所载廉颇连赵王派去的乐乘都敢用刀枪相迎,作为一名年轻后辈,要“德高望重”之老臣放下架子出来迎接,怕是难以做到。
苏射则是忿忿不平:“廉颇好大胆子,大将军持大王圣诣前来,竟视如不见。”
赵括道:“何须与廉颇一般见识。”
走过吊桥,赵括看了一眼寨门左边守将,他们像是木头一样站着,似乎当赵括这大将军是透明。赵括双目与他们的眼光相碰撞时,他们眼中尽是愤怒、讨厌。
“靠,要是我一人入营,十有**是会被廉颇旧将用口水淹死。”
博豹提前入营已厚着脸皮和廉旧将作了沟通,所以跟随赵括而来二十万人马均有人引到指定营寨。博豹亲领着赵括、苏射等一帮人径直走向幕营。在赵括看来,他们一伙更像是一群要去群殴的黑社会成员。
赵括要接替廉颇之事早在军营中传开,此刻他本人现身,引得营寨中许多士兵出营驻足观望,从寨门至幕营一段路,两边转眼间被堵得密不透风,两边投来的眼光是清一色的挑衅,更可怕的是:士兵们身着戎装,手持兵器“夹道欢迎”。
一股火药味迅弥漫在军营上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