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生擒司马错(1/2)
“回将军,司马错与多次与我军交战,军中大部将士皆认得。”士兵道。
“司马错,他还活着?”赵括思索,“即使活着应该也是六十多的老头了。”
对于这位历史名人,赵括非常熟悉。史料所载,司马错为秦国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还是大文学家司马迁的八世祖,为秦惠文王、秦悼武王、秦昭襄王的三朝元老。
据《战国策.秦策》所载,他曾与历史上的名嘴.纵横家张仪在秦惠文王面前作过争论。公元前316年巴蜀两国相攻,秦惠文王想趁机灭掉巴蜀两国,却因韩国正入侵秦国而举棋不定。张仪以“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为由,主张攻打韩国,然后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司马错却明确表示反对,提出“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隘之矣”。所以司马错主张攻打偏僻的蜀国,认为这样既可容易让蜀国臣服,获得大片土地、众多人口,又为以后入侵楚国做准备,而攻打韩国则易引起诸侯合纵抗秦。
秦惠文王权衡再三听取了司马错的建议,任司马错为大将,率军经石牛道(自今陕西勉县向西南,越七盘岭进四川,经朝天驿往剑门关)攻打蜀国,蜀主亲自率军到葭萌(今四川剑阁东北)抗敌,兵败逃亡,被秦兵杀死,司马错大胜而归。
作为秦国名将,司马错还曾受命攻打魏国,占领了魏国轵(今河南济原南),攻韩夺取了邓(今河南孟县西),随后与白起等又攻打魏国,抢去了魏国六十一城。公元前28o年,司马错率蜀军十多万人,攻取了楚国黔中(今河西部及贵州东北部),楚国被迫献出汉北及上庸(今湖北西北部)给秦国。
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有三位秦将功劳最大,然而白起过于残忍,王翦偏重于战术,唯独司马错战略才能出众,主张仁道,受到了后人尊敬。司马错还是名教导有方的父亲,其子司马梗成年后也继承父业从军,此时司马梗也在军中。
“白起、司马错父子、王翦、蒙骜等名将倾巢而出,看来秦昭襄王此战是志在必得,也难怪廉颇小心谨慎,做‘缩头乌龟’。”赵括也不由得变得谨慎起来,“如果历史无错,白起此举目的是迷惑赵括,求败不求胜,就陪白起玩玩。”
有了主意,赵括即命冯亭为主将,率一万人去应战秦兵,其中步兵六千,骑兵四千。为煅炼新任正将,赵括命权欲任副将,鉴于雁门关骑兵一路奔波,同时也为了防止“秘密武器”泄露,骑兵从廉颇旧部中抽选。
点将完毕,赵军中号角吹响,一万人马马上集合。
赵营寨门打开,吊桥放下,冯亭、权欲领着人马离营而去。
行不到两里,赵国谍者回报,秦军已到关口岭。
秦军所处位置不同,冯亭也随机应变,命权欲领三千骑兵绕过鞍岭,包抄秦军后路,他自己侧率步兵与秦军正面交锋。
赵国骑兵轻车熟路,不到半时个时辰即达鞍岭,可惜那里已有三千秦国骑兵在等候。
“我乃秦将王贲,来者何人?报上名来。”王贲一马当先,出阵挑战。
“赵将权欲与你分个高低。”
权欲从未与秦兵有过交战,但见王贲身后骑兵旗帜鲜明、列队整齐、人静马安,即知对手素质过硬。
“无名小卒与配与我交手,回营中唤赵括来应战。”
“秦贼岂敢小瞧本将军,受死!”权欲常与匈奴交战,使的是马刀。这马刀宽背薄刃,刀身略沉重,利砍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