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参观(1/2)
看完李木的试验,赵括没有回幕营休息,而是翻身上马。
大战在即,赵括对军中的许多事情还非常陌生,甚至连基本的兵器都还未会使用。作为三军统帅,虽说不必样样精通,可还是认识更好。因为在战场上每样兵器都有可能成为自己的“救命恩人”。
“庞暖前面带路,到兵器库去瞧睢。”
庞暖二话没说,先行引路。
赵军兵库中所存兵器有长兵器和短兵器如:矛、剑、刀、戟等。有远射用的弓弩、攻城破寨用的云梯、巢车、投石车、撞车、壕桥等。
不一会儿即到了兵器库。最先映入赵括眼中的是古老的战车。
此时己入战国时期,战车成了战争中的辅助角色。其实在春秋时期车战是主要的作战方式,对付单纯的步兵阵列非常具有杀伤力。一辆战车称为一乘,每辆战车由三匹或四匹马驾驶,车上一般三位士兵。每位士兵的任务各不相同:站左边的人是甲,手执弓箭射击;站右者持矛负责刺击;居中者称为御,充当“司机”的角色。每辆战车后跟随数十名步兵,步兵的职能主要是冲入敌方阵中或当战车遇险时用人力推动。正是因为车战成为主要的作战方式,所以每个诸侯国所拥有的战车数量成为徇该国的军事力量的重要依据。春秋时代大国如晋、齐、楚、秦等国,战车皆有几千乘甚至一万乘;而二流的诸侯国如鲁、郑、宋等则不到千乘,由于每次交战对战车的造成较大的破坏,所以对战车的日常维修耗费各诸侯大量的经费。到了战国时期,因骑兵的出现,同时又因作战方式由原来单一的旷野战演变成骑步兵联合的野战、包围战、运动战相结合,且战线长、各国开始注重深沟高垒,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战车优势的挥,所以战车的使用渐渐变少。摆在赵括眼前的几排战车,因数年不用、长久失修,有部分己是相当残破。
穿过战车才是赵军的兵库所在。
存放弓弩库的帐篷有幕营的三倍大,弓弩整齐地摆放在左侧的一列列木架上,右侧则是体积较大的弓弩机,数十名士兵正修补损坏的弓弩。
弩,也有人称为“窝弓”“十字弓”,它的前身是人们常见的弓箭,它比弓箭的射程要远得多,比弓箭更容易*作。弩主要由弩弓(竹)、弩臂(木)、弩机(铜或铁)三部分构成。它的结构是在弩臂的前端装弓,弩臂后部机槽内装弩机,弓与弩机间顺弩臂挖一沟形箭槽用来装箭。使用时先用弩机的勾钩住弓弦,箭尾抵在弦上置于槽内,这时弩机处于待状态。要射时,手指扳动悬刀,弩弓便自动松开,利用弓弦的弹力将箭身射出去。据史书所载,强弩的射程可达6oo米,战国时数韩国弩最为出色,可射到六百步以外(古代以五尺为一步),后来明的特大型床弩射程可达千米。
与弓箭的形式单一不同,弩有多种类型,有张弩、踏张弩、腰张弩、连弩、夹弩、瘦弩、唐弩、大弩等,其中夹弩瘦弩较轻便,射度快,主要用于攻守城垒;而唐弩、大弩射程远、可射度慢,宜于车战和野战。
赵括饶有兴趣地参观了各式弓弩,还亲自动手进行*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