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自杀性袭击(2/2)
未等赵括开口,春申君黄歇先提出班师回朝。
“班师回朝?”赵括、公孙婴、晋鄙大惊。
春申君道:“我奉吾王之命引兵来解赵国长平之困,现在秦兵大败,我的使命已完成,自然应回国复命。”
赵括打量了近距离的黄歇:即使穿盔戴甲,仍难掩其书生气,那执戟的动作比他自己还业余。赵括对战史也算是有所了解,史书所载春申君是名浪得虚名的将军:先是在信陵君大破秦军角赵国都城之战时无功而返;在之后的楚、韩、魏、赵、燕五国伐秦中,虽有秦将甘回通几报信,最后还是率楚军落荒而逃。
“看来史书还是有可信性的。”赵括感慨。
“春申君认为我们四国的军队联合也难打不过秦**队?”赵括道。
“我奉楚王之命引兵来解长平之困,现在秦兵大败自当回国复命,不敢擅作主张。望诸位将军体谅。”黄歇拱手道。
公孙婴道:“春申君是去是留,我们无权干涉。现在秦军大败,攻克函谷关指日可待,崤山以东数百里土地,楚国想不想分得一份?”
涉及利益分配,黄歇不得不好好考虑。
晋鄙道:“秦国与楚国接壤,获利最多的是楚国。现在你回国就是无功而返。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等攻克函谷关再班师回朝,我想楚王不但不责怪你,还会重赏,那不是很美的事吗?”
黄歇道:“楚、魏、韩、赵屡次讨伐秦国,都是因为函谷关险峻而无法攻克。不如取道蒲坂(今山西蒲州),由华州(今陕西华阴县一带)本行,突袭渭南(今陕西渭南),我们四国合力,攻破潼关(今陕西潼关县)那是轻而易举的事。这就是《兵法》说过的‘出其不意’,潼关既破,函谷关即唾手可得。”
苏射道:“秦申君的计谋也有一定道理。但四**队想到达蒲坂,须渡过黄河、中条山(位于今山西西南部,居太行山、华山之间),行军路途遥远崎岖,粮草押送也不方便。”
晋鄙、公孙婴听了都表示同意苏射的观点。
黄歇还是坚持己见:“如果现在按秦军退路追赶,须过崤山(位于今河南宝灵县南部)。秦国占据崤山多年,如果半路伏兵,我们岂不是进退两难。”
对黄歇的诸多借口,赵括非常反感:“春申君要是怕遇上伏击,可带楚军跟在大军后面,与大军相距约五里,若大军中途遭遇秦兵,可作援军。”
赵括的话说到这份上,黄歇也不好再推辞——再推辞就成了众人眼中的胆小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