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自古函谷一战场(2/2)
苏射知道无法说服赵括,朝主将拱手施礼后默默走开。
望着苏射远去,赵括顿时感得孤单——尽管不远入有数十万人,要不是太阳光过于毒辣,他倒愿意就这样躺着入睡。
是夜,赵括在孤独中入睡,于蒙胧中醒来。
寅时,大军又开始进行赶路,从邓到函谷关的途中以山路居多,不少是木多荆杞,赵括也不敢大意,让王容、樵渔率兵五万作后应。四国联军分成三路齐头并进,赵军居中路,魏军走左路,韩楚联军走右路,三路急行军。点燃的火把如三条长龙,延绵数里,一眼望不到头。
一路上,四国联军是畅通无阻,因为王龁已将所剩近二十万残兵全部率回函谷关,而原先驻守丹阳(今河南淅川)、崤山的秦军退守武关(今陕西商南西北);中条山一带秦军则退守临晋关(今陕西大荔),他希望能将合纵国联军拒于秦国境外。王龁之所以甘心让秦军从崤山、中条山两次军事重地撤退,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崤山、中条山虽驻扎有秦兵,然而仅是少数也非精兵。秦国精兵都投入到围攻赵国长平战事中去了。
十来天的时间,秦军伤亡四十余万,对秦兵士气造成重大打击,不利于两次与敌兵进行正面交战。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秦军面对的是四国联军,其中赵、魏、韩三国从东西南三面对秦国构成威胁,要是秦军还一味死守崤山、中条山与四**队周旋,一旦战败,四**队便可长驱直入,如此秦国将有灭国之灾。为了保证秦国都城咸阳的安全,王龁只有忍痛割爱。
赵括虽已是而立之年,无奈生活所迫,致使无法游览中国的许多名山大川,此次行军正好要途经崤山,他一时兴起,不忘好好欣赏沿途景色。
崤山位于河南西部,是秦岭山脉东段的支脉,山西省的中条山与它隔河相望,构成一段石峡谷,即是有名的三门峡,有人将崤山与函谷关关称为“崤函”之塞,在战国时期是秦国抵御崤山六国进攻的天然屏障。
身处其中,赵括才确切地体会到高山绝谷的险峻雄伟,虽是秋末,山路两侧仍然可见绿树、青藤,还不时听见水流冲击岩石出的声响,要不是有任务在身,赵括真想深入原始森林去看看。
是日午时,秦国函谷关便出理在赵括面前。
函谷关(位于今河南宝灵市境内)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所以取名为函谷关。函谷关始建于春秋战国,它东临沟绝河,西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东去洛阳,西达咸阳的必经之路,史上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历来是后家必争之地。
赵括对函谷关的认识仅限于各种史料,今天亲眼所见关前谷地,后背忽感一阵阴冷:前方谷道约六七里,谷深十丈至二十丈不等,谷底宽约四丈,最窄处理足两丈,谷道两侧是陡峭石壁,各处坡度不上,有些略微倾斜,呈四十度角,有些坡度是垂直的九十度。因地理限制,大型的攻城器械在这里根本不能挥作用,只能借助于原始、简单的木梯、铁钩、粗麻绳、砍刀等。
函谷关的城墙不算太长,据斥侯回报,东城城墙约两里,西城墙约一里,南城墙仅五十余丈,然而由于东西两侧城墙均连着陡峭石壁,攻城上去也不是件易事。更令赵括头痛的是,因谷道狭小,即使有数十万士兵,也难以同进有效地展开攻势。
此刻赵括有些后悔,当初实在不应该信口开河,信誓旦旦地说攻克函谷关。楚怀王十一年,纵横家苏秦曾率楚、韩、魏、赵、燕、齐六**队攻打秦国,至函谷关,六**队非但没有攻克,还被秦军大败。之后,信陵君魏无忌引楚、赵、魏、韩、燕伐秦,也未能越过函谷关。至于历史上的刘邦入关,也是听从了谋臣张良的建议,绕道进入关内。
现在,赵括终于明白什么是骑虎难下。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斥侯回报司马尚所率三百精兵乘乱混入了关内,且部分赵兵被安排在东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