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民以食为天(1/2)
听白玉虎这么一说,赵括不由得转变对农家的偏见,马上让白玉虎继续关注农家的动向,同时向白玉虎交代,以后来赵府,只要有海东青引路可直接进入,过于在府外逗留容易引起外人注意。
说到农家,后人对其知之甚少,这也难怪,因为农家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既产生早而又不得不到重视的门派。
“民以食为天”,所以农业就成为人类定居开始群居生活以后最根本、最重要的活动,这也就无形中促生了农家这一门派。夸张一点说,自神家氏开始尝百味教人们种植,农家学派就诞生了,也许是基于这个原因,人们又将农家称为“神农学派”。
神农之后有后稷接着把农业扬光大,随着农业生产的普及,农业生产中头脑较为灵活的人便建立了自己的门派,门派初期的作用主要用于交流彼此的耕种经验,以提高粮食收成,农家门派的交流成果被著成几本书:《神农》二十篇;《野老》十七篇;《宰氏》十七篇等等。
为了更好地管理自己的门徒,农家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顺民心,理由是“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农家的“民心”概念初步感觉到了历史展的必然趋势,比儒家的民本主义不定期要先进一步。“忠民心”是统治天下的基本方式,农家提出了“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统治者的利益,所以能得到部分诸诸侯国的赞同。
修饥谨,救灾荒。农家源自于种田的老百姓,自然关心家业灾害,将水灾、旱灾、风雾雪霜、疾病、虫灾合称为“五灾”,告诫国君们要适当地为民服务。
农家除了上述两种主国思想外,还保持着一种传统的观点:“农本商末”,这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项基本国策。因为有了粮食吃,百姓们才得以生存,打仗的军队更不可能缺少粮食,而且农家认为劳动是光荣的,有了稳定的农业,可减少社会治安问题。
到了战国中期,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小说家等粉墨登场,向各国君主宣扬各自的主张,希望本门派的主张能为国君所用,同时获得高官厚禄。由于受了其他门派的影响,原来安分守己的农家也坐不住了,以老百姓的代表自居,出入各国朝廷,.网希望农家能在朝中获得一席之地;其中一些人则还是埋头苦干。
至战国后期,列国连年征战,各国君主的精力主要集中适当的改革,称霸天下,在这种背景下,人数不多且是高知识分子出身的法家、兵家、纵横家反而受到统治者们的欢迎,但其农家派并没有因此望而却步,仍在继续着自己的朝廷梦,如农家的掌门人燮旺。
燮旺自十年前在齐国接任掌门人职位后,对农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先是对众门徒普及教育,让众门徒不但识字,懂得农耕桑,而且对其他门派也要有所了解,甚至对天文地理也要略知一二。除了思想上武装门徒,燮旺还受与门徒们武艺,让他们成为一名出色的战士,而他本人更凭借手中的“移天剑”令许多人闻风而逃。
赵国、秦国因长平之战相持三年,国内无数田地荒废,这让燮旺看到了希望,去年赵军凯旋归来后,燮旺便派门徒入赵国活动,经过四外的登门拜访,终于有人愿意接受农家的主张,此人便是郭纵。
郭纵近十多年来一直经营着他的铁矿,对治国安邦是一窍不通,对儒、墨、道等门派也是极少接触,现在突然向沉默了数年的农家伸出橄榄枝,也是出于商人的头脑需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