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钧窑花盆(2/2)
七爷一摆手,接着说道:“延风少年有为,老头子就多说两句。区别宋钧和明钧,最关键的就在于查看釉面内的气泡。明钧釉面内气泡的大小,比宋钧要小一圈,且泡多白亮,显得更有规律一些。橘皮纹也是一个特征。再就是,明钧的胎土细腻,要超过宋钧,所以重量也要大一些。”
“重量是一个感觉,如果真品接触得少,未必能把握好。从历代钧瓷的胎质来看,宋代比金代细,金代比元代细,而最细腻最重的,就是明钧了。”七爷一下子说了不少,顾延风当下用心记下。
“七十七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天下走,日进斗金钱。”七爷没有停口:“这是钧州当地的民谣,这钧瓷的价钱,自古以来就是不菲,而如今,仿制钧瓷自然也是暴利。但是,一件精品明代钧瓷花盆,4000万不算高,以后还可能会涨。”
七爷一时间似乎看不出这件花盆有任何问题。
实际上,这件花盆在四件瓷器中,是迟万火第一个制造的,也是花费时间和精力最多的一件。可以说,在技术上,完全可以媲美明代的烧造水平,而在做旧方面,也是一丝不苟。花盆不必做包浆,旧痕迹也处理得颇为自然,内外盆壁处理手法不同,内壁还用模仿土质的药物处理过。
此时,众人也都沉浸在对这个花盆的欣赏中。
七爷慢慢掏出一个瓷质鼻烟壶,挑出一点儿鼻烟,放入鼻腔,深吸一口气,“阿嚏!”一个喷嚏过后,七爷又仔细闻了闻花盆的内里。
“见笑了,喷嚏动静儿挺大。”七爷笑着对顾学衡说道:“学衡兄,以我的水平,暂时也不能妄下定语,不过确实是一流的工艺啊。”
七爷所说“一流的工艺”,自然不是判定真假,因为说实话,他虽隐隐感觉不太对头,但是又找不出问题,只能如此含糊地说了一句。
“呵呵,伯文兄,听了了你今天的宏论,我真是受益匪浅哪。”顾雪衡自然听出了意思,但是这个结论已经和真品的结论没什么实质性差别了。随后,他又邀请七爷在一起叙叙旧,而后共进晚餐。
吃罢晚餐后,在回家的路上,戚珺就干脆多了,直接问七爷这花盆是不是真的。
“要说没问题,那也不对,但是这个问题没法当着他们说。这鼻烟我好久不用了,今天特地带着。闻了闻花盆里面,感觉土气不对。花盆,要么装过土,要么烧成后从来没有装过土,这都是有可能的。如果没装过土,一直流传,那定是没有味道;如果装过土,种植奇花异草,又经数百年,味道自然特别。”
“问题是,这花盆闻起来装过土,但是没有那种特殊的味道。”七爷对戚珺说,“我怀疑这也是迟万火仿造的,短时间的处理,形成的味道不对。但是这个太牵强了,在顾家说出来,恐怕不太妥当。”
“4000万对顾家来说不算什么,还是别破坏人家的美好心情啦。”七爷道。戚珺笑着说:“那咱俩岂不是成了去蹭饭的?”“你呀。”七爷跟着笑了起来。
父女俩回到家里,发现李朗润还在客厅坐着。
“姐夫,你回来了,我有事要和你商量。”李朗润似乎有些心神不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