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作品集“三联版”序(2/2)
这些小说在香港、台湾都曾拍摄为电影和电视连续集有的还拍了三、四个不同版本此外有话剧、京剧、粤剧等。跟着来的是第二个问题:“你认为哪一部电影或电视剧改编演出得最成功?剧中的男女主角哪一个最符合原著中的人物?”电影和电视的表现形式和小说根本不同很难拿来比较。电视的篇幅长较易挥;电影则受到更大限制。再者阅读小说有一个作者和读者共同使人物形象化的过程许多人读同一部小说脑中所出现的男女主角却未必相同因为在书中的文字之外又加入了读者自己的经历、个性、情感和喜憎。你会在心中把书中的男女主角和自己的情人融而为一而别人的情人肯定和你的不同。电影和电视却把人物的形象固定了观众没有自由想像的余地。
武侠小说继承中国古典小说的长期传统。中国最早的武侠小说应该是唐人传奇中的《虬髯客传》、《红线》、《聂隐娘》、《昆仑奴》等精彩的文学作品。其后是《水浒传》、《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等等。现代比较认真的武侠小说更加重视正义、气节、舍己为人、锄强扶弱、民族精神、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读者不必过份推究其中某些夸张的武功描写有些事实上不可能只不过是中国武侠小说的传统。聂隐娘缩小身体潜入别人的肚肠然后从他口中跃出谁也不会相信是真事然而聂隐娘的故事千余年来一直为人所喜爱。
我初期所写的小说汉人皇朝的正统观念很强。到了后期中华民族各族一视同仁的观念成为基调那是我的历史观比较有了些进步之故。这在《天龙八部》、《白马啸西风》、《鹿鼎记》中特别明显。韦小宝的父亲可能是汉、满、蒙、回、藏任何一族之人。即使在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中主角陈家洛后来也皈依于回教。每一个种族、每一门宗教、某一项职业中都有好人坏人。有坏的皇帝也有好皇帝;有很坏的大官也有真正爱护百姓的好官。书中汉人、满人、契丹人、蒙古人、西藏人……都有好人坏人。和尚、道士、喇嘛、书生、武士之中也有各种各样的个性和品格。有些读者喜欢把人一分为二好坏分明同时由个体推论到整个群体那决不是作者的本意。
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要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看。宋辽之际、元明之际、(注:此处原为逗号。三联版《金庸作品集》的校对质量就这篇而言不怎么样已经现两处多半是的差错了要知道这篇可是每部小说开头都有的是“门面”哟。本文另有一处错误则非三联原版所有)明清之际汉族和契丹、蒙古、满族等民族有激烈斗争;蒙古、满人利用宗教作为政治工具。小说所想描述的是当时人的观念和心态不能用后世或现代人的观念去衡量。我写小说旨在刻画个性抒写人性中的喜愁悲欢。小说并不影射什么如果有所斥责那是人性中卑污阴暗的品质。政治观点、社会上的流行理念时时变迁人性却变动极少。
小说写成后曾有过不少改动和增删但失误和不足之处不免仍旧很多。我把每一位读者都当是朋友。朋友们的指教自然永远是欢迎的。
金庸
一九九四年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