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碧血剑 > 上篇

上篇(2/2)

目录
好书推荐: 瘦马吟 白马啸西风 绝活 风姿物语 你好,检察官 我的监护人老公 霉侦探贝贝 殁世奇侠 超级炼丹记 苍天-天堂发言人

朝廷荒唐主帅荒谬援军是一定不会有的。那怎么办?弃城而退是服从主帅命令;守城罢宁远一城孤军怎能挡满清的倾国之师?

在这紧急关头袁崇焕奋了英雄之气决意抗敌。

他和大将满桂、副将左辅、朱梅参将祖大寿、何可纲等集将士誓死守城。袁崇焕刺出自己鲜血写成文告让将士传阅更向士卒下拜激以忠义。全军上下在他的激励下人人热血沸腾决心死战。

他又下令前屯守将赵率教、山海关守将杨麒凡是宁远有兵将逃回来一概抓住斩。山海关有他的上司辽东经略高第镇守袁崇焕的职权本来只能管到宁远和前屯山海关总兵杨麒他是管不着的。但这时还管他甚么上司不上司职权不职权“x他妈顶硬上几大就几大!”(淞沪之战时十九路军广东兵守上海抗御日军侵略当时“x他妈顶硬上”的广东三字经在江南一带赢得了人民的热烈崇敬。因为大家都说:广东兵一骂“x他妈!”就挺枪冲锋向日军杀去了。)

他母亲和妻子这时也在辽西大概住在山海关或前屯卫后方。他将母亲和妻子都搬到宁远城中来住。全家和宁远共存亡的决心表现得再清楚也没有了1。

二十四日清兵到达城下。袁崇焕初次见到“辫子兵”的威猛。

清兵都有辫子在那时汉人只要听到“辫子兵”三字不由自主的就胆战心惊直到十余年后仍是如此。李自成部下都是身经百战的悍将健卒席卷而东攻破北京在山海关前的一片石和吴三桂部大战时丝毫不落下风。但清兵突然出现李自成军中响起“辫子兵来了!辫子兵来了!”的惊呼二十万大军就此全军大溃一败涂地。李自成逃出北京向西急窜“大顺”朝终于覆灭。在那时候“辫子兵”就是“无敌雄师”的代名词。

袁崇焕并不是比李自成更会打仗他部下的兵将也并不更为勇猛。但他更加镇定更加坚决他没有个人的自私**不像李自成那样想做皇帝。真所谓“无欲则刚”所以他比李自成更刚强。

他是“x他妈顶硬上”的英雄。

但他部下的兵将不是广东人主要是辽河两岸的关外健儿其他各省的都有。只因为主帅有“顶硬上”的英锐之气部属也都跟着他“顶硬上”了。

这时宁远守兵约一万而清兵有十三万。向来明清交战总是明兵多而清兵少这次却众寡易势大军都在经略高第手中。高第全军据守山海关果然并不派兵来救。

努尔哈赤先分遣部队绕过宁远在城南五里处切断了通向山海关的大路然后放几名俘虏来的汉人去宁远向袁崇焕传话:“我这次带了二十万大军来攻宁远非破不可。守城官如投降我一定大加优待封为大官。”袁崇焕回答说:“你突然领兵来攻那是甚么道理?锦州与宁远两城你本来已经占领又再放弃。我修筑好了来住自然要死守怎肯投降?你说有二十万兵未免夸大。你真正的兵力大约是十三万我倒也不以为来兵太少了。”2

努尔哈赤于是大举攻城。

当时朝鲜使者带同翻译官韩瑗去北京朝见皇帝刚到达宁远。袁崇焕很高兴的招待使节及其随从。朝鲜使节见守军甚是镇定暗暗感到奇怪。袁崇焕和三数幕僚闲谈及报清兵攻到袁崇焕乘轿至战楼又与韩瑗等谈古论今泰然自若全无忧色。过了不久忽听得一声大炮声动天地。韩瑗大惊只吓得低下了头抬不起来。袁崇焕笑道:“贼兵来了!”打开城头敌楼的窗子向外望去只见清兵蔽野而来。城中却声息全无。

成千成万的辫子兵冲到了城边突然之间城头举起千千万万火把矢石如雨般投下城去。战事越来越激烈明军忽然从城头的每一个石堞间推出一个又长又大的木柜这些大木柜一半在堞内一半探出城外大柜中伏有甲士俯身射箭投石投完了便将大本柜拉进来再装矢石出去投掷。跟着地雷爆土石飞扬无数清兵和马匹被震上半空3。攻城清兵的先锋部队是铁甲军每人身上都披两层铁甲称为“铁头子”。清兵以坚车攻城车顶以生牛皮蒙住矢石不能伤。城内架起西洋大炮十一门在城头轮流轰击每一炮打出去破坏杀伤及于数里④。

清兵奋勇迫近推了铁裹车猛撞城墙声音轰隆轰隆势道惊人撞击了很久城墙撞破的地方很多。清兵再用像云梯那样的裹铁高车来撞击城墙高处。随后又把裹铁车推到城墙边上面用木板遮住以挡城头投下的矢石车里藏了兵士用铁锹挖掘城墙墙脚。清兵攻进了城墙下的死角大炮已打他们不到。在这危急之时守军想到了计策抬了屋子前的长条大阶沿石从城上投下去。阶石十分沉重铁车上的木板挡不住压死了不少清兵。

攻城时候经历很久城基被清兵挖成了一个个凹龛清兵躲在城墙洞内向里挖掘城上再投大石下去就打不到了。这时宁远四周十余里的城墙墙脚已被挖得千孔百疮眼看城破在即满城百姓惊惶得很都抱怨说:“袁爷为了他自己一人害死了我们满城百姓。”

大家正在跋徨无策之时通判金启?埃ㄕ憬耍┝偈毕氤隽思讣率轿淦鳎鹨┤*在芦花褥子和被单上纷纷投到城下去。他将这件新式武器取名为“万人敌”。当时是正月气候酷寒攻城清兵见到被褥就都来抢夺城上将火箭、硝磺等引火物投下去“万人敌”立即燃烧烧死了无数清兵。另有一种“万人敌”是将火药放在空心的大泥团中外面围以木框点燃了药引投下城去泥团不断旋转喷火烧死敌兵。那位通判在赶制“万人敌”之时火药碰到火星不幸被烧死了5。

这时城墙被撞垮了一丈多袁崇焕不能再泰然自若了亲自搬石来堵塞缺口连受了两次伤。部将劝他保重。他厉声道:“宁远虽只区区一城但与中国的存亡有关。宁远要是不守数年之后咱们的父母兄弟都成为鞑子的奴隶了。我若胆小怕死就算侥幸保得一命又有甚么乐趣?”撕下战袍来裹了左臂的伤口又战。将士在他的榜样之下人人奋勇终于堵上了缺口6。

二十五日清兵又猛攻袁崇焕督将士死战。清太祖努尔哈赤也受了伤。血战三日清兵损失惨重终于不得不下令退兵。

此役杀死了清军中着锦衣的军官十余人即满洲人称为“牛录额真”的。清兵退去后守军将五十名敢死队用长绳缒到城下拾到了十余万支箭。城墙上给清兵挖出的洞穴有七十余个。这时点查火药库火药也用尽了局面真是危险得很。

敌军解围而去之后百姓感到安全了满城大哭纷纷去拜谢袁崇焕与满桂的救命之恩。为甚么要“满城大哭”?想来是既感激又惭愧又是说不出的欣喜罢?

第二天早晨清兵大队人马拥聚在城外大平原一边。袁崇焕派遣一名使者备了礼物去送给努尔哈赤对他说:“老将横行天下为时已久今日败于小子之手只怕是天意了。”努尔哈赤已受重伤于是回送礼物及名马约期再战。

所谓“约期再战”只是掩饰面子的话。努尔哈赤不敢再攻宁远转而去攻觉华岛泄愤。

袁崇焕招募来的两广子弟兵在宁远之战中似乎并未生如何重大的作用。据我猜想极可能是袁崇焕派了广东水师守觉华岛。觉华岛现在叫做菊花岛在宁远海外当时是关外屯聚粮草的重地因为关外军粮靠海运接济在觉华岛起卸最方便。寒冬之际海面结了厚冰变成了6地广东兵所擅长的水战完全用不上只得把车辆排起来当防御工事在冰上和清兵打6战结果全军覆没岛上十余万石粮食尽被焚毁。这几千名广东海军大概多数在这一役中牺牲了⑦。努尔哈赤对诸贝勒说:“我自二十五岁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为甚么单是宁远一城就打不下来?”心中十分恼怒。此后伤势一直未愈七月间到清河温泉疗养派人去召大福晋(正妃)来同回沈阳在离沈阳四十里处的…ゼΡ*逝世年六十八岁。

努尔哈赤一生只打了这一个大败仗。清人从此对袁崇焕十分敬畏⑧。

袁崇焕指挥这个战役很有儒将风度坐轿子在城头敌楼中督战打了胜仗之后派使者送礼物给努尔哈赤颇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周瑜羽扇纶巾、谈笑用兵的气派;也似南朝梁朝大将韦睿临阵时轻袍缓带乘舆坐椅手持竹如意指挥军队。韦睿身子瘦弱但战无不胜敌军畏之如虎称为“韦虎”。不过到了当真危急之时袁崇焕也不能再扮儒将了只得以“蛮子”姿态来死拚。

1见李光涛《清入关前之真象》。但此节不见于其他记载不知李先生有何根据。

2《清太祖实录》卷十。

3据日人稻叶君山《清朝全史》中所引述朝鲜使者当时在宁远城头的目睹记。

④据《胪天颂笔》。

5据计六奇《明季北略》中引宁远围城时在鼓楼前开店的一名花椒商人所述。

6据梁启《袁崇焕传》。该传中叙述清兵败退后“崇焕复开垒袭击追北三十余里清军大乱死者逾万人。”与其他资料不符今不取。

⑦袁崇焕《祭觉华岛阵亡兵将文》:“慨自战守乖方屡失疆土天子赫然震怒调南北水6舟师谓尔乘船如马遂调之来为进取也。据尔等间关远至岂不欲灭此朝食一航而金复归再航而黄龙扫哉?奈未尽其用而敌即来。冱寒之月冰结舟胶窘尔之所长乌得不及于难?说者谓谋之不臧。不臧固不臧矣然排山倒海之势以十八万而临数千之水卒即臧可奈何?而尔等计无复之愤然以死略无芥蒂视当年之弃曳倒奔者加一等也。人之罪至死而免人之品至死而定。今将略尔罪而嘉乃忠请命于天子谅为之恤所以不没汝等者良有在也。吁嗟巨浪茫茫空山寂寂皆汝等忠灵之所栖荡也望故乡以何日?即转劫而无期苒苒游魂何不相结为厉歼仇泄愤?在生之志借死以伸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尔其勉之。不腆之奠涕与俱之。尚飨。”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广州府部·祠庙考》中记载东莞县有一座敕建忠愍祠“天启七年奉敕建为辽将死事阵策在教场尾。”陈策不知怎样在辽西牺牲相信他是袁崇焕从故乡带去的子弟兵之一。天启七年的冬天袁崇焕已回东莞这座忠愍祠很可能是他向朝廷申请由皇帝下敕建造以纪念他在关外殉国的旧部。

⑧清人所修的《明史·袁崇焕传》中说:“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

当朝中得到清兵大举来攻的讯息时百官惊惶之极。兵部尚书王之光与廷臣商议人人束手无策以为这一次宁远一定要失了不知山海关是否能保得住。后来得到捷报朝野自然喜出望外谢天谢地。

高第因不援宁远而免职以王之臣代。袁崇焕升为右佥都御史。那是正四品的官。

三月复设辽东巡抚由袁崇焕升任。但魏忠贤见他地位重要了起来开始对他提防派了两名亲信太监刘应坤与纪用去宁远监军。皇帝派特务监视部队长官是历代政治**时常常出现的情形。特务干预军事后果一定极差所以袁崇焕上疏反对但抗议无效特务太监非来不可。朝廷为了安抚他加他一个兵部右侍郎(正三品相当于国防部第二副部长)的头衔并赏银币子孙世袭锦衣千户。

在这时候袁崇焕与大将满桂之间生了激烈冲突冲突的原因在于另一个大将赵率教。

满桂和赵率教都是第一流的将领但性格很不同1。满桂是蒙古人非常的戆直简直有些傻里傻气。赵率教却十分的机灵精乖相信他一定很会讨好上司所以每一个辽东统帅自袁应泰、王在晋、孙承宗、高第、以至袁崇焕个个都很喜欢他(在《碧血剑》小说里当袁承志周岁时送金项圈的就是他)。

满桂和他本来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当清兵大举来攻宁远时赵率教在前屯卫镇守派了一名都司、四名守备带兵来援。当时大敌压境赵率教自己不来和上司及好朋友共赴患难所派的援兵又到得很迟满桂大大不高兴不许援兵进城后来因袁崇焕的命令才放他们进来。等到宁远解围赵率教想分功。满桂不许又骂他为甚么自己不来救援太没有义气。两人为此大吵。大概满桂的态度十分粗鲁蒙古三字经骂之不已说不定还想出拳打人袁崇焕便袒护赵率教。冲突转移到了袁、满二人之间或许满桂对上司不够尊敬于是袁崇焕要求将满桂调走2。

朝廷群臣都知道满桂打仗的本事但将帅不和总是不对便依从了。可是经略王之臣极力认为满桂决不可去。朝廷召还满桂的命令已颁下了于是听了王之臣的主张再命满桂镇守山海关。袁崇焕坚决不接受。朝廷无法只得将满桂调回北京保留左都督原官派在国防机构办事。

这件事情显然是袁崇焕的蛮子脾气作冲动起来作出了违反理智的决定。由于王之臣袒护满桂袁崇焕又去和王之臣吵闹。朝廷怕王之臣与袁崇焕不断冲突坏了大事于是将指挥权划分为二:关内的部队由辽东经略王之臣指挥关外部队则由辽东巡抚袁崇焕指挥。经略的官比巡抚大但这时袁崇焕已不属辽东经略管了。

袁崇焕毕竟是个光明磊落的大丈夫冷静下来之后知道是自己的不对于是上奏请再用满桂。朝廷当然批准派满桂兼统关内外兵马赐尚方剑。王之臣和袁崇焕是文官等于现在的政委;满桂是武将是部队司令。武将受文官指挥。幸亏袁崇焕不坚持错误否则二次宁远大战就不能得到满桂这样的大将来主持城防。

在这时候袁崇焕上了一道奏章提出守辽的基本战略这道奏章有很大的重要性。其中主张:一、用辽人守辽土;二、屯田以辽土养军队;三、以守为主等待机会再出击。他最担心的事是立了功劳之后敌人必定要使反间计散播谣言而本国必定有人妒忌毁谤3。

他深知明军的战斗力不如清军野战不利只有用己之长所以提出了战术的基本原则:“兵不利野战只有凭坚城、用大炮一策。”

所统带的部队无力打野战作为主帅自然深感棘手。但训练一支善打野战的劲旅非一朝一夕之功那是无可奈何的;而对于势所必至的朝臣忌功中伤更是无可奈何只有盼望皇帝和大臣们能加以照顾了。

袁崇焕也不是一味的蛮干有时也有他机灵的一面。他对魏忠贤派去监视他的两名特务太监敷衍得很好。当年冬天他带同赵率教以及两名特务太监刘应坤、纪用兴办防御工事及屯田渐渐又再收复了高第所放弃的土地。

他在奏章中将这两名太监的功劳吹嘘了一番所以魏忠贤和刘应坤、纪用三人都得到了封赏。刘、纪二人似乎也不是坏太监并没有对袁崇焕掣肘阻挠后来宁锦大战刘应坤在宁远上城督战纪用在锦州上城督战都勇敢得很。大概二人为袁崇焕的忠勇所感召也变得忠勇起来。可见也不是所有的太监都是坏人主要还在领导者如何领导。

1《明史·满桂传》:“桂椎鲁甚然忠勇绝伦不好声色与士卒同甘苦。”《明史·赵率教传》:“率教为将廉勇待士有恩勤身奉公劳而不懈与满桂并称良将。二人既殁益无能办东事者。”

2袁崇焕奏章中说满桂“意气骄矜谩骂僚属恐坏封疆大计乞移之别镇以关外事权归率教。”

3《明史·袁崇焕传》引述他的奏章:“陛下以关内外分责二臣。用辽人守辽土且守且战且筑且屯。屯种所入可渐减海运。大要坚壁清野以为体乘间击瑕以为用。战虽不足守则有余。守既有余战无不足。顾勇猛图敌敌必仇奋迅立功众必忌。任劳则必召怨蒙罪始可有功。怨不深则劳不著罪不大则功不成。谤书盈箧毁言日至自古已然惟圣明与廷臣始终之。”

努尔哈赤死后第八子皇太极接位。

皇太极的智谋武略实是中国历代帝皇中不可多见的人物本身的才干见识不在刘邦、刘秀、李世民、朱元璋之下。中国历史家大概因他是满清皇帝由于种族偏见向来没有给他以应得的极高评价。其实以他的知人善任、豁达大度、高瞻远瞩、明断果决自唐太宗以后中国历朝帝皇没有几个能及得上1。

努尔哈赤是罕有的军事天才这个老将终于死了继承人是一个同样厉害的人物。皇太极的军事天才虽不及父亲政治才能却犹有过之。袁崇焕所受到的压力一点也没有减轻。皇太极接位之时满洲正遭逢极大的困难。努尔哈赤新死满洲内部人心动荡。努尔哈赤遗命是四大贝勒同时执政行的是集体领导制皇太极的权位很不巩固。在经济上因为与明朝开战人参、貂皮等特产失去了传统市场。满洲当时在生产上是奴隶制掳掠了大批汉人来农耕生产力相当低。但军队大加扩充这时已达十五万人军需补给生很大问题偏偏又遇上严重的天灾辽东生饥荒2。如向关内侵略却又打不破袁崇焕这一关。

在这时候皇太极定下了正确的战略:侵略朝鲜。

朝鲜物产丰富而兵力薄弱正是理想的掠夺对象。在外交上朝鲜采取的是“事大(对明)交邻(对日本、满清)”政策。明清交战时朝鲜出兵助明又供给明军皮岛总兵官毛文龙粮食成为满清后方的一个牵制。皇太极进攻朝鲜可以解决经济上、战略上的双重困难同时在必定可以得到的军事胜利之中树立威望巩固权位。

明朝方面的困难也相当不小。

训练一支既能守又能战再能进一步收复失地的精锐野战军需要相当时间。

袁崇焕任宁前道佥事时山海关外四城纵深约二百里广约四十里屯兵六万余人粮饷全靠关内支给。后来在孙承宗、袁崇焕主持下恢复锦州、中屯、大凌河诸城国防前线向北推展屯田数千顷兵士足食。高第代孙承宗为经略尽弃锦州诸城宁远没有了外卫也没有了粮源。靠朝廷接济是很靠不住的朝廷对于拖欠粮饷向来兴趣浓厚。袁崇焕做辽东巡抚要目标是修复锦州、大凌河等城堡的守备然后屯田耕种。但筑城工程费时甚久又不能受到敌人干扰在和满清处于战争状态之时无法进行。

所以明清双方都期望有一段休战的时期以便进行自己的计划。明方是练兵、筑城、屯田清方是进攻朝鲜巩固统治。在这样的局势下具备了议和的条件。

明方的议和是攻势的最后目标是消灭满清收复全部辽东失地。清方的议和主要是守势目的在巩固已得的土地要明方承认双方的现有疆界双方和平共处进行贸易。因为明清双方的国力实在太过悬殊。明方那时的人口官方的纪录是六千多万实际上远不止此数当时男丁要被政府征去义务劳动不参加的要缴钱代替所以百姓尽可能的瞒报人口。外国学者们的估计相互差距很大最高的估计认为那时中国人口是一亿五千万人。我相信决不会少于一亿人3。女真人大概不到五十万人④。人口的对比是二百比一甚至三百比一。满清所占的土地只是今日吉林、辽宁、黑龙江的一部份与明方相比也是相差极远。明方火器犀利葡萄牙大炮尤其非清兵所能抵挡。

清方的长处主要只是“明朝本身的**”以及清军战斗力强劲和统帅部高明的军事才能。只要袁崇焕镇守宁远清方的长处就挥不出了。持久的缠斗下去满清势必难以支持。

袁崇焕宁远大捷在军事上并无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并没有摧毁清军的主力甚至没有削弱清军的战斗力。然而在政治上对士气与民心却有非常巨大的振奋作用这使中**民知道清军也不是不会打败仗的。经此一役之后本来投降了满清的许多汉人官吏和士卒又逃回来了。宁远城头的大炮轰碎了“女真满万不可敌”的神话5。

清方从来没有期望真能征服明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祖宗长期来做明朝所封的边疆小官。努尔哈赤幼时住在明朝大将李成梁家里类似童仆奴隶。所以他们对于明朝有先天性的敬畏自卑感很深。宁远之战使他们下意识中隐伏着的自卑感又开始抬头。

明朝是自己覆灭的并非给满清所打垮。

满清与明军交战始终强调“七大恨”满清认为明朝有七件大事欺侮女真人逼得他们忍无可忍才起兵反抗6。满清一直没有自居能与明朝处于平等地位。“七大恨”的基本思想是抱怨明朝作为最高统治者却在努尔哈赤与敌对部族生争执时袒护对方没有公平处理那是下级对上级的申诉。例如第五大恨的“老女事件”叶赫部的一个王公本来答应把他十四岁的妹妹送给努尔哈赤为妾但二十年后这个三十六岁的“老女”改嫁给蒙古王子努尔哈赤认定是出于明朝的授意身为上级而不秉公断事。

差不多在每个战役之后清方总是建议谈和。因为他们对于目前的成就早就喜出望外本来是做梦也想不到的只求明方正式承认他们所占的土地让他们能永久保有就已心满意足了。但明朝从来置之不理认为对方根本没有谈和的资格。明朝的态度是这样:“你们是朝廷的部属只能服从命令怎么能要求谈判和平?”这种死要面子的心理使得明朝始终没有能争取到一段喘息的时间来整顿军备、巩固防御。袁崇焕充分了解到争取暂时和平的必要。努尔哈赤的逝世正是一个好机会。这时刚好有一个五台山的喇嘛李喇嘛来到宁远。满洲人信佛教尊崇喇嘛袁崇焕就请李喇嘛作居间的使者派了两名都司和随从等三十三人于天启六年十月去沈阳吊祭努尔哈赤之丧作初步的和平试探。但他知道朝廷绝不喜欢提“议和”两字所以报告朝廷时只说是派人去窥探虚实以决定对之征讨呢还是招安⑦。这种夸大的说法目的自在满足皇帝和大臣的虚荣心。

明清双方统帅都熟知《三国演义》中的故事袁崇焕这出“柴桑口卧龙吊丧”皇太极如何会不省得?他将计就计于十一月派了两名使者与李喇嘛一起来到宁远致书袁崇焕表示了和平的意向。其中说:“你停息干戈派李喇嘛来吊丧并贺新君登位。你既以礼来我也当以礼往所以派官来道谢。至于和议一事我父亲上次来宁远时曾有文书给明朝朝廷请你转呈但迄今没有答复。你的君主如果答应前书愿意和平应当以诚信为先。”

书信中将金国(当时满清的正式国号是“金”后来才改为“大清”。⑧)与中国平头并列。袁崇焕深刻了解朝廷自高自大对于文书的体例十分看重如将来信转呈必定要碰大钉子同时见到信中语气也不大客气便告知使者说此信格式不合碍难入奏将原信交给使者退回。皇太极改写了信封上的格式袁崇焕认为仍然不对又再退回。皇太极第三次改写自处于较低地位袁崇焕才收了信。但明朝仍是一贯的不答。

第二年正月(在金国是天聪元年)皇太极再遣前使致书袁崇焕求和信中说:“两国所以构兵在于以前明朝派到辽东的官员认为中国皇帝是在天上自高自大欺压弱小部族我们忍无可忍才起兵反抗。”下面照例列举七大恨然后提议讲和。讲和要送礼要求最初缔结和约时中国送给金国金十万两银百万两、缎百万匹、布千万匹。缔约后两国每年交换礼物金国送礼:东珠十颗貂皮千张、人参千斤。中国送礼:金一万两、银十万两、缎十万匹、布三十万匹。两国缔结和约后就对天誓永远信守。

所提的要求是经济性的可见当时满清深感财政困难对布匹的需要尤其殷切。

大概袁崇焕要奏报朝廷等候批复所以隔了两个月金国使者才回去随同明方使者带去袁崇焕及李喇嘛的书信各一;猜想朝廷对金方的要求全部拒绝所以袁崇焕无法作出任何让步他的回信内容雄辩文采焕说道:过去的纠纷都是因双方边境小民口舌争竞而起这些人都已受到了应得的惩罚再要追究是非也已无法到阴世地府去细查只盼双方都忘记了吧。你十年苦战既然为的只是这七件事现在你的仇敌叶赫等等都早给你灭了。为了你们用兵辽河两岸死者岂止十人?仳离改嫁的哪里只有老女一人?辽沈界内人民的性命都不能自保还说甚么财物?你的仇怨早都雪了早已志得意满。只不过这些极惨极痛之事我们明朝难以忍受罢了。今后若要修好那么请问:你如何退出已占去的城池地方?如何送还俘虏去的男女百姓?只有盼你仁明慈惠、敬天爱人而作出决定了。你所要求的财物以中国物资的丰富本来不会小气只是过去没有成例多取也不合天意还是请你重行斟酌罢。和谈正在进行你为甚么又对朝鲜用兵?我们文武官属不免怀疑你言不由衷了。希望你撤兵以证明你的盛德。

李喇嘛的信中说:袁巡抚是活佛出世对于是非道理心下十分分明这样的好人是不容易遇到的愿汗与各王子一切都放开了吧佛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皇太极回信给袁崇焕说:过去的怨仇当然是算了否则又何必议和修好?你们的土地人民归我之后都已安定这是天意如果重行归还那既违反天意又对不起人民。金国所以要出兵朝鲜完全是由于朝鲜不对现在已讲和了。说到“言不由衷”为甚么你一面说要修好一面又派哨卒来我方侦察收纳我方逃亡部队逼近我边界修筑城堡?其实是你才“言不由衷”我国将帅对你也大有怀疑。至于所要求的“初和之礼”金银等可以减半缎布只要原来要求的半成。我方也以东珠、人参、狐皮、貂皮等物还赠表示双方完全公平。既和之后双方互赠仍如前议。如果同意希望办得越快越好。

关于来往书信的格式皇太极提议:“天”字最高明朝皇帝低“天”一字金国汗低明朝皇帝一字明朝诸臣低金国汗一字。

他答复李喇嘛的信中抱怨明朝皇帝对他的书信从来不加理睬;又说:你劝我“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这话很对但为甚么只劝我而不去劝明朝皇帝?如果双方都回头修好岂不甚善?

后来皇太极又致书袁崇焕抗议他修筑塔山、大凌河、锦州等城的防御工事认为是缺乏和平诚意并提议划定疆界。平心而论明朝朝廷瞧不起金国于对方来信一概不答只由地方官和对方通信金国也难免气愤。金国的经济要求虽说是双方互赠实质上当然是金方大占便宜。金方答应赠送的东珠、人参、貂皮等物大概最多只能抵过绸缎布匹的价值明方付出的每年一万两黄金、十万两银子等于是无偿赠与。那时一两黄金约等于十两银子(明初等于四两后来金贵银贱)明朝每年以二十万两银子买得一年和平代价低廉之至。熊廷弼守辽之时单是他一军每个月的饷银就需十多万两银子。如果有了十年和平大加整编军队再出兵挑战主动与被动的形势就转过来了。

皇太极对于缎布的要求一下子就减少了百分之九十五而且又建议以适当礼物还报希望和议尽快办理可见对于缔结和平的确具有极大诚意。他自知人口与兵力有限经不起长期的消耗战⑨。此后每生一次战争便提一次和平要求。

当时议和的障碍主要是在明朝的文官。

明朝的大臣熟悉史事一提到与金人议和立刻想到的就是南宋和金国的和议人人都怕做秦桧。大家抱着同样的心理:赞成和金人议和就是大汉奸秦桧。这是当时读书人心中的“条件反射”。

袁崇焕从实际情况出主张议和朝臣都不附和。辽东经略王之臣更为此一再弹劾袁崇焕说这种主张就像宋人和金人议和那样愚蠢自误。

其实明朝当时与宋朝的情况大不相同。

在南宋时金兵已占领了中国北方的全部议和等于是放弃收复失地。但在明朝天启年间金人只占领了辽东辽西的南部在明人手中暂时议和影响甚小。

南宋之时岳飞、韩世忠、刘鑉、张俊、吴璘、吴玠等大将都是兵精能战金人后方不稳形势上利于北伐议和是失却了恢复的良机。明末军队的战斗力远不及金兵惟一可以依赖的只有西洋大炮。但当时的大炮十分笨重不易搬动只能用于守城不能用于运动战。

对于明朝最重要的是宋金议和宋方绝对屈辱每年片面进贡金帛并非双方互赠。宋朝皇帝对金称臣Bc。然而皇太极却甘愿低于明朝皇帝一级只要求比明朝的诸臣高一级。皇太极一再表示金国不敢与中国并列只希望地位比察哈尔蒙古人高一等就满足了Bd。他和袁崇焕书信来往态度上是很明显的谦恭Be。

可见宋金议和与明金议和两事根本不能相提并论。皇太极明白明人的想法所以后来索性改了国号不称金国而称“大清”以免引起汉人心理上敌对性的连锁反应BF。袁崇焕和皇太极信使往来但因朝中大臣视和议如洪水猛兽谈判全无结果。

当时主张和金人议和非但冒举国之大不韪而且是冒历史上之大不韪。中国过去受到外族的军事压力而议和通常总是屈辱性的汉人对这件事具有先天性的反感非常方便的就将“议和”、“投降”、“汉奸”三件事联系在一起。当军事上准备没有充分之时暂时与外敌议和以争取时间中国历史上两个最出名的英主都曾做过。汉高祖刘邦曾与匈奴议和争取时间来培养国力到汉武帝时才大举反击。唐太宗李世民曾与突厥议和(那时是他父亲李渊做皇帝但和议实际上是李世民所决定)等到整顿好军队后才派李靖北伐大破突厥。不过这不是中国历史上传统观念的主流。主流思想是:“与侵略本国的外敌议和是投降是汉奸。”其实同是议和却有性质上的不同决不能一概而论。基本关键在于:议和是永久性的投降?还是暂时妥协、积极准备而终于大举反攻、得到最后胜利?议和停战只是策略决不等于投降。然而明末当国的君臣都是庸才对于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大局展的前途都是茫无所知既无决战的刚勇也无等待的韧力。袁崇焕精明正确的战略见解朝廷中下意识的认为是“汉奸思想”。

袁崇焕当然知道如此力排众议对于自身非常不利然而他已将自身安危全然置之度外只是以大局为重Bg。以他如此刚烈之人对声名自然非常爱惜给人骂“汉奸”那是最痛苦的事。比较起来死守宁远、抗拒大敌在他并不算是难事最多打不过一死殉国便是那是心安理得的。但要负担“历史罪人、民族罪人、名教罪人”的责任可艰巨得多了。越是不自私的人越是刚强的人越是不重视性命而不肯忍受耻辱。越是儒家的书读得多心中历史感极其深厚的人越是宝贵自己的名节。文天祥《正气歌》中所举那些慷慨激烈的事迹如张巡睢阳死守颜杲卿常山骂贼袁崇焕做起来并不困难。对于性格柔和的人当然是委曲求全易而慷慨就义难在袁崇焕这样的伟烈之士却是守宁远易而主和议难。主张议和他必须违反历史传统、违反举国舆论、违反朝廷决策、更违反自己的性格。上下古今一切都反连自己都反。

他是个冲动的热情的豪杰是“宁为直折剑、犹胜曲全钩”的刚士是行事不顾一切、“几大就几大”的蛮子可是他终于决定:“忍辱负重”。

在他那个时代绝无尊重少数人意见的习惯与风度。连袁崇焕自己在内都相信“国人皆曰可杀”多半便是“可杀”。那是一个非此即彼、决不容忍异见的时代是正人君子纷纷牺牲生命而提出正义见解的时代。卑鄙的奸党越是在朝中作威作福士林中对风骨和节操越是看重。东汉和明末是中国历史上读书人道德价值最受重视的两个时期。岁寒坚节冰雪清操在当时的道德观念中与“忠”、“孝”具有相同的第一等地位。他很爱交朋友知交中有不少是清流派的人。如果他终于因主和而为天下士论所不齿对他将是多么严重的事。

他对金人的和谈并不是公开进行的因此并没有受到普遍的抨击但他当然预料到将来终于要公开清议和知友的谴责不可避免的会落到头上。

在袁崇焕死后十三年的崇祯十五年明朝局势已糜烂不可收拾。洪承畴于所统大军全军覆没后投降满清。松山、锦州失守。崇祯便想和满清议和以便专心对付李自成、张献忠等民军。兵部尚书陈新甲更明白无力两线作战暗中与皇帝筹划对满清讲和。崇祯和陈新甲不断商议朝中其他大臣听到了风声便纷纷上奏反对和议。崇祯矢口不认说根本没有议和的事你们反对甚么?崇祯每次亲笔写手诏给陈新甲总是郑重警诫:这是天大机密千万不可泄漏而让群臣知道了。

该年八月崇祯派亲信又送一道亲笔诏书去给陈新甲催他尽快设法和满清议和。陈新甲出外办事去了不在家那人便将皇帝的密诏留在他书房中的几上而去。陈新甲的家童误以为是普通的《塘报》(各省派员在京所抄录的一般性上谕与奏章称为《塘报》)拿出去交给各省驻京办事处传抄。这样一来皇帝暗中在主持和议的事就公开了出来群臣拿到了证据登时哗然立刻上奏章反对。

皇帝再也无法抵赖恼怒之极下诏要陈新甲解释责问他为甚么主张议和罪大恶极之至。陈新甲的声辩书中引述了不少皇帝手诏中的句子证明这是出于皇上的圣意。崇祯更失面子老羞成怒下旨:陈新甲着即斩决。理由是流寇破城害死皇帝的亲藩兵部尚书应负全责。

那时距明朝之亡已不过一年半局面的恶劣可想而知但群臣还是坚决反对议和连皇帝也不得不偷偷和国防部长暗中商量表面上坚决不肯承认最后消息泄漏便杀了国防部长以卸自己责任。从这件事中可以见到当时对“议和”是如何的忌讳舆论压力是如何沉重。连崇祯这样狠辣的皇帝也不敢对群臣承认有议和之意。

袁崇焕却胆敢进行议和。那正是出于曾子所说“只要深信自己的道理对虽有千万人反对我还是干了”那种浩然之气Bh。

诸葛亮出师北伐天下皆称其忠。岳飞苦战抗敌天下皆知其勇。袁崇焕的功业或许比不上诸葛亮和岳飞虽然那也是很难真正比较的然而他身处嫌疑之地而行举世嫌疑之事这种精神上的痛苦负担诸葛亮和岳飞却幸而不必经受。袁崇焕有一句诗:“心苦后人知”。当真是英雄寂寞壮士悲歌。他明知不能得到当时的谅解只盼望自己这番苦心孤诣能为后人所知。当我写到这一段文字时想到他的耿耿之怀悠悠之心忍不住又感到了剧烈的心酸感到了他英雄性格中巨大的悲壮美深刻的凄怆意。

正确的战略决策无法执行朝政越来越**在魏忠贤笼罩一切的邪恶势力下做官天天都可以送掉了性命。关外酷寒的天气生长于亚热带的广东人实在感到很难抵受。在这期间袁崇焕从广东招募来的人员中有人要回故乡去了临别时问他:你留在这里继续担当艰危呢还是回乡以求平安?

他写了一诗回答:我和你曾同生共死我的内心你还不明白吗?又何必问安危去留?我在这里奋不顾身本来不是为了富贵。故乡的亲友们如果问起请你转告:边界还没有平靖我只有感到惭愧当然要继续干下去BI。

袁崇焕是三兄弟中的老二。大哥崇灿当他在关外时在故乡逝世。三弟崇煜随着他在军中办事后来也告辞回乡。袁崇焕从宁远送他到山海关而分手写了两诗给他说:边疆需要人守御升平还没有得到我早已决心报国安危去留的问题不必提了BJ。

1皇太极在西方人的书中写作abahai法国学者格奥赛(Renégrousset)在《中华帝国的兴起与辉煌》一书中有“一六四四年的大变”一章其中说:“皇太极是蛮人中的一个天才他把本族人民的军事才能和对文明生活的天生理解相结合起来。”

2清《太宗实录卷三》:天聪元年“时国中大饥斗米价银八两人有相食者。国中银两虽多无外贸易是以银贱而诸物腾贵。良马银三百两。牛一银百两。蟒缎一银百五十两。布匹一银九两。盗贼繁兴偷窃牛马或行劫杀。于是诸臣入奏曰:盗贼若不按律严惩恐不能止息。上恻然谕曰:今岁国中因年饥乏食致民不得已而为盗耳。缉获者鞭而释之可也。遂下令是岁谳狱姑从宽典。仍大帑金散赈饥民。”他宽待因饥饿而为盗的百姓与崇祯督促部将“限期破贼、杀贼立功”的政策恰正相反。

3何柄棣:TheLadderofsunetaaspenetobility168—1911一书中认为明初人口六千五百万到明末时已涨了一倍以上。

④王钟翰:《满族在努尔哈赤时代的社会经济形态》一文中根据朝鲜《兴京二道河子旧老城》的资料认为一六二一年时努尔哈赤的兵数二十万再加上妇女老少“全人数当在四、五十万左右。”

5《天聪实录稿》元年三月初二日“秀才岳起鸾曰:我国宜与明朝讲和。若不讲和则我国人民死散殆尽。”《明清史料》甲编天聪二年八月“事局未定”奏疏:“南朝虽师老财匮然以天下之全力毕注于一隅之间盖犹裕如也。”《东华录》载天聪三年八月戊辰“大臣同谋倡逃”。《明清史料》乙编载崇祯二年二月二十一袁崇焕塘报:“一日之内降者竟前后接踵而至。”

6“七大恨”:一、明朝杀害金人的二祖;二、袒护金人的仇敌哈达;三、越界出兵助金人的世仇叶赫抗金;四、明人越界金人根据誓约杀了明朝勒索金方交出十人来杀死以资报复;五、明朝造成老女改嫁;六、移置界碑抢夺金国的人参、貂皮;七、听信叶赫写信来辱骂侮慢。

⑦“观其向背离合之意以定征讨抚定之计。”见《两朝从信录》。

⑧当时满清的正式国号是“金”史书上称为“后金”以与宋朝时的“金”有所分别。到天聪十年(明崇祯九年)才改为“大清”。所以本文中的满清其实都应称“金”。“满洲”的名称也要到改了“大清”的国号之后才出现以前称“建州”或“女真”。多数学者认为“满洲”是文殊菩萨的“文殊、曼殊”的音转。为了便于读者本文中不将“金、清”“建洲、满洲”等称呼根据历史年代而作分别。

⑨《太宗实录稿》:天聪七年十月皇太极责骂主张出兵南攻之人:“天予我有数之兵若稍亏损何以前图?”

Bc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十二月杀岳飞。十二年正月宋金和议达成高宗赵构向金国上表称臣表中说:“臣构言:既蒙恩造许备藩方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每年皇帝生日并正旦遣使称贺不绝。岁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Bd《太宗实录》卷十二天聪六年六月皇太极致书大同守将求和信中说:“和事既成自当逊尔大国尔等亦视我居察哈尔之上可也。”

Be皇太极来信的开头是(根据原信):“汗致书袁老先生大人”。(后来乾隆时修订《太宗实录》觉得语气太卑才改为《皇帝致书袁巡抚》但当时皇太极未称帝决不可能有“皇帝”的称呼。)袁崇焕书信的开头是:“辽东提督部院致书于汗帐下:再辱书教知汗渐欲恭顺天朝息兵戈以休养部落即此一念好生天自鉴之将来所以佑汗而昌大之者尚无量也。”

BF后来皇太极在写给祖大寿的信中(那时袁崇焕已死)曾说:“尔国君臣惟以宋朝故事为鉴亦无一言复我。然尔明主非宋之苗裔朕亦非金之子孙。彼一时此一时天时人心各有不同。尔大国岂无智慧之时流何不能因时制宜乎?”其实努尔哈赤、皇太极等一直自认是金的子孙他为了求和连祖宗也不认了。

Bg他后来在写给崇祯的奏章中说:“诸有利于封疆者皆不利于此身者也。”所以他的知己程本直说:“举世皆巧人而袁公一大痴汉也。唯其痴故举世最爱者钱袁公不知爱也。唯其痴故举世最惜者死袁公不知怕也。于是乎举世所不敢任之劳怨袁公直任之而弗辞也。于是乎举世所不得不避之嫌疑袁公直不避之而独行也。”所谓“举世所不得不避之嫌疑”就是与金人议和。

Bh《孟子·公孙丑》:“昔者曾子谓子襄曰:‘……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BI袁崇焕《边中送别》:“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

BJ袁崇焕《山海关送季弟南还》:“公车犹记昔年情万里从我塞上征。牧圉此时犹捍御驰驱何日慰升平?由来友爱钟吾辈肯把须眉负此生?去住安危俱莫问燕然曾勒古人名。”“弟兄于汝倍关情此日临歧感慨生。磊落丈夫谁好剑?牢骚男子尔能兵。才堪逐电三驱捷身上飞鹏一羽轻。行矣乡邦重努力莫耽疏懒堕时名。”其中“磊落丈夫谁好剑?牢骚男子尔能兵”两句写出了他两兄弟豪迈的性格就诗而论也是豪迈的好诗。

在这段时期中皇太极进攻朝鲜打了几个胜仗后朝鲜投降订立了对满清十分有利的和约每年从朝鲜得到粮食、金钱和物品的供应。皇太极本来提出三个条件:割地、擒毛文龙、派兵一万助攻中国。朝鲜对这三个条件无法接纳但在经济上尽量满足满清的要求。同时在此后的明清战争中朝鲜改守中立使满清去了后顾之忧。

在皇太极对朝鲜用兵之时袁崇焕加紧修筑锦州、中左、大凌河三城的防御工事派水师去支援皮岛的毛文龙另派赵率教、朱梅等九员将领率兵九千进兵三岔河牵制清军作朝鲜的声援。但朝鲜不久就和满清订了城下之盟赵率教等领兵而回并未和清军接触。

皇太极无法和明朝达成和议却见袁崇焕修筑城堡的工作进行得十分积极时间越久今后进攻会更加困难于是决定“以战求和”对宁远动攻击。

天启七年五月皇太极亲率两黄旗、两白旗精兵进攻辽西诸城堡攻陷明方大凌河、小凌河两个要塞随即进攻宁远的外围要塞锦州。

五月十一皇太极所率大军攻抵锦州四面合围。这时守锦州的是赵率教他和监军太监纪用守城派人去与皇太极议和那自是缓兵之计以待救兵。皇太极不中计攻城愈急。

袁崇焕派遣祖大寿和尤世禄带了四千精兵绕到清军后路去包抄又派水师去攻东路作为牵制。这时天热海上不结冰水师用得着了。

赵率教是陕西人这人的人品本来是相当不高的。努尔哈赤攻辽阳时赵率教是主帅袁应泰的中军(参谋长)。袁应泰是不懂军事的文官赵率教却没有尽他做参谋长的责任这个战役指挥得一塌胡涂。清军攻破辽阳袁应泰殉难赵率教却偷偷逃走了论法当斩不知如何得以幸免想来是贿赂了上官。后来王化贞大败关外各城都成为无人管的地方赵率教申请戴罪立功带领了家丁前去接收前屯卫但到达时觉已被蒙古人占住他便不敢再进。努尔哈赤攻宁远赵率教在前屯卫距离很近自己不亲去赴援后来宁远大捷他却想分功以致给满桂痛骂酿成了很大风波。

和满桂冲突时袁崇焕相当支持他。赵率教感恩图报又得袁崇焕时时勉以忠义到锦州大战时他突然之间似乎变了一个人。他和前锋总兵左辅、副总兵朱梅等率兵奋勇死战和皇太极部下的精兵大战三场胜了三场小战二十五场也是每战都胜。从五月十一打到六月初四二十四天之中无日不战战况的激烈不下于当年宁远大战。六月初四那天皇太极增兵猛攻。锦州城中放西洋大炮又放火炮、火弹和矢石清兵受创极重。攻到天明时皇太极见支持不住了只得退兵退到小凌河扎营等候各路兵马集中整编。

赵率教转怯为勇自见敌潜逃到拚死守城自畏缩不前到激战二十四日到后来更在保卫北京之役中血战阵亡终于在历史上与满桂齐名成为当时的两大良将。他这个重大转变非常突出的证明了袁崇焕的领导才能。

皇太极整理好了部队转而去攻宁远。

清军上次在宁远吃过败仗兵将心中对袁崇焕都是很忌惮的。大贝勒代善见城中有备就勒兵不攻。皇太极对诸将说:“先汗攻宁远不克这次我攻锦州又不克若再攻不下宁远我可要声名扫地了。”于是下令总攻击破城下明军骑兵直薄城壁。

比之第一次宁远之战袁崇焕部的战斗力已有增强敢于到城外决战了。上次要清军退后才派五十名敢死队缒到城下拾箭枝可见不敢开城门。

满桂率领明军在城南二里列阵城墙下环列枪炮。皇太极佯败想引明军来攻然后伏兵齐起。但明军没有上当守垒不追。皇太极于是回军再战。

袁崇焕亲上城头督战大声呼叫。满桂战于城外。祖大寿、尤世禄回师攻击清兵后路。双方死伤均重满桂身中数箭。明军野战终于打不过清军于是退入城中据守。这场大战打得十分惨烈城壕中填满了两方军士的死尸。

守军又以葡萄牙大炮轰击击碎清方大营帐一座及皇太极的白龙旗杀伤清兵不少。明方的报告说皇太极长子召力兔贝勒胸口中箭另一子浪荡宁古贝勒在阵上被明军射杀又杀固山(领七千五百人)四人、牛录(领三百人)三十余名。这报告失之夸大事实上并无皇太极的儿子在此役中阵亡。但清方纪录中也说:济尔哈朗贝勒、萨哈廉贝勒、大将瓦克达、阿格等均受伤。

皇太极见部队损失重大只得退兵再攻锦州南面亦不能拔将士又遭到不少伤亡将领觉多拜山、巴希等阵亡。七月清兵败回沈阳。

这一役明朝称为“宁锦大捷”是明军对清军第二次血战胜利。

袁崇焕在报功的奏章中力称功劳最大的是满桂1。他和满桂向来颇有意见冲突但在奏章中力称宁远大捷以满桂之功居多可见光明磊落大公无私。

第一次宁远大捷是天启六年正月第二次宁锦大捷是七年五月相隔一年零四个月。在这短短的十六个月之间袁崇焕加强了明军的战斗力抢筑了锦州的防御工事固守在清军的后路使皇太极有后顾之忧不敢久攻宁远。同时清军先攻锦州不克再攻宁远气势已挫。可见袁崇焕这十六个月中的准备工作收到了很大成效。如果能多一些和平时期局面当然更有改进。

这一仗大捷军事上的主要因素之一还是靠了葡萄牙的红衣大炮。明朝这时本来已驱逐了葡萄牙人的天主教传教士。传教士波尔、米克耳两人见到明清交兵有机可乘便动澳门的葡人向明朝提供军费和炮手。明朝于是召还已驱逐了的教士。本来秘密传教变成了公开大批葡萄牙教士和炮手进入中国2。后来中国在外国教士和技师指导之下自行铸炮。所铸成的大炮也封了官称为“安国全军平辽靖虏将军”还派官祭炮请将军威破敌。金人要直到数年之后才因投降的明人之助而开始铸造大炮。

袁崇焕在政治上属于魏忠贤的敌对派系。他中进士的主考官韩p、保荐他的御史侯恂等都是东林党的巨头。袁崇焕当然不肯克扣军饷去孝敬魏忠贤。但为了大目标是守御锦州、宁远他也相当的委曲求全。各省督抚都为魏忠贤建生祠袁崇焕如果不附和立刻就会罢官守御国土的大志无法得伸因此当时也只得在蓟辽为魏忠贤建生祠。

但魏忠贤仍是不满意。所以虽有宁锦大捷袁崇焕却得不到甚么重赏只升官一级。奉承魏忠贤的官员却有数百人因此大捷而升官理由是在朝中策划有功连魏忠贤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婴儿从孙也因此而封了伯爵。魏忠贤是太监没有儿子只好大封他侄儿封他侄儿的儿子。

魏忠贤这时更叫一名言官弹颏袁崇焕说他没有去救锦州为“暮气”。袁崇焕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只得自称有病请求辞职。魏忠贤立刻批准派兵部尚书王之臣去接替。

皇太极听到这个消息当然是大喜若狂而听到加给袁崇焕的罪名与评语竟是“暮气”两字恐怕大喜之余却也不免愕然良久吧?袁崇焕这样的人竟算“暮气沉沉”却不知谁才是“朝气蓬勃”?

袁崇焕离开宁远时心中感慨万千可想而知。那时他还只四十岁左右方当壮盛的英年正是要大展抱负的时候。

立了大功反而被迫退休他的部属将士既感诧异更是忿忿不平。他写了一诗给一个部将诗中说:我们慷慨同仇间关百战功劳不小皇上的恩遇也重。但我的苦心却只有后人知道了。建功立业固然很好回家休养也是不错。对于我的去留大家不必感到不平罢。这诗显得很有气度3。不过他对于天启皇帝还是十分感激的。他本来是一个七品知县自天启二年到七年夏天短短的五年半之间几乎年年升官中间还跳级直升到“巡抚辽东、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实在算是飞黄腾达。他自觉升官太快曾上疏辞谢。他说在诸同年中官职最高之人和他也差着好几级为了要做部属武将的榜样请皇帝收回升赏的成命。皇帝批复说:你接连三次谦辞品德很好但你功劳大升官是应该的④。

他在回广东故乡途中经过大庾岭时写了一诗感念天启对他的知遇之恩5。他心中明白天启是个昏君可是对待自己实在很好。

他到了广州去光孝寺游览踏足佛地不禁想到生平杀人甚多和环境大不调和6然而那也只是感到不调和而已。英雄豪杰一往无悔却也无须对菩萨低头不必对杀了该杀之人有甚么遗憾。

1袁崇焕的奏章中说:“十年来尽天下之兵未尝敢与奴合马交锋即臣去年亦自城上而下攻。自今始一刀一枪下而拚命不顾夷之凶狠剽悍。臣复凭堞大呼分路进追。诸军忿恨誓一战以挫此贼。此皆将军满桂之功居多。”

2马耳丁的《鞑靼战记》中大吹葡萄牙传教的功劳又说:“上帝对于信仰基督教的皇帝必予福佑所以中国皇帝对鞑靼人(指满清)作战大胜。”其实天启皇帝信仰的是鲁班先师并没有信仰基督教的上帝。

据冯承钧译、沙不列撰:《明末奉使罗马教廷耶稣会士卜弥格传》:崇祯三年澳门葡人队长率士卒四百、大炮十尊入境效力。广州巨商恐失垄断中西贸易之利厚赂朝臣加以阻挠。后葡军队长公沙的西劳阵亡于登莱。《碧血剑》小说略取其意。

3袁崇焕《南还别陈翼所总戎》:“慷慨同仇日间关百战时功高明主眷心苦后人知。麋鹿还山便麒麟绘阁宜。去留都莫讶秋草正离离。”其中“功高明主眷”这一句不免含有苦涩的意味。天启决不是明主天下皆知自己功高如此结果却得了这样的“眷”这位“明主”真是“明”得很了。

④袁崇焕《天启六年六月初十日谢升荫疏》中说:“且武人奔竞少竖立便欲厚迁稍不合辄思激去要挟朝廷开衅同类今边疆始终不得一人之用臣最疾之。臣今日不自处于恬何以消诸将之竞?况臣原无富贵之心又皇上所鉴也。”对这个辞赏的奏章朝廷的批答是:“奉圣旨:袁崇焕存城功高加恩示酬原不为过;乃三疏控辞愈征克让。还着遵旨祇承。该部知道。”

5袁崇焕《归庾岭》:“功名劳十载心迹渐依违。忍说还山是?难言出塞非。主恩天地重臣遇古今稀。数卷封章外浑然旧日归。”

6袁崇焕《遇诃林寺口占》:“四十年来过半身望中祇树隔红尘。如今着足空王地多了从前学杀人。”

目录 没有了
新书推荐: 道友托孤:从养成妖女开始长生 哪有啥祖宗,都是我编的 神话:从解析术开始! 断亲后被赶出家门,我开始修仙 无头仙 黑神话:我以武道灭神佛 高武修仙:从摆烂开始变强 神话职业:从捕蛇人开始 原来我能靠养生功长生不老? 简单修仙,从魔门边陲开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