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节 夷洲经济(2/2)
淡水的船厂负责人是董爷,匠小孟的老婆的爷爷,他们一家人算是在龙江船厂消了户了,直接到了夷洲落籍。别地人,王动没大敢挖,只是在福建浙江广东招了过来。
受飞轮船的影响,蒸汽机驱动船在试制方面分成了两派,一个是在两侧装轮页,这个技术较成熟,只不过把人力改成蒸汽机就行了;还有一个是王动给出的方向,在船尾设轮页,这样一来,船内结构就有了变化,这个大地蒸汽机放那。如今的大船,甲板底下已经热的很了,再加一个蒸汽机下去,底下的温度更高,怎么散热通风成了个大问题。
蒸汽器的投入使用,马上就使得铁路成为了可能,汽车还早,但铁路制造的可能性就太大了。王动在京城的时候,就已经吩咐加大从京城各大匠作坊挖人的力度,特别是制造业地人才,如铁匠、木匠、铜匠、银匠等。但事实上,他们挖到地人却是以纺织行业为中心的人才最多,道理很简单,西洋布使很多从事这行地人破产了。龙城各种技术革新起步很早,后因为没有庞大的人才库支持,反不如夷洲,但在生产能力方面,龙城目前绝对是第一。从蒸汽机的使用方面来看,在船上的应用因为龙城的造船业展快过夷洲,在铁路方面的研制,龙城没有投入一点技术力量,主要是夷洲在搞。
淡水的船厂在董家加入之后,实力加强,小孟也安心在夷洲安家,全力投入到蒸汽动力的船的研制中。
大明永乐九年九月,有四支船队在月初到达夷洲,高雄这边是来自西洋的船队,这支船队从龙城来,除了粮食以外,还有布和铁器。稍晚一些时候到达的船队来自南洋,是随王厉下南洋去的商船,他们带回来了大量的珍珠,香料。北边的基隆港迎来了陈贵的船队,陈贵地船队因为风向的原因。从朝鲜出后,一步一步经过日本,到琉球,再到基隆。船上果然都是好东西,以毛皮和金银铁为主。最后一个到达基隆的是回国忠亲自押回的从日本过来的船队,主要装的是银和硫磺。
看到四支船队回来,王动自然是高兴。而刘福更是大大的叹了口气,特别是陈贵,他本来只是回报说在辽东现了银和铁,没想到还有金,这可是大好事。
陈贵老了,这几年跑船使他老地更快,他本人有两个儿子。陈健和陈强。如今一个放在夷洲,一个放在琉球,跟着他四处跑的是陈泽的一位堂兄陈泾,字材,陈贵一退,朝鲜辽东的生意就要交给陈材了。
回国忠只能以船为家,其实在京城,在夷洲、龙城和日本对马,他都有房子。但他一年有三百天是在船上的,所有陆地上有没有家,他无所谓。这次押银回来。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王动准备去趟日本,现在日本各大世家对王动的实力是敬畏,当初地一批将军都南下了,代表王动势力地就是以对马为中心的回国忠。王动对于日本很多人来说,还很陌生。虽然在京都的公家和武家,以及在北边的公府,都知道有股汉人势力很强。甚至他们都知道郑政这个西洋汉人。但还是有很多人不知道王动。王动此行日本,只是去看看。与新收日本小弟们亲近亲近,毕竟是去别的国家,是去番邦,所以回国忠很重视。
这一大帮人汇集到高雄后,贸易部设宴,众位大人参加,宴会之后,王动召集大家开了个茶话会,听四支船队说说东南西北的情况。
陈贵没有言,而是由他的家主家子弟陈泾言。
“辽东一地,矿产颇多,只是到了冬日多有不便,天寒地冻,非湖广夷州可以相比。”
“呵呵,材这话有意思,适才济强所言,南洋诸岛,特产丰美,然则天气太热,多有不便。”接话的是回国忠,他没捞到去西洋,对从南洋回来的施济强地话很注意。
“南北殊途,暹罗、龙城已经够热了,再往南,自然是更热。”说这话的是来自暹罗何九锡之侄何天乐,他是龙城过来船队的负责人。
“北天有没有食人地生番?”问话的是回国忠。
“听说是有,还要在更北之处,那里全年只数月可以行船,且海上多有浮冰,大的若山,只十之一二耸立水上。极北之地有生番,食生肉。”陈泾回话,“我等也是听女真人说的。”
“大掌柜所说辽东可产稻米,此次去看,倒不知何处可以种植,若种稻米,想来要填些沼泽水地才可。辽东女真向来以渔猎为生,鲜有农桑。”
“事在人为,女真不懂种地,此事还得要汉人去做,若是从海内填民于辽东,大事可成。”王动的想法让大家很吃惊,一来中原汉人没人愿意去辽东,二来哪还有人,夷洲这几年偷偷弄进来十几万人,已经费了很大的人力和物力了。
“王厉大人的意思,最好派些人力下南洋,南洋海岛多如牛毛,特产极多,当地土著又都不懂货殖,若言商事,大有可为。”施济强是旧港施家的人,总商会地一份子,当初考虑他懂西洋地风俗,才让他带着几船货跟着王厉吴朝干下南洋。
“大家都知,在商言商,跑的地方多地,跑的远了,也看到了,不只是商事,还有政事兵事,商会活动看来要支笔款项放一边,筹划些个。”王动转了转话题,大家都是明眼人,一听王动讲这个,个个也都附和,也表示,护商队的费用本来商会就应该承担些,这下子,把刘福听的心中欢喜。龙城那边不说,至少夷洲这边的财政收入一定会增加一大块了。
如今,在龙城、夷洲和苏门达剌三地的贸易往来,还只是收个市易税,这样做只是传统,时间长了定然不妥,看来一个跨区域的组织存在是很有必要的。随着王动所能控制到的范围越来越大,商会的生意越来越大,更多的组织更集权的组织出现成为可能。
旧港那里,王动只是控制了军事。商会自己会运转,至于丘诚,更象个总经理。苏门达刺国对于王动来说,本来就是个意外,女王米兰固然是可信的,是爱他地,但他手下那帮臣子就难说了。不过有一点。这会苏门达刺的经济抓在了商会的手上,军队正在筹建,自然都是亲米兰的势力,加上他这个国王还有大明朝皇帝的金印牌碟,还是管用的。
周边的几个小国如琉球、旧港基本手到擒来,只是王动没那个兴趣,到时搞个松散地联邦就行了。占城、日本是王动要谋划的主要对象。南下的澳洲只有土著。所以基本上算是无主之地。去那里展需要的只是人,那里资源很齐,到哪里去搞人还是个大问题。
永乐还会对北蒙用兵,能不能把蒙古人弄到澳洲去,当然蒙古人可以去,那女真人也可以去。日本国内,只要王动继续支持九州集团,那么还会有战争,大内家已经打怕了。如果能投靠过来,那是好事,大内如果投靠过来。那日本就只有一个北海道的问题了。事实上这个问题王动想的太多了。
与回国忠一起过来的还有个日奸,左卫门大,此人什么都还不错,就是中文太差,跟在回国忠身边很忠心,完全忘了自己是对马岛主地家臣。王动问到北海道时候,回国忠居然不知,而且陈贵也不知。再一问。才知道,那叫虾夷。再问那个大。大只说那有土人,很冷,官家与武家管不到那里。偶尔会有船飘到那边,只是去捕鲸,别地也不大清楚。
回头向岳父大人请教,这下子王动大喜。北海道古称虾夷,居然断断续续的还从属过中国,那目前住的是体毛较多的虾夷人。一说到这个体毛较多的问题,刘煮安居然引经据典说到了《山海经》里的多毛人,且刘大人说,虾夷汉朝时属于辽东诸郡管辖,唐朝时属于安东都护府管辖。土著虾夷人曾在东晋南朝时向中国政府朝贡,并接受南朝的册封。北魏时期那里与库叶岛是朝庭鲸油的两个主要来源。折腾了老半天,原来北海道这会与中国的联系不比与日本地差。
北海道可是出煤的呀,那也可以牧马,哈哈,意外,真是个意外,看来趁现在风向还对路,要去看看。
日本国内什么形势呢,王动已经知道了个大概,反正天皇是没戏,幕府将军说话,但这个将军只在日本岛和四国有影响力,九州已经完了,足利的家臣今川、涩川在九州地势力已经扫光了,王动扶持的少2氏在九州是老大,而且影响力已经渗透到了四国。现在的问题就是大内氏,大内氏开始观望。一场海战之后,大内氏打怕了,不管是海上陆上,汉人的力量太强了。现在还有一股势力,这股势力通过了博多的商人肥富找过回国忠,但回大人的商业敏锐性过政治敏感,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这股势力的重要性。
这股势力便是日本关东公方足持氏。
这又要说日本的历史了,在古代,日本共分为五几七道六十六国,其中地伊势国铃鹿关,美浓国不破关,越前国爱关这三关以东,称为关东。反之,三关以西地地方就是关西。
到了室町幕府时代,第一代将军足利尊氏为了便于管理关东地区,派遣他的第四个儿子足利基氏为关东管领,驻于镰仓,这外地名大家很熟悉,开创幕府时代,让低层武士登上日本历史,并且能影响到日本文化地便是镰仓幕府,足利氏的上一任。
足利尊氏自然知道镰仓的重要性,所以他派别自家儿子坐镇此地,而且给了很大的地盘,后来,关东管领已经管辖甲斐,伊豆,相模,武藏,安房,上总,下总,上野,下野,常陆十个国,而且其下设机构和幕府完全相同,这下子,日本国内其实也就有了两个幕府,一大一小,在镰仓的被人称为“小幕府”。
足利尊氏为了给自己的儿子保驾护航,还命令了与足利家有姻戚关系的上杉宪显为关东执事来辅佐足利基氏。且规定,关东管领和关东执事两职就由这两家世袭。
足利基氏是室町幕府的第一代关东管领,他对室町幕府的忠诚无可置疑。但他的子孙们就不一样了,地盘这么大,同为“龙”子“龙”孙,凭什么室町的足利氏就能做日本国王,而他们只是关乐的管领,于是就开始玩一些文字游戏。先从官职开始,官职改称为“关东公方”或“镰仓公方”。这个“公方”本来是只有将军家才能用的称呼。同样的,关乐执事上杉家也升级成了“关东管领”。
1399年,日本的应永六年,足利义满旗下的权臣大内义弘动叛乱,分开反对幕府将军,大内义弘推镰仓公方足利满兼为盟主。虽然这场叛乱很快就平息了,但幕府与关东公方的关系却完全恶化了。后足利满兼死,其子足利持氏继位,1412年,足利持氏14岁,时任关东管领的是上杉氏宪。足利持氏闻名于日本历史是因为他姓足利,而上杉氏宪被载入史册,虽然与他的出身有点关系,但更重要是他的个人实力。
上杉氏辅助关东时已经开枝散叶,一分为四,上杉氏宪只是其中一枝,并不是本家,但他却坐上了关东管领,可其见能力不小。而与回国忠接触的,正是这个关东管领上杉氏宪。上杉氏宪这个名字并不响,他叫的响的另一个名字是上杉禅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