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琉球政变(2/2)
兵不是那么好借的,那是要付出代价的,是有条件的。怎么谈,丁、张强都不懂也不会。只能又报消息到夷洲,请杨刚刘煮安定夺。
“老大人,琉球南接夷洲,北通曰本,西连大明,可正是个咽喉之地。”杨刚、管峻和刘煮安,这三人是夷洲最高的领导班子。
“丁校尉入南山国之意,便是布棋,只是这南山世子的要求委实高了些,夷洲不便直接出兵相帮,此事一旦传到大明朝,怕是难以收拾。”这是管峻的意思。
“兵已经出了,帮赢家,好过观望。”刘老爷子想法很明确,大明朝要的是一个听话懂事的琉球,至于那里生了什么事,不会关心。刘老爷子知道南京城里的那帮大官的想法。
番外之国根本不会在他们的眼里。
“杨大人跑一趟,把那个世子接到夷洲来,仗就由丁校尉去打,国王还是让这个世子回去做,国相由夷洲选派。”
在琉球三国,主要官府衙门有三级,第一,在最高的是老大国王,第二便是国相,相当于朝**里的各级中央zf官员,第三级就是各地按司,各州府的老大,不过与大明朝不同的是,这些按司大多是王族与王族有密切关系,而且按司的职务可以世袭。
国相大多数除了是国王的近臣外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那就是琉球当地的唐人,所以刘煮安的建议不过份。既然你们已经在大量用唐人做国相,现在夷洲帮了你们这么大个忙,派点人过去做官,帮你打理政事不过份。
杨刚到了南山国都城的时候,那里出奇的安静,已经开始宵禁了。白天在街上走的人都不多,能看到士兵,晚上更是没有人。南山国的军队并不多,达勃期篡位只靠了一千多士兵,就轻易把都城里的反抗势力给弄干净了。当然这个都城里也有三千人左右的军队,他鲁每失踪之后,达勃期的第一要务就是要镇住场子,然后就打算给大明朝派使臣,他想,只要大明朝皇帝下了诏书,他这个位置就坐定了。
然后,他的船并没能开到大明朝,出去不久就被挡了下来,被押解到了夷洲。达勃期还在南山国都城大里等待自己派出去的使臣的消息,这个使臣这会已经在基隆港口,已经跪到了他鲁每的面前。
“世子还是要耐心的等等,诸按司还未能辨忠奸,还要多些时日。”杨刚在与世子说话。
琉球诸国的官方文书都是用汉字收室,他们的官话,其实是带着大明朝官腔的福建话。所以与他们交流起来,障碍不是很大,大不了说不懂,用笔来写。
“杨大人所言极是,只是不给忠臣们些消息,怕出更多的事端。”他鲁每担心,他消失的时间太长,会影响按司们的选择。
“陈大人已经放了话出去了,说是看到世子离开了都城。”
“赵大人也放了话出去,在海上看到过世子大人。”
这下好了,这算是给了南山诸人一点定心丸,也让达勃期更加的紧张。达勃期派别到中山国的联系人,久久没有得到巴志的信息,他不知这位近邻什么态度。
“许以喜汀志川泉!”达勃期许以重利。
这个大里城一处出名的泉水,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南山国三面,北面是中山国),淡水很重要,喜汀志川泉,是大里城里最出名的泉水。这个泉水不只是水量大,而且水质甘美清冽,平时有兵丁看守,每日固定时段开放供都城里的百姓取用。
巴志到南山国的时候,曾饮过此泉,赞口不绝,一再表示,若是中山国有如此甜美的泉水就好了,达勃期开出地条件太诱人了。
巴志正在犹豫,他不知他鲁每在哪里。大明朝当年怎么对付安南国的先例,他知道,但是,当年汪紫英在他的帮助下上台的故事也是有。他如果插手这事,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他鲁每会不会已经跑去大明了,会不会大明兵琉球。
他知道大明朝的实力,他见过郑和大人的船队,琉球人擅长造船靠的是明朝迁过来的工匠,这些工匠还是那年朱元璋派过来的,他手上的军队绝对不是大明的对手。
汪紫英夺了侄子的位置,大明没有管,现在是达勃期夺了弟弟的位置,也算是王族,安南那会是外姓臣子篡位,这还是有本质不同的。
巴志不会管南山人民的民意如何,他是靠武力上台的,也曾经帮过达勃期的父亲,相对来说,他与达勃期的关系要好过与他鲁每的关系。巴志在往南山国边境增兵的时候,琉璃的形势更乱了。实力最弱的北山国也接到了这一讯息,他们居然也派了些船过来,在南山港口靠岸,也不知是来打劫还是在帮忙的,打动谁和帮谁的忙,不详。
得不到他鲁每消息的南山诸按司开始有点动摇了,巴志开始在盘算怎么使用那口泉水了,北山国也在想要不要为新君上位助力。
大里城及周边的军队已经上万了,这些都是达勃期的支持。丁的军队也有五百人进了大里城,余下的散在几个盐场和渔场。小小的大里城区域一下子多出一万人,这让大里周边的供应成了问题。大里的经济在赵构和陈强的手上。这里的生产人口就两种,一种是渔民一种是农民,这些人中夷洲的产业里做事,所以说,大里周边的产出大多在夷洲的产业手上,能不受夷洲势力控制的都是家里有余粮的地主和贵族。
永乐十一注定又是不平静的一年。(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节更多,支持作,支持正版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