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第二帝国 第十一节 龙城西征 五(1/2)
第八章第二帝国第十一节龙城西征五
永乐二十二(1424)年正月初七,阿鲁台又进犯大同、开平(今内蒙古多伦一带)。大同、开平守将先后奏报敌情。与往常不同的是,这次群臣也劝永乐帝北征,其实倒不是大家真的想要皇上御驾亲征,而是知道永乐帝一定会亲征,所以干脆做个顺水人情,顺上意。众臣工的提议皇上自然是很高兴,于是永乐帝决定再次亲征蒙古。
当月初九,征山西、山东、河南、陕西、辽东五都司及西宁(今青海西宁)、巩昌(今甘肃陇西)、洮(今甘肃临潭)、岷(今甘肃岷县)各卫的士兵,以三个月为期限会合于北京及宣府(今河北宣化)。
三月初二,谕诸将亲征,命柳升、陈英领中军,张辅、朱勇领左掖,王通、徐亨领右掖,郑亨、孟瑛领左哨,薛禄、谭忠领右哨,陈懋、金忠领前锋。
四月初四,车驾由京师出发。命皇太子监国,以大学士杨荣、金幼孜扈从,杨士奇等留京辅佐皇太子。二十五日,车驾到在隰宁,有探报言:阿鲁台去年秋天听说大军来到就远远逃走。到冬天,大雪积至丈余,牲畜大多死云,其部曲也四散离去。近来,听到朝廷又出兵,就逃到达兰纳穆尔河(今蒙古和林东北)。朱棣认为敌人一定离大军不远,命诸将速进。
五月初五,车驾进驻开平,适逢大雨,士卒有后到而受湿寒的,永乐帝命诸将抚恤士卒。当时由于连年用兵,白骨遍野,也不知是大明朝士兵还是蒙古人的遗骸。十五日朱棣命柳升等率军士收拾道中遗骨,并亲自为文祭奠。
王动还在北京城,他致仕的折子已经递了上去,作为理藩院的一把手请辞,太子可没那个胆子接这个折子,朱高炽把这个折子发还。
太子这会最头疼的并不是王动这位要员请辞,而是东南民乱。
五月,丽水(今浙江丽水)、政和(今福建松政之南)二县山民周叔光、王均亮聚众起事。巡按御史王复奏请朝廷派兵围剿。这可是大事,太子一点都不敢怠慢,八百里加急把这折子送到了永乐帝手上。永乐正在为找不到阿鲁台而郁闷,把这个折子交给了杨荣。
杨荣以为这是愚民无知的表现,他们中有的是苦于有司无道,有的是衣食所迫,不得已才聚集于山谷,以求苟活。如果派兵云镇压,就会使其更加齐心奋战,应派使臣去招抚才好。
永乐帝以为然,便采纳了杨荣的建议,决定招抚,而且还定下了人选。朱高炽这下才大叹一口气。
六月初一,车驾到祥云屯。初三,到翠玉峰,命前锋陈懋、金忠探查敌情回奏。初十,车驾至金沙泺,陈懋等带回所得九匹马。十七日,到达天马峰,陈懋派人奏言:臣等已到达兰纳穆尔河,不见敌人踪迹,怀疑敌人逃走已经很长时间了。朱棣又派张辅、王通等分兵穷搜山谷,仍毫无发现,皆领兵返回。二十日,陈懋等也因粮尽而还。于是张辅奏言:望给臣等一月口粮,以率骑兵深入,必可擒获敌人。但是,杨荣、金幼孜劝成祖应班师回京,朱棣采其议。二十二日,商议分兵两路,永乐帝率骑兵东行,命郑亨等领步兵丁行,约定会合于开平。
“舅父,皇上这次北征太医署那边派了三位太医伴驾的。”王动对郑和说道。
“皇上的身体大不如以前了。”郑和说这话神气有些萎顿,他说的不象是朱棣,是感叹自己的身体也不如以前了。
“舅父,前年皇上昏厥共计三回,最长一次三日,去岁皇上计有六次取消朝会,最长一次七日。今年最说只有两回罢朝,可有一回有十五日之久。”王动看郑和没有弄清楚自己意思,又补充一句。
“静之”郑和听了王动这话大吃一惊,瞪了王动一眼。
本来作为臣子这么议论皇上的身体可是大不敬的,而且讲的又是这么蛊惑人心的事。
“舅父,这些年甥婿在海外的事舅父也略知一二,这次初湘儿已经去了福建,京城里的宅子大多卖了,南直隶若不是舅父在,早就卖空了。父亲大人和两位舅爷或在夷洲或在广州,最迟到明年底,不是去夷洲便是去龙城。”
“太子仁孝,静之你的意思?”郑和突然象是抓住了王动话里的意思,“此时请辞?”
“实不相瞒,静之以为,皇上这次北征,怕是有去无回。”
“大胆”一听到这话,郑和还是接受不了。
???????????????
“皇上对下西洋一事态度舅父自是知道,太子爷的想法,舅父也清楚,东宫想的与皇上可不是一个路子。”王动已经说了好几回了。
早年王动就让郑和保持与东宫的关系,可郑和觉得没这个必要。加上东宫一直觉得下西洋所费颇巨,有些非议,这更让郑和保持了一定的距离。特别是永乐最喜欢时不时的敲打一下围在太子身边的人,这又让郑和离得太子更远了。
其实太子和东宫的态度郑和清楚的很,但他认为,这不是他可以改变的。不只是他有这种看法,内宫储位出使西域番邦的中官们都有这种看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