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命不息(2/2)
蓦然地,她觉得自己似乎……有点儿小?
她舒展了下身子,又不断地观察四周以及听他人谈话,这才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她重生了!
她十分震惊,却又有着一股难以控制的喜悦。
命运的脉络,将从此逆转!
——而她知道所谓命运的逆转,永远不是逆转过去,而是开垦新的未来,面向未来而逆转。
谁也没有注意到,这个刚出世的婴孩的眼神居然前所未有的明亮。
************************************************************************************************************************
此时正是瀛朝恒帝昌平六年。
瀛朝自始帝建国传至恒帝已有两百多年。想当年始帝经纬之才,鸿鹄之志,武功盖世,号令群雄,天下莫敢不从。他踏遍无数的战火烽烟,直到将天下囊括于手中。
始帝始创瀛朝,将天下划分为八国,从部将中选出八位战功最为显赫之人封王,分别以其姓氏命名为蔺、苌、尹、纪、江、黎、南、郎八国。并以得自极寒之地的白兰玉铸成九面碧玺,其中最精美最大的一枚称为兰璧印,帝持有;其它八枚略小的称为月璧印,分八国之主,九人在碧玺铸成之日滴血盟誓:兰璧印令,八国誓死相随!
始帝之后,顺帝、仁帝、治帝、廉帝都是一代圣主,兴利除弊,减免赋税,奖励农耕,广开言路,堪称“上承太祖开国之绪业,下启瀛朝治国之宏图”的创业四君。而各国诸侯也励精图治,努力开发各自的领土,顺利的完成了战后重建,使这个帝国更加稳固。瀛朝在这些人手中日益强大。
到了慎帝、清帝、章帝这三代,虽然没有什么让帝国繁荣的明圣之举,却也没有让它衰败,稳稳的守住了祖先留下来的业绩。
而待莅帝即位后,一方面免除三饷,安定民心,但另一方面又实施五大弊政,加深了阶级矛盾,也导致国内相当一部分人产生暴动,被驱逐到南方和北方无人居住的蛮荒之地,同当地少数名族的人生活。而这些少数民族在后来经过不断的战乱和吞并,逐渐形成了两支主要的大部族——南蛮秦族和北夷艾族。他们的出现成为帝国新的隐患。
后至宏帝,刚愎自用,急躁易怒,当他的宠妃虞氏去世后,他开始消极厌世,整日沉溺酒色,不思国政,偏信小人,将整个朝堂搞得一团糟。顿时奸佞当道,忠臣竟无安身之地。
晔帝即位,虽有整顿朝纲,重塑国政之志,奈何贤才退隐,栋梁无存,大局糜烂,不可收拾,于是忧思淤积心内,在位十一年便含恨去世。
旭帝接下这烂摊子时不过十四岁,他天资聪颖,读书勤奋,审时度势,对成法祖制有所更张,且不顾亲贵大臣的反对,拨乱反正,倚重忠良。也是他发现原来兰璧印早在宏帝时便已失踪不见,只是一直没有对外声张。他以宏帝为例,警惕宦官朋党为祸,重视整饬吏治,注意与民休息,取之有节。旭帝纠正了莅帝的五大弊政,安定了民心,发展了生产。使得这个虚弱的帝国恢复了一些生机。他是瀛朝历史上著名的明帝,这一段短暂的繁荣史称“旭阳之治”。
楚帝为人残暴,在位之时加重徭役,增添刑罚,重用酷吏,惹得民怨载道。
临帝好大喜功,最喜奢华,常思游玩,且每次出巡,必修华宫。他在位时国库空虚,一再的横征暴敛引起了诸侯的不满和百姓的怨愤。于是对帝尊之位觊觎已久也是与帝都管辖的弦渊九州接壤最多的黎国挥师北上,攻破三洲一路逼近帝都。临帝忧虑不已却无能为力,还是其已告老还乡的前相孔槐亲自游说尹国、郎国出兵并许以黎国疆土才得以剿灭叛军,失陷的三洲得以收复,黎国的土地则被尹、郎二国瓜分。只是从此,兰璧印失踪的消息也传了开来。于是各国皆不尊,皇帝之位形同虚设,昔日强大繁盛的帝国四分五裂,进入各自为政、相互倾轧的乱世。
瀛朝帝国此时的疆土分布如下:中部为以帝都为中心的弦渊九州,为皇帝直辖的王域,土地三千里;正北为纪国,土地两千四百里,城池十三座;南为郎国,土地三千九百里,城池二十六座;西北为尹国,土地四千里,城池二十八座;东为南国,土地一千八百里,城池十座;江国位于纪国之东,南国之北,土地三千二百里,城池二十座;蔺国位于尹国以北,土地两千里,城池十座;而苌国与蔺、尹、纪、江四国都接壤,土地两千九百里,城池十八座。七国之中以尹、郎两国疆土最广,江国风景最美,南国最多博学之人,苌国最富,纪国和蔺国国力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