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2/2)
佛教和茶早在晋代结缘。相传晋代名僧慧能曾在江西庐山东林寺以自制的佳茗款待擎友陶渊明“话茶吟诗叙事谈经通宵达旦”。佛教和茶结缘对推动饮茶风尚的普及并向高雅境界以至展到创立茶道立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佛教的传播与中国化佛教的传人】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西汉未自印度传入中国;东汉初在封建统治阶级中间流行宣扬“人死精神不灭”因果报应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言不饮酒慈悲为本行善修道等等教义。由于当时战乱频繁硝烟四起人民生命涂炭劳苦大众富贵荣禄者都可以从佛教教义中得到精神上的慰藉统治阶级则可以利用佛教麻醉人民因而传播很快。
佛教的传播者认识到要使佛教在中国扎根必须与中国国情相揉合。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求生存与展还在思想意识形态和教义上竭力吸收我国传统文化并互相渗透互为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东晋后期佛教领袖慧远竭力把儒家封建礼教和佛教因果报应沟通起来宣扬孝顺父母尊敬君主是合乎因果报应教义的。并直接提出“佛儒合明论”。隋唐时代一些佛教宗派是调合中国传统思想而创立的华严宗学者宗密用《周易》“四德”(元、亨、利、贞)调合佛身“四德”(常、乐、我、净)。以“五常”(仁、义礼、智、信)调含“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饮酒、不安言)力图两者相融台调台儒家的趋势越来越强烈。宋元明清时代更加注意调合中国传统思想。北宋天台宗学者智园宣扬“非仲尼之教则国无以治家无以宁身无以安”。而“国不治家不宁身不安释氏之道何由而行哉?”他还提出“修身以儒治心以释”儒释共为表里的主张因而展成为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宗教。
【二、茶道的创立与佛教的渗透茶道的创立】
中国是茶的故乡历史悠久光辉绚丽但“茶道”一词很长被人们所遗忘竟展到日本学者曾向国人提出“中国有没有茶道?”荒谬而富讽刺的笑话。
对中国茶道的创立学术界说法下一。有引6羽《茶经》“精行俭德”四字。有引《封氏见闻记》“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请注意时在晚唐)有“中国明初朱权自创的茶道”等等。百花齐放可见大家都在深入的研究形势喜人。6羽擅长种菜种茶创饼茶炙烤“三沸”煮饮法对茶的功效论述甚详对茶的品饮他侧重精神方面的享受无疑他是我国茶道的奠基人。但遗憾的是他在《茶经》中没有明确提出“茶道”这个词令人费解。
根据笔者手中资料“茶道”一词最早是中唐时期江南高僧皎然在《饮茶歌•;逍崔石使君》一诗中明确提出来的诗中云: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看陶潜篱下时。
崔候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这是一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诗篇“三饮”神韵相连层层深入扣紧把饮茶的精神享受作了最完美最动人的歌颂不但明确提出了“茶道”一词而且使茶道一开始就蒙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是中唐以湖州为中心的茶文化圈内任何僧侣、文人所不可匹敌的。结合皎然其他重要茶事活动所以笔者认为皎然是中国禅宗茶道的创立者。由于秘藏了11oo多年的唐代宫廷茶具在法门寺重现天日学术界认为唐代实际存在着宫廷茶道、僧侣茶道、文人茶道等多元化各具风格的茶道从而论证唐代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辉煌璀璨这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突破性进展。但在三种茶道中笔眷认为僧侣茶道是主要的其魅力和影响力都过前二种茶道。佛教对茶道的渗透史料中有魏晋南北朝时期丹丘和东晋名憎慧远嗜茶的记载。可见“茶禅一味”源远流长。但形成气候笔者认为始启中唐。
从以上诗句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寺院中茶味的芳香和浓烈僧侣敬神、坐禅、念经、会友终日高不开茶。禅茶道体现了良然、朴素、养性、修心、见性的气氛也揉合了儒家和道家思想感情。唐僖宗以皇家最高礼仪秘藏在法门寺地宫金银系列茶具从设计、塑造和摆设的位置(和佛骨舍利同放在后室)更令人信眼地认识到“茶禅一味”的真谛。禅宗茶道到宋代展到鼎盛时期移值到日、韩等国现在已向西方世界传播中对促进各国文化交流做出了努力。
【三、中国茶道与佛教】
佛教于公元前6——前5世纪间创立于古印度月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的传播与展到随唐时达到鼎盛时期。而茶是兴于唐、盛于宋。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6羽自由曾被智积禅师收养在竟陵龙盖寺学文识字、习颂佛经其后又于唐代诗僧皎燃和尚结为‘生相知死相随‘的缁素忘年之交。在6羽的《自传》和《茶经》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及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可以说中国茶道从一开始萌芽就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僧俗两方面都津津乐道并广为人知的便是——禅茶一味。
•;第一节禅茶一味
一、‘禅茶一味‘的思想基础
茶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无限但以‘四谛‘为总纲。
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谈的就是‘四谛‘之理。而‘苦、集、灭、道‘四第以苦为。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情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其二曰‘静‘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无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可以说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次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诗最妙: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作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愿大家都作个放得下无牵挂的茶人。
二、佛教对茶道展的贡献
自古以来僧人多爱茶、嗜茶并以茶为修身静虑之侣。为了满足僧众的日常饮用和待客之需寺庙多有自己的茶园同时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并展制茶技术和茶文化。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唐代《国史补》记载福州‘方山露芽‘剑南‘蒙顶石花‘岳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产于寺庙。僧人对茶的需要从客观上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展为茶道提供了物质基础。此外佛教对茶道展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1.高僧们写茶诗、吟茶词、作茶画或于文人唱和茶事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
2.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及‘戒、定、慧‘三学的修习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道更有神韵。特别是‘梵我一如‘的世界观于道教的‘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相辅相成形成了中国茶道美学对‘物我玄会‘境界的追求。
3.佛门的茶是活动为茶道的展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参考。郑板桥有一副对联写得很妙:‘从来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爱斗茶。‘佛门寺院持续不断的茶事活动对提高茗饮技法规范茗饮礼仪等都广有帮助。在南宋宗开禧年间经常举行上千人大型茶宴并把四秒钟的饮茶规范纳入了《百丈清规》近代有的学者认为《百
丈清规》是佛教茶仪与儒家茶道相结合的标志。三、‘禅茶一味‘的意境要真正理解禅茶一味全靠自己去体会。这种体会可以通过茶事实践去感受。也可以通过对茶诗、茶联的品位去参悟。下面的四幅对联与四茶诗很有趣对理解‘禅茶一味‘的意境有一定帮助。
茶联四幅
1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苏东坡
2一勺励清心酌水谁含出世想半生盟素志听泉我爱在山声。——招隐寺内
3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走东西。——洛阳古道一茶亭所书
4一卷经文苕霖溪边真慧业千秋祀典旗枪风里弄神灵。——上饶6羽泉联
茶诗四
1题德玄上人院杜荀鹤(唐)
刳得心来忙处闲闲中方寸阔于天。
浮生自是无空性长寿何曾有百年。
罢定磐敲松罅月解眠茶煮石根泉。
我虽未似师被衲此理同师悟了然。
2与茶亢居士青山潭饮茶灵一和尚(唐)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北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3失题陈继儒(明)
山中日日试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
石枕月侵蕉叶梦竹炉风软落花烟。
点来直是窥三味心后能翻赋百篇。
欲笑当年醉乡子一生虚掷杖头钱。
4茶与中国文化展赵朴初
七碗受之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读了这几茶诗、茶联您能从‘禅‘中闻到‘茶‘香能从‘茶‘中品出‘禅‘味么?
•;第二节茶道中的佛典与禅语
‘石蕴玉而山晖水含驻而川媚。‘中国茶道得佛教文化的滋养如石蕴玉如水含珠。在茶道中佛典和禅语的引用往往可启悟人的慧性帮助人们对茶道内涵的理解并从中得到悟道的无穷乐趣。
一、无
‘无‘是历史上禅僧常书写的一个字也是茶室中常挂的墨宝。‘无‘不是世俗所说的‘无‘而是越了世俗认为的‘有‘‘无‘之上的‘无‘是佛教的世界观的反映。讲到‘无‘不能不提起五祖传道的典故。禅宗五祖弘忍在将传授衣钵前曾召集所有的弟子门人要他们各自写出对佛法的了悟心得水写得最好就把衣钵传给谁。弘忍的座弟子神秀是个饱学高僧他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认为这偈文美则美但尚未悟出佛法真谛。而当时寺中一位烧水小和尚慧能也作了一偈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认为‘会能了悟了‘。于是当夜就将达摩祖师留下的袈裟和铁衣钵传给了慧能。因为慧能明白了‘诸性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的真理。只有认识了世界‘本来无一物‘才能进一步认识到‘无一物中物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茶学界普遍认为只有了悟了‘无‘的境界才能创造出‘禅茶一味‘的真境。‘无‘是茶道艺术创造的源泉。
二、直心是道场
茶道界把茶室视为修心悟道的道场。‘直心‘即纯洁清静之心要抛弃一切烦恼灭绝一切妄念存无杂之心。有了‘直心‘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修心若无‘直心‘就是在最清静的深山古刹中也修不出正果。茶道认为现实世界即理想世界求道、证道、悟道在现实中就可进行解脱也只能在现实中去实现。‘直心是道场‘诗茶人喜爱的座右铭。
三、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是指把‘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等等按世俗常规办的事的主管能动彻底忘记而应保持一个毫无造作不浮不躁不卑不亢不贪不嗔的虚静之心。
四、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这句话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二。有一次有僧人问崇慧禅师:达摩祖师尚未来中国时中国有没有佛法。崇慧说:‘尚未来时的事暂且不论如今的事怎么做?‘僧人不懂又问:我实在不领会请大师指点。‘崇慧禅师说:‘万古长空一朝风月。‘隐指佛法于天地同存不依大摩来否而变而禅悟则是每个人自己的事应该着眼自身着眼现实而不管他大摩来否。
【凡人茶道】
茶道是好东西按照茶道的要求来饮茶对我们的身心健康绝对是好处多多的。但是我们老百姓平时并没有多少可能按照茶道在规则来饮茶。我们平时饮茶时可以注意以下这几个方面列举如下试做为我们的“凡人茶道”:
•;1.水与茶的比例
直接的反应就是茶的浓淡。浓淡要合适才好使我们能够品赏到茶的色和香同时适当的浓淡对于茶叶中的物质的浸出是有影响的这不但影响到茶水的色、香也影响到茶水对人体的影响作用。浓淡可以科学计测但是平时没人去理会这一指标的还是要靠自己把握一般是宜淡不宜浓。大致上说一般红绿茶茶与水的重量比为1∶8o。常用的白瓷杯每杯可放茶叶3克;一般玻璃杯每杯可投两克。
2.泡茶的水温
对不同的茶要求用不同的水温应视不同类茶的级别而定。但是我们经常不注意这一点总喜欢用很烫的水来冲泡。一般说来红茶、绿茶、乌龙茶用沸水冲泡还是较好的可以使茶叶中的有效成分迅地浸出。某些嫩度很高的绿茶如龙井茶应用8oc~85c的开水冲泡使茶水绿翠明亮香气纯正、滋味甘醇。
3.浸泡的时间长短
一般也就是3到1o分钟左右不宜久泡。
【十大名茶】
•;中国十大名茶
1、龙井茶
龙井茶是我国的第一名茶产于浙江省杭州西湖附近的山中有‘西湖龙井‘、梅坞龙井‘、‘狮峰龙井‘以龙井村狮子峰所产‘狮峰龙井‘最佳。龙井茶素有‘色翠、香郁、味醇、形美‘四绝之称。
2、铁观音
产于闽南安溪县。外形头似蜻蜓尾似蝌蚪颜色砂绿起霜质地重如铁美如观音滋味清高醇美回味甘甜带有独特的‘观音韵‘。素有‘七泡有余香‘之美称。以西坪松林头魏荫铁观音源地所产最佳为乌龙茶之上品。
3、武夷岩茶
产于闽北武夷山。九十九岩岩岩有一茶一茶一名独特采制有‘大红袍‘、‘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肉桂‘等名枞。岩茶外形条索粗壮紧实呈钉状色砂绿蜜黄鲜润光泽泛‘宝色‘。花果香浓郁高长滋味浓醇高爽具独特的‘岩韵‘。
4、碧螺春
康熙所名。产于江苏吴县太湖中的洞庭山成茶外形卷曲呈螺银毫遍布香浓芬芳滋味醇厚汤色嫩绿明亮茶之珍品。‘洞庭碧螺春茶香百里最‘。
5、黄山毛峰
产于安微黄山桃花溪。宋代贡茶。特级黄山毛峰堪称我国毛峰之极品其形似雀舌匀齐壮实峰显毫露色如象牙鱼叶金黄清香高长汤色清澈滋味鲜浓、醇厚、甘甜叶底嫩黄肥壮成朵。其中‘金黄片‘和‘象牙色是特级黄山毛峰外形与其他毛峰不同的两大明显特征。
6、君山银针
产于岳阳洞庭湖的青螺岛有‘庭帝子春长恨二千年来草更长‘的描写。外形芽头壮实笔直茸毛披盖色泽金黄光亮称为‘金镶玉‘;内质香气高纯汤色杏黄明澈滋味爽甜。冲泡时芽头在玻璃杯中直挺竖立状似群笋出土又如尖刀直立能三起三落继而徐徐下沉杯底极为美观。
7、六安瓜片
产于安微六安地区齐灵山外形似瓜子自然平展叶缘微翘色泽宝绿大小均匀不含芽尖、茶梗;清香高爽滋味鲜醇回甘汤色清澈透亮叶底绿嫩明亮。依采制季节可分三个品种:谷雨前提采的称‘提片‘品质最优;其后采制的称‘瓜片‘;梅雨季节采制的称‘梅片‘品质最差。
8、信阳毛尖
产于河南省南部大别山区的信阳县。信阳毛尖外形细、圆、紧、直、多白毫;内质清香汤绿味浓。
9、都匀毛尖
产于贵州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的都匀县。‘三绿三黄‘是都匀毛尖茶的特色即干茶色泽绿中带黄汤色绿中透黄叶底绿中带黄。诗云:‘雪芽芬芳都匀生不亚龙井碧螺春饮罢浮花清鲜味心旷神怡似神仙‘。
1o、祁门红茶
产于安微省祁门县。祁门红茶条索紧秀锋苗好色泽乌黑泛黑光俗称‘宝光‘;内质香气浓郁高长似蜜糖香又蕴藏兰花香汤色红艳滋味醇厚回味永叶底嫩软红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