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抗倭 第八节(2/2)
吴一鸣似乎明白了:“你的意识是,倭寇故意让他们守在大本营,使的是调虎离山之计?”
苏子文点点头:“倭寇未必把泰山派看作老虎,但他们每次袭击我们靠的主要都是行动少一伙人挡道,对他们来说总是有利的。”
“那他们的目标……”
“当然还是珍珠市场。”苏子文非常笃定的说。
“可那边现在有官兵在把守。”吴一鸣为难的说。
苏子文突然笑了,似乎吴一鸣的焦虑是一件好笑的事:“吴堂主,虽然现在事情似乎有一些变化,但我们还是以不变应万变,按照原来的安排进行就可以了。你也不必担心倭寇真的去袭击泰山派,如果他们真的这么做,那就由那个何春林去立这个头功好了。我们是为了保护老百姓的财产和安全,不是为了跟他们抢功劳。”
这几句话,好像一股凉爽的清泉,注入到吴一鸣焦躁的心里。吴一鸣也忍不住笑了起来,他不禁更加佩服这位年纪轻轻、看起来书生气十足的军师,他身上的某些感觉,和陈铭宇颇为相似。只是他显然没有陈大侠的那种沧桑和寂寥的味道,苏公子一定没有经历过陈大侠所经历的某些事情。
这些想法都只是在吴一鸣脑中一闪,现在不是想这些问题的时候。他呼唤一声,门外立即进来一个手下。吴一鸣命令道:“立刻让各小队的队长到这里来集合。”
不多时,二十个小队长陆续来到了吴一鸣房中。这些小队长大多都是在青州堂五年以上的老伙计了,吴一鸣对他们是百分之百的信任。除此之外,还有几个小队长是由云龙这样的“外来人员”所担任的,都是临时组成的小队,里面的人也经常变换,主要目的是让云龙他们给教众们传授一些粗浅功夫。等学到一定的程度,这些人又会回到自己原来所属的小队每个小队的人数不同,最少的只有十几个人,最多的将近五十人,人数多少是根据该小队所负责的工作不同而决定。这几年,吴一鸣的青州堂不光人数展壮大,内部组织也完善了许多,看起来颇像一支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