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前沿科技规划(1/2)
——一九零六年开始启动第一代八位模拟计算机研究、验证、小规模制造应用,一九一零年完成基础研究;之后进入十六位、主频十六兆大型机理论研究和验证,一九一五年完成。
开始八位机的实用化设计、生产、应用。八位机除向高端科研机构提供服务外,主要向情报部门,军队作战和管理,高端机械加工制造,精密仪器和仪表,国防工程,通讯,气象部门提供设备,控制在小范围内应用。
在真正的“电子计算机”诞生之前,海军和炮兵的射击坐标参数计算、弹道计算都采用机械式电气自动化计算机担任计算工作,配合第一代电子管基础的“雷达”系统,组成第一代“雷达火控系统”(FCRFirecontrolradar)和“对海雷达系统”(TRSTheradarsystem)、“对空雷达系统”(RSERadarsystemtoempty或ASRAirsurveillanceradar)、“空对地(海)雷达系统”。
“空对空雷达系统”(AARSAir-to-airradarsystem)也要安装到大型预警飞艇上去,估计到时候欧美也会装备作战飞艇。
所有130毫米口径以上舰炮都装备“舰炮射击指挥系统”,它由光学测距仪、弹道计算机、雷达和观测系统、射击指挥通讯系统单元组成,在王致鸣的计划中被命名为“信天翁火控系统”,编码AFCS-X;陆军75毫米以上炮群均配置“炮群射击指挥系统”,在王致鸣的计划中被命名为“座山雕火控系统”,代码ZSDS-X。
由于自动化研究所技术的不断完善、电磁阀加工技术的不断提高,自动化研究所和应用数学技术研究所的合作研究项目:“电气化自动控制机械式计算机”,已经完成小型验证机测试,可以进行八位数、十二位数、十六位数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这可不是简单的“电动计算机”,虽然是纯机械式的设备,只是加入微型电机、微型步进式电机、电磁阀和自动控制系统理论,实现高速、自动化控制后,就升级为“自动化计算机”,虽然还不可能与真正地“电子计算机”的速度和运算量相比。但是,在十九世纪末,这种技术和实用化设备,就已经是妖孽般的存在了,当然,它“妖孽”在观念、概念和综合运用上面。
后世IBM创始人之一,德裔美国人赫尔曼.霍尔瑞斯,两年前就被威尔逊诱拐到在洛杉矶的“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的“机械计算机研究所”,担任副所长和首席应用计算机设计师,月薪一千五百美元和专利技术百分之五的分红股份。
他当时拿着旭初交给他的“卡片式制表系统原理和应用”的论文,发现这份论文所表述的原理和应用前景,对长期使自己感到困惑的难题得到迎刃而解,自己的眼前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技术殿堂的大门,只要自己勇敢地走进去,自己的一生将会变成“辉煌的一生”。因此,他按照论文中的指点和设想,开始应用计算机和打卡系统的研究。这次也被王致鸣安排进项目组,担任卡片、穿孔盘带系统的首席设计师。
这种自动化计算机的加速开发、制造,主要是为即将大批量建造的重巡洋舰和战列舰的“火控系统”,以及即将装备的“空中侦察校射指挥飞艇”配置的“炮群坐标校射系统”装备“坐标快速计算系统”提供计算机。其次就是向所属机构、企业、组织提供高速计算系统,提高集团自身的数据计算和处理能力,提高工作、生产、管理、经济效率。
隐藏在项目组之中的更高一级,采用“盘式穿孔纸带”输入、存储概念的计算机系统,以及更先进的采用光电扫描输入、磁感应输入、磁带记录、扫描记录仪的分项目组,也开始按照王致鸣提出的研究方向和步骤,开始理论论证和技术验证。
王致鸣给他们提出了一个庞大的应用项目研究计划,在解决了输入技术的条件下,可以立即最优先应用的有:以热敏纸张为输出介质的“热敏式文字传真机”、“针式打印传真机”、“电话自动留言应答机”、“纸带自动打孔机”、“打卡考勤机”、“穿孔卡片纸带统计计算打印机”;其次是基于“盘式穿孔纸带”程序输入技术的自动化控制运算系统,和模块插件辅助选择系统,如财务会计运算报表打印机、税务统计计算机、纳税计算机、人事信息处理机、生产管理数据处理机等等商业、统计、运算设备。
安排到合成化工和材料技术方面的弟子,任务也繁重、艰巨。他们要突破合成橡胶、特种橡胶(高低温、耐磨、耐油、耐压)的技术瓶颈,把生产技术实用化;聚乙烯、聚丙烯、PET、树脂等产品的工业化生产工艺;通过这些研究,需要他们完成基础技术理论的研究和完善,比如:
在测定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的实验方法中:
超速离心沉降(后世19年始用);
光散射(后世1944年始用)
凝胶渗透色谱(后世1964年始用)
在理论方面:
后世1930年W.库恩发展了高分子链的统计理论;
后世1934年库恩、E.古思、H.F.马克各自提出了柔性链高分子形态的无规行走模型,形成了高分子理论的出发点。
后世1935和1936年G.V.舒尔茨和P.J.弗洛里分别用统计理论导出了加聚和缩聚产物的分子量分布函数的形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