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一九四二”(2/2)
当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以及英国《泰晤士》报记者哈里逊?福尔曼将灾难的照片交给老蒋过目时,这位当时中国的最高元,国民党最高执政官,终于作出了迟来的决定:救灾――虽然很迟,但三千万河南人没有死光,还是要感谢他的,感谢他的赈灾款,感谢他的赈灾食物,感谢他作出赈灾的决定!
也许老蒋当时的灰头土脸有些掉面子――确实,在本地的报纸《大公报》刊载《豫灾实录》、《看重庆,念中原》等报告文章后,在封停了《大公报》,解雇了战地记者之后,在《时代》周刊向全球报道这一不得不正视的事实后,终于作出这个决定,是有些作为执政者所不该的后知后觉,但我们在前面也说过,同样是一件事,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位置,作出的选择自然也不一样,这点,我们勉强理解吧。
赈灾款在经过层层叠叠的政府机关领导组织之后,终于落实到灾民手中,这时,我们已看不到灾民眼中的感激――没有人会为了一斗米,一石粮而忘了死难的同胞、亲人,感激此时已用不着。
一斗米,一石粮可以救活多少人?
我没经历过这种灾难,不能估计,不过以我个人的量来说,以饿不死的标准来看的话,这些是远远不够的――除非每天都有这种“赈灾款”,否则没有人可以当神仙,当真到了辟谷的境界。
老蒋不是不知道,而是管不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老蒋当时敌人太多,军费开销太大,下拨的这些赈灾款(三亿元),不过是面子上好看点,不致“官逼民反”罢了,真正落实到个人手中,每人1o块钱,在那个时代,别说老蒋,智障都知道不够!
另一个问题是,老蒋下拨赈灾款,通过的渠道,每个地方都要剥削一点,都要拿走“一小部分”,都要上缴一定的税额,都要给写“好处费”,真正落实下来,不用我说,每个人大概都会知道,这时候的赈灾款,已经完完全全,货真价实地成了一小撮人的赈灾款了。
综合以上情况,没有人再关心他们的命运,没有人再怜悯他们的遭遇,被时代遗弃的三千万灾民,就这样,饿死三百万人,已经是完全算不上什么了。
我知道我这样说有些冷血,有些没人性,但更没有人性的还在后面呢。
赈灾款救不活三千万人,但日本鬼子可以。
“一九四三年,日本人开进了河南灾区,这救了我的乡亲们的命。日本人在中国犯了滔天罪行,杀人如麻,血流成河,我们与他们不共戴天;但在一九四三年冬至一九四四年春的河南灾区,却是这些杀人如麻的侵略者,救了我不少乡亲们的命。”这样说,可能撇大多中国人于不顾,不过没办法,今天我们说的是“一九四二”,而不是八年抗战,日本鬼子救了三千万中国人,这是事实,是不可逃避的事实!
后面已不用我再多说,日本人救了中国人的命,就这样,主宰河南人命运的小官吏,小地主,都被我们自己人,我们中国人结果了性命,还有那些驻扎在河南境内的大部分士兵,同样地都被我们的人民缴了械。
有人愤慨了:这些汉奸,真不如早饿死!
我冷眼看此人,不屑骂他。
纵然,“日本军粮的动机绝对是坏的,心不是好心,有战略意图,有政治阴谋,为了收买民心,为了占我们的土地,沦落我们河山,****我们的妻女,但他们救了我们的命;话说回来,我们自己的政府,对待我们的灾民,就没有战略意图和政治阴谋吗?他们对我们撒手不管。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生存,有奶就是娘,吃了日本的粮,是卖国,是汉奸,这个国又有什么不可以卖的呢?有什么可以留恋的呢?你们为了同日军作战,为了同**作战,为了同盟国,为了东南亚战争,为了史迪威,对我们横征暴敛,我们回过头就支持日军,支持侵略者侵略我们。”,但是,是谁人造成了这样的局面?是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了这样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