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1章】 护国法师 上(1/2)
【第041章】护国法师
搞明白了这形象代言人是个什么情况,李漼的念想也就结了,不过对于二十万贯这笔大钱他还是有些耿耿于怀,便问道:“这劝学会一事,又是如何说道?”
张庶当即答道:“回禀陛下,微臣老父与朝议大夫的外父李建李大人本是故交,听闻朝议大夫登科之后,曾许下宏愿欲建义学以飨贫家子弟,微臣便许以十年之期,每年两万贯钱之形象代言费,由李建李大人选各坊士绅、保甲做中人,建劝学会,修建学堂。”
“每年两万贯?够么?”李漼一听,心想这也算是一件善举,而且每年这两万贯钱也不算多,反倒是有些担心钱不够用,便慷他人之慨道:“劝学一事,本是官府职责所在,不若户部每年再拨一万贯……”
“陛下!”一名老臣低呼一声打断李漼话语,见他从班中出列,拱手道:“老臣以为此事不妥。”
李漼不用看人,就知道这反对的人正是户部侍郎裴寅,原本他就是要慷他人之慨,见自己的意见被打断,便心有不爽道:“为何不妥?裴卿家,难道户部连一万贯都拿不出么?”
李漼说这话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户部现在每年都是将给付皇家的用度扣得很死,使得李漼想要饮宴先得问问掌管内库的太监有钱没钱,不得已才想出了提拔一个自己人当宰相搂钱的昏招。
自从咸通元年十月,他借故将原来的户部尚书毕諴提拔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就一直将户部尚书的位置空着,打的算盘就是看看两个副职的户部侍郎谁听话就提拔谁,可没想到这两人也不知知道被什么鬼迷了心窍,死活不松口,每年就按着朝廷的规制给内库拨付钱财,这其中又以侍郎裴寅最为不厚道,边关打仗要军饷,户部有钱;两河旱涝需赈灾,户部有钱;大唐皇帝李漼要开宴席,户部就没钱;大唐皇帝李漼要修缮宫殿,户部的库房里更是连一文余钱都没有了!
且听户部侍郎裴寅道:“陛下,我大唐本就有学监、各州县又设学馆,民间多有私塾。若幼童不得进学,非官府之责也!”
所谓穷文富武,在唐朝只有富家子才会习武或文武兼修,而穷人家的孩子多半上不了学,即便中产家庭也都要咬紧牙关省吃俭用的凑出学费让孩子上私塾,这个时代可没有什么科教兴国的概念,也不搞全民教育和义务教育。在百姓看来,读书考科举是穷家子晋身社会上层的康庄大道,但如果你家里果真连读私塾的学费都付不起,这样的人考不考科举都已经意义不大。
所以,裴寅这话说得很正确,既:幼童不得进学,非官府之责也!
黄盛一听这话就觉得心中窝火,脑中一转便唤道:“父皇!”
李漼见黄盛表情便知道他有话说,当即借了把梯子:“小黄郎有何说道?”
黄盛拱手道:“父皇,儿臣还小的时候,爹爹还有祖父、祖母便病死了,是娘亲在街边卖豆花供儿臣进学,否则儿臣便中不得状元。儿臣以为,要是能让所有因为家贫上不起学的童子都能上学读书,就能有更多的状元为父皇分忧了。”
“呵呵!小黄郎,这话可是你自己想的?”李漼呵呵一乐,黄盛这个小状元在他看来也算投机取巧所得。要说真才实学或许黄盛也有,但真按照规制来考,能不能中还得两说。不过黄盛小小年纪就懂得为他这个父皇分忧,倒也真让他有些感动。
哪知到裴寅却是出来泼凉水道:“臣有一事想要请教‘小’朝议大夫,这天下的童子便等同于天下人,若这天下之人个个都读书考状元,这何人耕田?何人劳作?何人卫戍边关?何人纺织建筑?何人敲这暮鼓晨钟?”
黄盛听他故意在“小”字上着重语气,便对这人的人品看低了几分,听他这阶级论一般的提问,不由恼道:“又不是人人都能考上状元,再说……”
裴寅冷笑着打断道:“对!正因不是人人都能考上状元,所以何必人人都来读书?我且问小大夫一句,你读书是为了考状元,别人读书亦是为了考状元,若你不曾考上状元,日后可愿意去耕田?或入伍卫戍边关?只怕是还将用功苦读,指望来年再考。而令堂怕也要每日起得更早,好多做些豆花赚了银钱去买纸墨供你用度。”
裴寅这番抢白,让黄盛原本有些发热的脑子突然冷静了下来,虽然裴寅的话黄盛非常不认同,可黄盛却明白记得后世的教育改革批量化制造了每年上百万的大学生,而这些大学生一毕业就要面对苦逼的失业。虽然有不少人自己去创业,搞些卖小菜、擦皮鞋、贩猪肉的工作,自己走出了一条路子。但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变成了“坐家”和“啃老族”,要么就是逼着家里在给钱读研读博,要么只对好工作趋之若鹜,整天就计划着考上国考当公务员。
所以说,裴寅话不管是在唐代还是在现代,都是有些道理的,一时间黄盛还真找不出话语来反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