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社会生活 西藏传统手工业五金工匠(1/2)
扎嘎
当今,藏学在世界社会科学研究中,已成为一门显学.研究藏族历史、宗教、语言、天文、地理、文学、民俗、艺术、医药等方面的论著琳琅满目,但是对藏民族传统手工业的研究文章却不多,尤其是民族手工业中的金、银、铜、铁匠方面的著述更是稀少。西藏的金、银、铜、铁手工业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整个西藏历史发展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工艺,是西藏人民勤劳、勇敢、聪明、才智的体现。本文根据笔者1990年8月至11月对西藏民族手工业进行调查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和收集到的一些有关文献,对西藏民族手工业中的金、银、铜、铁匠的历史渊源、行会组织及其社会地位作一些介绍、分析和探讨,其目的是想为促进西藏民族手工业的研究和发展作一点贡献,同时敬请各位专家予以指正。
一、西藏铸制金、银、铜、铁的历史渊源
西藏的传统民族手工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是我国手工业百花园中的一朵灿烂夺目的奇葩。在论述西藏民族手工业中的金、银、铜、铁匠时,笔者认为首先应该知道它的历史发展渊源。藏族铸制金、银、铜、铁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五部遗教》中的《国王遗教》载:聂赤赞普前期,藏族地区曾有过六代王朝,其中第四代麻松九兄(masangsspundgu)期间,就已出现铁制武器。此外,最近一篇研究文章指出:在列西那波(gpodsbyinnay统领藏区时,便开始有了制做弓箭的技术;在热待各亚(redemgoyag)时,就会制做斧等生产工具,到杰布昂波钦(rgynga、贡布九兄(rgongpospundgu)统治时期,就已产生了陶器工、石匠、画匠、铁匠、纺线工等手工业技术。到了吐蕃王朝统治西藏地区时期,铸制金、银、铜、铁的手工业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据《红史》、《青史》、《贤者喜宴》等藏族历史书籍记载:公元一世纪左右,吐蕃七良臣中的第九代赞普布德贡结(spubdegungrgyal系吐蕃王止赞普次子)执政期间,大臣茹勒杰(ru1assnyes)已知烧木造炭,而后冶炼金、银、铜、铁.汉文史书也记载了吐蕃第三十二代赞普松赞干布曾遣使噶尔·东赞(禄东贺)携五千两金子赴长安,迎娶文成公主,为了庆祝唐太宗用兵战胜东方的高丽国,松赞干布又用金子做了等同真鹅般大的金鹅,并在酒壶里盛满了酒遣使噶尔·东赞前往恭贺。如《通鉴吐蕃史料》载:贞观十四年(640年)十月丙辰,吐蕃赞普遣其相禄东赞献金五千两及珍玩数百,以请婚。上许以文成公主妻之。《册府元龟》吐蕃史料载:吐蕃遣使献金鹅,以祝尽快平复高丽,其鹅黄金铸成,高七尺,中可实酒三斛。公元657年(显庆二年)十二日,吐蕃赞普遣使献金城,城上有狮子、象、驼马、原羝等,并有人骑。并献金食、金颇罗等。开元二十四年正月,吐蕃遣使贡献方物,金银器玩数百事,皆形制奇异,帝令列于提象门外,以示百僚。《唐书·吐蕃传》载:上宝器数百具,制治诈殊,诏示提象门,示群臣。该书还记载了吐蕃铸造的铠甲除了双眼以外,身体及诸部位全为铁所镶嵌,纵然利箭快刀也很难射穿砍透。《贤者喜实》等藏族史籍记载了止贡赞布和大臣龙昂在发生的一场械斗中,龙昂将止贡赞布弑杀后,将其放入一个铜器内,钉上铁钉,扔到了尼洋河里。到第十代赞普埃肖勒(aixgs)执政期间,其大臣拉布图迦abumgodkar)大量冶炼金、银、铜、铁等金属,制做了一批生产工具和杀生武器。该书还记载了松赞干布曾给小贡伦、中囊伦、大噶伦三大相奖赐大金字牌,向三品大臣赏赐银字牌,向四品位和大臣奖赐了铜字鉴牌。此外,松赞干布弥留人世之际,人们将他的遗嘱书写于铜鉴牌上,存进库房(后为赤德祖赞所见,内容不乏弘扬佛教之言)。以及松赞干布用兵时随身携带铁字鉴牌的史实。《唐书·吐蕃传》还记载了赞普赤德祖赞(公元八世纪初)执政时,吐蕃军队曾经在一个叫羊唐必地方的大河上建造了一座铁桥,并在滇池附近竖立了一根很高的钦柱,上面用藏文刻下了当年战争的历史经过。综上所述的历史事实,充分证明公元一世纪左右,藏族锻打刀、铠甲和铸制金、银、铜物品的技术已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公元八世纪初,就已经掌提了在大河上建造铁桥的技术。铁桥和铠甲较一般的生产资料,其铸造尤为艰难不易,倘若没有很高的冶炼、锻造技术,要想造出这样高水平的铁桥、铠甲以及如此规模宏大的永布拉宫等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在《汤东杰布传》中记载:公元1431年,汤东杰布七十一岁高龄亲自指挥并搜集建材,在拉萨河上建起了铁桥(位于现在拉萨大桥附近),到了他一百二十五岁高寿之际,己先后在堆龙德庆、拉孜、山南、桑耶、澎波、东渡口、止贡、雅砻江、澜沧江、金沙江、康定以及卫、藏、康三大地区共修建铁桥五十八座。这些铁桥铁链粗如八岁小孩手腕一般,修建铁桥的师傅均为藏族。建造布达拉红宫时,西藏本土所有的金银铜铁匠高师云集,凡分两等,第一等是为领头的师傅(卫仓家族)三人;第二等为一般铁匠,总计有七十四人。从这些史料足以证明吐蕃时期手工业制作工艺和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到了公元十七世纪,五世**喇嘛统治西藏时期,西藏地方政府开始派官员管理手工业,建立官营性质的行会组织体系,并从尼泊尔邀请了一批铸制金、银、铜、铁工匠来铸制佛像。因为,当时尼泊尔是一个佛教盛行的国家,佛像的需求很大,而打制佛像需要有很高的工艺水平,这样就在尼泊尔造就了一大批手艺高超的金银钢铁匠。尼泊尔工匠来到西藏后,与西藏工匠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建造了一批具有藏族和印度建筑风格的大金子舍利塔、佛像以及各种宗教器皿和生活器皿。他们还共同建造了五世**喇嘛灵塔。在《五世**灵塔目录》一书内清楚地记载了所有尼泊尔工匠的人数、名单。虽然没有记载藏族金器工艺匠们的名字,但是从每月给工匠们发放糌粑以及当时所建造的藏式金银佛塔、佛像等情况来看,铸制金银工艺队伍中确有藏族。这有待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
公元十二至十三世纪,西藏的铸铜技术有了更大的提高,诸如至今可以了解到的粗朴寺(位拉萨西)、邓萨梯寺(位桑日县)、止贡寺(位墨竹工卡县)、竹拉笼寺(位江孜)以及蔡公堂(位拉萨东)等地寺庙的藏文典籍中均记载了一些铸铜师的名字。在建造五世**灵塔时,西藏境内尼泊尔和本地的铜匠师们荟萃一堂,其中藏族铜匠分为三等:头等(洛巴拉郎巴)一人;二等(洛巴饶登)三人;三等为一般工匠(强巴次仁、昂旺等)及四十一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金、银、铜、铁匠的手工业在西藏已有了几千年的历史,这是无可置疑的。就我们至今能够看到的西藏各地寺院中的佛像、佛塔以及宗教上所用的各种器皿,几乎都出自西藏金、银、铜、铁匠手工业者之手,是他们创造和继承传统工艺技术的结晶。
二、金银铜铁匠的行会组织及其职能
行会即行业协会。自从人类开始劳动分工以来就逐渐形成。它的形成是为了保护本行业的劳动者利益,促进本行业的生产发展。然而西藏的行会组织却与一般的行会组织有较大的差别,有其鲜明的西藏特色。
西藏金银铜铁匠手工业行会组织不同于欧洲中世纪手工业行会组织,中世纪欧洲手工业行会组织是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自身的利益,联合起来对付封建势力的侵犯,防止逃入城市的农奴的竞争,因而自发地建立起了他们自己的组织一一行业协会。它几乎是与城市同时出现的。参加行会的作坊主,称为行东。不属行会的手工业者,不能开设作坊。行会有会所,供集会之用。行会的首领有行头(行会主席)、监督等,由会员大会选出。然而,封建农织制政教合一下的西藏手工业行会组织,是一个工匠艺人的非自发性的、始建于五世**喇嘛时期,七世**喇嘛时期又得到发展的一个严密组织,其行会全称。雪对白夺当列空。1rdoddpaldodam1asngs),统属于政府机关里的噶厦。在行会里设有对白夺当巴(vdoddpaldoda)、基巧(spyayb)、对白若基(rdoddpalbzospyi)等机构,并设立了钦莫列参巴nnlo1astsnapa)、仲多(durngb)、伍钦(dban)、伍穷(dbng)、居玛(dkyusma)等技术职称。
管理行会内事务的最高统治者对白夺当巴是由噶厦委任的,他们属于贵族阶层中孜仲(rtedrung)一级,其品位一般五品或六品。他们从**、噶厦、孜拉匡、拉章等政府机关接受支差任务后,传达给钦莫列参巴,并督促他们完成.对白夺当巴任职期是三年,换届后可被任命为一个大宗(rdzong)的宗本(rdzongdpon)之职。噶厦派来任职的孜仲一般都不愿接受其职,原因之一是没有任何特权,而且又没有油水可捞;再则是会员的社会地位低下,不愿与他们一起共事。对白夺当巴下设基巧(spyyb)二人,由行会里的四个钦莫列参巴轮流担任,并协助对白夺当巴总管行会里的众多事务,其任职期一般一年一届;下没有对白若基,由四人轮流担任(他俩属于行会中普通成员),他们协助钦莫列参巴催收税款、送信、跑腿、反映情况并总管行会里的财务。钦莫列参巴是行会里的手工业者逐级升上来的,这些人在藏政府有五品或七品官职,有工薪,每年60克粮至105克粮和每月60至90两藏银。不参加劳动,他们和贵族同级官员平起平坐.头上都有梳髻,戴红缨帽,身披官服,佩带刀剑及饰物。他们的职责是承上启下,传达噶厦公文指令,收派差税;处理案件,调解纠纷等。
仲多(drungb)一职在行会里有三人,仅次于钦莫列参巴,也是从手工业者逐级升上去的,官职比钦莫列参巴小一些,一般为六品或七品,在藏政府也有固定工薪,不参加实际劳动,协同钦莫列参巴管理行业、派差、收税、罚款,有的仲多实际上拥有钦莫列参巴职权。
钦莫列参巴和仲多之职任选条件是识藏文草书、行书、楷书、梵文,并有一定的计算能力;精通全套手工技术;在会员中有一定的威信,有一定的领导能力者,这种人往往是由老钦莫在伍钦、伍穷中推选,报噶厦或递交**喇嘛审议后,噶厦派坝切(bangn即一个差使)传到孜拉强‘(rtsebaayg),在众僧俗官员前,由**的仲涅钦莫(drungynyenn宣读**和噶厦的批文。这套手续与任命贵族僧俗官员的手续完全相同,被任命后的钦莫列参巴和仲多。可着官服到罗布林卡参加协商会议。(yroljatshoysrdus)以及政府内的其它活动;如果骑马,在马的颈部可饰一个红缨,这是官员的另一种特殊的象征,藏语称夺当(dodam),他们的待遇一般与色朗巴(sarsmampa)、‘仁西(rimb一样。但官职一般只有五品或七品,虽然他们的官职相当,在月薪上仍有一定的区别。月薪名义上在噶厦领取,实际上则往往要到各宗溪领取,月薪粮食一般都是年底一次发给,藏银则在藏历三月、九月各发一次,其实政府不会给藏币,一般都发给一些由群众献给寺院或政府没收得来而又无多大用场的物品,折价发给后,由他们自己在外出售换取藏币。担任钦莫列参巴和仲多一职后,可在行会工作到60岁,届时便可申请退休,待遇则仍然不会改变。在退休前也要选择好接班人员,报送噶厦。他们的工资一直到离开人世都照常发给。
伍钦(dban)是钦莫列参巴、仲多的助手,在行会里共有七人,他们在藏政府没有官职,靠技艺为生,是行业手工业者的顶头上司,为钦莫列参巴和仲多出谋献策,传授手艺,是掌握实权的人。他们与普通会员不同之处是头戴黄色帽,佩腰刀和碗套(rgaygrgshugs),在行会会员名册里,其位子排在首位,支差施工中搞一部分设计和监工,支差期间比一般手工业者多拿工资的25%左右。
伍穷(dbng)比一般手工业者技术较高,是支差的领工者,参加实际劳动,并负担传授手艺,支差期间工资比一般手工业者多拿12.5%左右。
伍钦和伍穷是在行会里手艺超群的会员中任命,不识字不影响其担任该职。伍钦和伍穷是行会中主要技术人才。他们是直接按照噶厦和对白夺当巴、钦莫列参巴的指令参加支差和管理。所以,在选择人员时很注重,一般由钦莫看重,并将推荐报告和当事人的作品呈交噶厦请求批准。经噶厦同意上交**喇嘛审批后,方可获得职称。在行会里也有未经**审议,只经噶厦任命的伍钦和伍穷。这样的人,职称待遇和地位不会很高,人们会说三道四地议论,说他们不是**审批的合格者。伍钦和伍穷受职时,同样噶厦会派坝切来传召,接受指示及职称。此时,只须本人在要求的时间内到达孜拉强,仲涅钦莫(drunggnyenn宣读**或噶厦的指示,并在行会会员名册里,将座次排在第一列,月薪从30两得到一定的增加(伍钦增加到60两,伍穷增加到45两)。伍钦和伍穷一旦要退休,必须经过雪对白列空的钦莫列参巴们的同意,并报请噶厦批准后,才能退休,一般都要支差到不能支差的年龄。一旦从行会退出后,行会组织不会将其退休者的姓名删去,仍然包括在内,逢年过节都要邀请参加活动,并由行会每月发给酥油两个涅嘎和一块茶叶,别无其它。
行会具有严密的行规。它的建立是由统治阶级一手操纵的,是为了更好地控制手工艺人,使其更好地完成各种差役。这种行规可以说是西藏封建农奴制下差役制度的附属品。行规里明文规定:(1)不能随便出走,有事必须经钦莫同意获准后,方可离开;(2)不能高声喧哗;(3)如果长期外出做工者,每天要向行会组织上交藏银四两;(4)如果在规定的支差时间未到,除罚站外,罚藏银一钱gang),迟到时间越长,所罚之款越多;(5)未获准私自在外拉活五一一六天者,每天罚款藏银五钱;(6)打架斗殴者,经劝说不改,轻者罚款,重者受皮鞭外,还要重罚四至五天的薪酬(每天四两藏银);(7)会员去世,除给家属补助藏银外,死者的名字第二年才能删去,前一年其家属仍然可领取薪酬。如此等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