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社会生活 精耕细作的中国农业技术(1/2)
北京农业大学杨直民
农业生产是在一定的社会、自然和科学技术条件综合作用下的生产活动,各国农业有不同的背景和发展道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人民回溯、总结我国有悠久历史的农业技术经验时,创用了“精耕细作”这一词汇。**也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①“精耕细作”,对我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特点来说,是一个精辟的概括和总结,它也给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我国农事活动最早见于文字已经有三千多年。但是农业科学作为一门学问发展起来,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事。在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未年写成的《吕氏春秋》里面,有《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这几篇著作强调因时、因地制宜,特别重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发掘土地增产潜力,称得上是我国精耕细作农业科学技术的发端。
这一发端在漫长的年代里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我国独特的精耕细作优良传统。
积极利用和改造土壤
古代农民很早就注意到“土宜”,对土壤逐步加深了认识。大约写成于战国时期的《禹贡》里面,列举了当时九州的各种类型的土壤和主要农作物。书中把雍州(今陕西、甘肃一带)的土壤叫做“黄壤”,就是黄土层;把扬州(今长江下游)、荆州(今长江中游)的土壤叫做“涂泥”,因为那一带当时天然沼泽很多,开垦出来是低湿田地;把青州(今山东东部)的土壤叫做“海滨广斥”,所指大概是海滨地区的盐渍土。这都同实际情况相符合。书中为种种不同的土壤定下“壤”、“垆”、“涂泥”、“斥”等名称,并且把“壤”又分成白壤和黄壤等等。不少土壤名称到现在仍然为广大群众所沿用。
春秋战国时期的《管子》一书里面,有一篇《地员》,可说是讲土壤的一部专著。它把土壤分类同地下水位高低以及宜于何种作物和植物都联系了起来。它把九州的土壤,就它们的肥沃程度,区分为上、中、下三级,每级都包括六种,一共是十八种。这种分辨土壤、因土种植的传统经验,一直为后世所继承。
元仁宗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成书的《王祯农书·地利篇》中说:“天下地土,南北高下相半。且以江推南北论之:江淮以北,高田平旷,所种宜黍稷等稼;江椎以南,下土涂泥,所种宜稻秫。又南北渐远,寒暖殊别,故所种早晚不同;惟东西寒暖稍平,所种杂错,然亦有南北高下之殊。”这讲明南北不同纬度、日照、气温以及不同土质、东西不同海拔高度、干湿寒暖,备有所宜种植的作物。
我国古代就有强土和弱土、轻土和重土、紧上和缓土、肥土和瘠土、燥土和湿土、生土和熟土、寒土和暖土等分法。种种性质不同的土壤,如果不合用的话,人们都可以设法加以改良,使它适于作物的生长。《吕氏春秋·任地篇》就讲,要使坚硬的土变得松软些,要使松散的土变得坚实些,要使贫瘠的土壤肥沃些,但是又不让土壤过肥。公元前一世纪西汉后期的《氾胜之书》里面还记载了“强土弱之”、“弱土强之”的办法:过于坚硬的土壤(强土),可以在开春的时候犁过,然后再耙,等上面草长起来,再翻一遍,下过小雨之后,又再犁过使土里不见硬块为止,这样使强土弱化。过于松散的土壤(弱土),要在杏树一开花的时候就犁,杏花落的时候再犁一遍,每犁一次就压一次,等上面草长起来,再犁,再压:更松散的就叫牛羊在上面践踏,这样使土壤变得坚实一些。这种适时精细耕作的改上效果很明显,古农书上曾有“田虽薄恶,收可亩十石”的称誉。十二世纪南宋《陈身农书》中曾指出,过肥的黑壤土也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须用“生土以解之”,用掺生土的办法,克服“苗茂而实不坚”的弊病。
战国时期,黄河下游有大片盐碱地(古称“斥卤”)不能利用,当时有一个名叫史起的人,领导人们挖灌排水渠,利用漳水灌溉洗盐,使邺郡种上水稻,盐碱地长出好庄稼。当时民歌就有“邺有圣令,时为史公,决漳水,灌邺旁,终古斥卤,生之稻粱“的称颂(贝《吕氏春秋,先识览·乐成篇》)。明神宗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袁黄撰写的《宝坻劝农书》里面也提到:“濒海之地,潮水往来,淤泥常积,有咸草丛生,……其地初种水稗,斥卤即可,渐可种稻。”把大片盐碱不毛之地,通过种植耐盐植物和水利土壤改良等措施,转化成为丰产田。无疑,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改土造田方面的光辉成就之一。
在开田造地的艰巨事业中,还必须提到梯田。从什么时候起有了梯田,现在说法不一。四川彭山崖墓中发现过汉代陶水田模型一方,陶水田田面呈鱼鳞状,可能就是梯田的雏型。文字上最早提到梯田名称,见于宋孝宗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范成大(1126—1193)所写《骖鸾录》,提到袁州“岭贩上皆禾田,层层而上至顶,名梯田”。在不同条件的地区,梯田的修筑形式和效果差别很大。例如西北黄土地带,主要是为着拦截水土,当地农民现在还有“水不下塬、士不下坡、泥不出沟”的说法。而南方丘陵地区的梯田,结合丰富的水源条件,产生了对水土高度利用的效果。宋代朱行中有诗句:“水无涓滴不为用,山到崔鬼犹力耕”(据方勺:“泊宅编》),很恰当地道出了水的充分利用和山地造田的情景。古代劳动人民和山争地,和水争地,丘陵山地辟梯田,洼地设“围田”、“柜田”,水边作“涂田”、“沙田”,水面弄“架田”,耕地面积不断增多。这广大肥田沃地的开辟,凝聚着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
用地养地,使地力“常新壮”
用地养地,使地力常新壮,是我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杰出成就。我们知道,最早恢复地力的办法是所谓弃耕制。后来发展为短期弃闲。到春秋时期,仍有不易之地(连种)、一易之地(休闲一年)、再易之地(休闲二年)的区别。
据史书记载,战国初期(公元前四世纪)魏国政治家李俚(kuī)(约前455—前395)曾经提倡“尽地力”。“尽地力”的主张有倡导垦荒的含义,也有发挥土地潜力、增加单位面积产量的内容。“地力”这个农业技术常用的词汇,出现已经有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人们对它的认识不断加深,并且发展了多种技术措施,维持地力久不衰竭。
公元前一世纪初西汉时期的赵过曾提倡过“代田法”。代田法就是种植行(垄沟)和行间(垄背)每年互换位置的种植办法。它可以使全部土地每年都得到充分利用,又可以取得地力恢复的一定效果。具体办法是招谷种播在垄沟,出来的幼苗得到垄的保护。
等到苗长起来,就逐渐把垄背的上堆到沟里,壅培作物的根部,这样作物根部人士比较深,能抗风旱。代田法配合使用便巧的农具,实行精细的田间管理,增产效果明显,每亩要比中等田块增产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汉书·食货志》评价“代田法”是:“用力少而得谷多”。
为适应北方旱塬各种复杂地形,公元前一世纪的西汉时期还有“区田”的创造。开出小区,集中使用水、肥,种植作物。《氾胜之书》里面讲:“区田,不耕旁地,庶尽地力。”“区田,以粪气为美,非必须良地也。诸山、陵、近邑高危、倾阪,及丘城上,皆可为区田。”这是充分发挥人的作用、精耕细作、用地养地、争取高产的办法。我国传统农学的特点是因地因时制宜,充分发挥人力作用,在地力维持方面尤其明显。公元一世纪的东汉王充在《论衡·率性篇》中曾经提出:“深耕细锄,厚加粪壤抛致人功,以助地力。”在《效力篇》中还说:“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地力好坏,影响收成显著。而地力人助,确是积极改造自然的进取态度。
还应该提到十七世纪明代耿荫楼的《国脉民天》一书中所提倡的“亲田”。“亲田”的特点是限地精耕,着眼于提高地力。办法是把全部耕地分做五个区,每年对其中一个区加以特别的处理,耕、耙耱、上粪都多加几次,天旱用水浇,对这块田偏爱偏重,分五年把全部耕地轮亲一遍。在古代肥料种类少、耕具比较简单的条件下,“亲田”比一般田收获“定多数倍”。
采取耕、耙、耱、压等耕作措施,精细整地,对改善土壤的水分、空气、温度、养分等状况有决定性的作用。它可以使植物无法吸收的养分转化为可以吸收的养分。公元六世纪北魏的《齐民要术》对土壤耕作技术作了科学的论述。特别对旱地耕地各项作业的密切配合,许多措施到现在仍有实际意义。书中说:“凡耕高下田,不问春秋,必须燥湿得所为佳。若水旱不调、宁燥不湿。”并引农谚说:“湿耕泽锄,不如归去”,讲要趁土壤水分适宜的时候及时耕,由人们根据“燥湿得所”的情况具体掌握,强调关键是抓住土壤中的适量水分。《齐民要术》主张秋耕要深,深耕利于容纳水分和熟化土壤;春耕要浅,防止跑墒。耕作要求精细,一般不扰乱土层,最好把秋深耕和压绿爬结合起来,就是所谓“凡秋耕欲深,春夏欲浅,犁欲廉,劳欲再,秋耕掩青者为上”,强调耕后必须耙耱。提出春耕随即耙耱,秋耕后地皮发干再耢,使地表成为松土层,保墒容易。并且引农谚警告说:“耕而不耢,不如作暴。”意思是讲,如果耕田以后不把土壤耙细,那就是糟踏土壤。
水田耕作技术创造也是很丰富的。公元九世纪唐代陆龟蒙(?一约881)《来耜经》所记当时江东水田犁和近世水田犁的部件已经很接近。《陈募农书》对南方水田耕作,就有早稻收割后耕翻晒垡、施肥、复播豆、麦、蔬菜的记载。山区高地比较冷,冬深耕,放水于田,利用冻融作用,促使土壤酥碎。水田耙在我国应用很早。广东连县曾经发掘了西晋怀帝永嘉年间(公元307年到313年)的一座古墓,出土黑色陶质犁田耙田模型一方,模型中间有一条田埂耙耕地分成两块,一块上有一人使牛犁田,另一块上有一人使牛耙田。出土犁、耙、耪图案和模型,说明在公元三四世纪,我国从北方到南方,不论是旱地还是水田,耕作农具都有了相当的进步。
除了使用肥料,我国很早就采用换茬、轮作、复种的办法来培育地力,把用地养地结合起来。《齐民要术》里面对换茬、轮作、复种技术有精辟的论述。前茬,《齐民要术》中称作“底”,是我国传统农学中的重要求语;到现在仍在广泛使用。《齐民要术》把不同作物的前茬分为上、中、下三类。对绿肥作物的种植方法、翻压时间、肥效评定、增产效果,都详细作了说明,说“为春谷田,亩收十石,其美与蚕矢熟粪同。”谷子换茬为防杂草。麦接黍茬或小豆接麦茬看来是为了使生长期前后衔接。种谷用瓜茬,是因为一般瓜地施肥比较多,有余力可以利用。水稻由于需水量大,地块不能倒换需要连作的时候,采用移栽的办法。稻“即非岁易,草稗俱生,艾亦不死,故须栽而菇之”。这是用移栽办法解决除稗问题。
仅从《齐民要术》书中列举的几种作物的最适宜的茬口关系,就可以安排出十几种复种轮作方式,如谷子和绿豆、小豆,大豆和麦,等等。把豆科作物和禾谷类作物、深根作物和浅根作物搭配起来,形成合理的复种、轮作制,保证主茬作物,调协不同作物的养分供应,有利于用地养地。
古代农书上曾经有“地久耕则耗”的诺,耕作管理不当,会招致“作物产量下降和地力衰竭的恶果。但是地力衰竭是否是必然的势呢?不是。南宋的《陈旉农书》中说:“若能时加新沃之土壤,以粪治之,则益情熟肥美,其力常新壮矣,抑何蔽何衰之有!”这部书中还进一步阐发耕种庄稼是“盗天地之时利”的道理,主张充分利用天时地利,这样,“则相继以生成,相资以利用,种无虚月,收无虚月,一岁所资,绵绵相继。”这说明了合理使用可以防止地力衰竭。
抗旱保墒和合理用水
我国北方春旱多凤,每到播种季节,常常缺少雨水,土壤水分蒸发却很快。就在这种很不利的干旱条件下,我国从古代起,就形成和发展了一套抗旱保墒、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
古代杭旱保墒主要通过耕、耙、耱、锄等作业实现。战国时期《吕氏春秋·辩士篇》中说:“凡耕之道,必始于垆,为其寡泽而后枯。”意思是说耕地要紧的必须注意护上,因为它失去水分变干硬就难侍弄了。《氾胜之书》里面的“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这一因时耕作、因土耕作、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要领,一直为后世所遵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