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魔法 > 编辑手札 > 古今社会生活 精耕细作的中国农业技术

古今社会生活 精耕细作的中国农业技术(2/2)

目录
好书推荐: 《京城传》 白领 龙霸环宇 创世神缘 棋神 江湖少年传奇 传奇之浴血重生 只嫁状元郎 牧狼人 魔舞冰神

采取正确耕作措施,保蓄水分,对北方旱塬说来,不只是关系到收成多少而是决定有无收成的大问题。抓紧时令,耕作技术配合得好,可以收到“一而当五”的功效;错过农时,耕耙不适,也可以遭到“五不当一”的失败。日本学者西山武一著文说,中国北方到公元六世纪《齐民要术》问世,表明旱地农作法已经定型化,后世中外学者对这部书中旱地保墒技术十分推重,是因为它触及到亚洲农业的精髓。我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中,雨季收墒,秋季蓄墒,春季防止跑墒,播种期缺雨套犁深耕借墒,作物生长前期锄地浅中耕保墒,遇雨水多时深中耕放墒。许多作物播种要趁墒,像谷子等耐旱作物可以“黄墒”下种。围绕着墒情创造了各种经验,称得上灵活运用,丰富多彩。

利用各种水源条件,发展农田灌溉,在我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很早人们就利用流泉河溪,开凿水井,浇灌作物。西晋傅玄(217—278)说:“水田制之由人,人力苟修,则地利可尽。”《魏书·刁雍传》载有“一旬之间,则水一遍,水凡四溉,谷得成实”的灌水次数和每次间隔的经验。

洪水有极大的破坏力,危害严重,但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它的规律,化害为利,引导它灌溉农田。《汉书·沟皿志》中的“白渠歌”:“径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这说的就是引洪灌溉。

秦汉时期黄河中下游凿水井灌田已经比较普遍。考古学证明在现在的北京和河南泌阳等地,都曾经有灌溉农田的古代水井群发现。《齐民要术·种葵篇》还有田间井群怎样布置的方案。说三十亩园田,可穿井十口,地形狭长的作一行,方形的作两三行,斜角布井妨碍耕作不好。书中还说:“若竟冬无雪,腊月中汲井水普浇,悉令彻泽。”“彻泽”是浇透的意思。这一记载是我国农书上最早见到的冬灌记录,在世界上恐怕也是冬灌的最早记录了。《种葵篇》中说,葵生三个叶再浇,浇水要利用早晚,中午不要浇。把一种作物的开始浇水时间,一天之内又怎样掌握,讲得详细有理。种稻就要:“薅讫,决去水,曝根令坚,量时水旱而溉之。”(《齐民要术·水稻篇》)这说明不同作物有不同的灌溉技术要求,千篇一律不行。

古时稻田用水非常讲究,正如《农政全书》所讲:“稻田用水,随地随时,不拘一法,括之以两言日,蓄与泄而已。”具体运用起来,的确是千差万别。《陈募农书》认为南方高田,为解决用水问题,修凿水塘,“约十亩田,即损二三亩以储蓄水”,这种水塘,旱时灌水,涝时蓄水,为的是保证丰收。

《王祯农书》把元代以前的引水、提水工具和设施作了总的叙述,并且绘有图册,包括水丰、筒车、虹吸、渡槽等种种工具和设施。书中还说,由于这些东西创造出来,“大可下润于千顷,高可飞流于百尺,架之则远达,穴之则潜通,世问无不救之田,地上有可兴之雨。”短短几句话,概括他说明了我国古代在农田灌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科学成就。

合理施肥,“用粪犹用药”

我国古代很早就十分重视施肥技术,公元前一世纪西汉后期已经把施基肥、补追肥的经验分开来叙述。尤其引人注意的是,《陈募农书》记下了宋代劳动群众创造的“粪药”经验:“俚谚谓之粪药,以言用粪犹用药也。”把用粪比作医生看病对症下药,很简朴深刻。

我国古代利用的肥料种类多样。《诗经》里面就有锄草沤肥、使黍稷繁茂生长的记载,如《周颂·良相》:“其缚期赵,以薅茶蓼,茶蓼朽止,黍稷茂止。”战国时期《荀子·富国篇》里提到:“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说明那时往田里施粪肥已经是农民群众普遍做的事。稍晚些时候,《韩非子·解志》中讲到:“积力于田畴,必且粪灌。”把施肥和灌水两项技术紧密地联在一起。《氾胜之书》里谈到肥料的种类已经有蚕矢、骨汁、粪便。它明确地提出,麻高一尺的时候,可以蚕粪作追肥,没有蚕粪,用坑中腐熟过的人粪尿也好。书中还针对遇到天旱雨水少的情况,提出可用酢浆和蚕矢拌麦种,说这样能使小麦“耐旱”、“忍寒”,提高抗寒性和耐旱能力。公元三世纪魏晋时期我国有最早种植、翻压豆科植物茗草作绿肥。的记载。到公元六世纪南北朝时期,又增加了旧墙土、草木灰、厩肥等等。其后,像石灰、骨灰、食盐、硫黄、石膏、卤水等,在不同地区曾经有当作肥料施用的。十七世纪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里面,仅饼肥就列举了芝麻饼、棉子饼等七种。在这部书的《稻宜》一节中,载有“土性带冷浆者,宜骨灰蘸秧根,石灰淹苗足。”这是因地制宜、因土施肥的事例。“土性带冷浆者”,就是冷浸田或冷浆田,一般都是山区洼地,水土温度比较低,属酸性土壤。骨灰蘸秧根,是施磷肥,符合酸性土的需要。石灰淹苗足,是利用石灰中和土壤的酸性以改良土壤。这些都是符合科学道理的。

《知本提纲》中提到,耕作施肥处理得好,可以收到“一载之间,即可数收,而地力新壮,究不少减”的功效。书中再三强调粪壤的好处,认为合理施用肥料,“田得膏润而生息,变臭为奇,化恶为美,丝谷倍收,蔬果倍茂。”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这种“变臭为奇、化恶为美”的积极改造自然的光辉思想,在南方水田区的耕种技术中也早有论述。明代《沈氏农书》中就有这样一段:“种田地力最薄,然能化无用为有用;不种田地力最省,然必至化有用为无用。何以言之?人畜之粪与灶灰脚泥,无用也:一人田地,便将化为布帛菽粟。”

《陈旉农书》所载“用粪犹用药”这种宝贵经验,后来更有发展。十八世纪清代《知本提纲》讲施吧“实有时宜、土宜、物宜之分”,“寒热不同,各应其候”,“物性不齐,当随其情”,并着重指出:“皆贵在因物试验,各适其性,而收自倍矣。”对肥料,元代《王侦农书·粪壤篇》里记有大粪、踏粪(厩肥)、苗粪、草粪(后两种都是绿肥)、火粪(草木灰、石灰)、泥粪(用沟、港里的青泥同大粪合用)等多种。书中还指出“一切禽兽毛羽亲肌之物”,也都是很好的肥料。《知本提纲》讲:“酿造粪壤,**有十。”把肥料更扩大为十大种类。对不同土壤、不同作物、不同时间使用不同肥料,都作了具体叙述。例如,骨蚌蹄角粪和毛皮粪可施用于稻田,种麦、粟要用黑豆粪和苗粪,种瓜菜宜用人粪之类。到现在也还流传有冷性肥、热性肥的说法。有的书中把施基肥称作垫底,说“垫底尤为紧要”。把追肥称作接力,说“盖田上生活,百凡容易,只有接力一壅,须相其时候,察其颜色,为农家最要紧机关。”(《沈氏农书》)凡此种种,反映我国古代施肥技术是多种多样的。

适时播种和种子处理

战国时期已经很重视适时播种,《吕氏春秋·审时篇》详细谈论了谷、黍、稻、麻、豆、麦主要作物适时耕作播种的好处,失时(过早或过晚)的害处。说“得时之稼兴,失时之稼约”。这里“兴”指长得好,收成多;“约”指长得差,减产。它还说小麦过早播种,麦苗容易得病遭虫或冬前拔节;过晚播种会使植株弱小、贪青。这些部对收成不利。《氾胜之书》也讲了麦“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

《齐民要术》不仅重视适时趁墒播种,还进而规定了播种不同作物的“上时”、“中时”、“下时”,并且用物候作为指标。根据播种期的适时与否,土质好坏,不同的墒情,规定不同的播种量,采用相应的播种方法。从各方面把握适时下种,争取全苗、壮苗,以发挥其他技术措施的作用。《齐民要术·种谷篇》中就讲到:“凡春种欲深,宜曳重挞;夏种欲浅,直置白生。”对于谷子春播为什么要深和播后要镇压,书中有精要的注解,说:“春,气冷,生迟,不曳挞,则根虚,虽生辄死。”把播种前后的气温高低、种子萌发、作物动苗生长情况都作了周密考虑。夏播要浅,像撒在地皮上那样就可以,是因为“夏,气热而生速”。书中引农谚说:“以时及泽,为上策也。”这就是说,要把握住播种最适时期和注意墒情。

《齐民要术》讲到撒种的有漫掷、耧耩漫掷、逐犁漫掷;条播有耧种、垄种、耧头中下之;点播有摘种、逐犁种,等等。播种后,有的要镇压,有的不要镇压。特别指出了耧种的优点:“凡耧种者,匪直土浅易生,然于锋锄亦便。”(《大小麦篇》)讲耧种的好处不只是覆土浅而均匀,容易出苗,也便于中耕锄草和培土。在《种大豆篇》中说:“必须耧下,种欲深,故豆性强,苗深则及泽。”用耧下种,播的深,墒情好,能适应大豆生长发育的要求。可见,同样是用耧,完全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控制播种的深浅。

我国古代农业技术中有精致的种子处理办法。利用水淘、泥水选、风扬等措施去秕去杂,给种子拌精质肥料。《氾胜之书》里面还提到用中药附子浸汁拌种防虫。明清两代的农书比较多地出现用信石等剧毒药物拌种的记载。种皮厚的,如首蓿种子,播前要碾压搓摩;种子干湿不匀的,“临种必晒曝种子”。这些都是为了能使种子提早发芽,发芽整齐一致,减轻病害,培育成壮苗。

浸种催芽是农作物生产中广泛采用的措施。《齐民要术》谈到种胡荽时说:“凡种菜,子难生者,皆水沃令芽生,无不即生矣。”现今种瓜种菜,播稻植棉,仍然普遍实行浸种催芽技术。《齐民要术》中提到浸种的有大麦、小麦、水稻、麻、胡荽,还有槐等。《水稻篇》中说,稻种浸三天,捞出放在草编器具中,再经过三天,等到芽长二分,再播种。《齐民要术·旱稻篇》讲到对旱稻播种的要求是只要种子开口,不待生芽就要下种。天时不好,为抢时间,也可以不浸种。高田种旱稻,“至春,黄墒纳种”,并且嘱咐“不宜湿下”。可以看出,浸种、催芽、下种各项技术,完全根据作物生长发育特点和气候土壤等具体条件而定。

精细的田间管理

播种出苗到收获的田间管理作业,包括很多内容。我们仅从下列几项措施,也可以看到我国古代农业的成就。

锄地,在世界农业科学技术史上是很有特点的一项创造。胁草的作用不但在于去草锄苗,而且在于蓄水防旱。《齐民要术·种谷篇》讲:“春锄起地,夏为除草。”春锄主要是松土、发根、防旱保墒,适应春旱多风、气温回升快的情况。在“春苗既浅,阴朱覆地”,就是说苗小、遮荫不良,不利于保蓄土壤水分的时候,锄地松土,可以切断毛细管水上升的通路,创造比较好的水肥条件,使作物生长发育良好。正如书中央注写的,“锄者非止除草,乃地熟而实多、糠薄、米息。”所以要“锄不厌数”,“勿以无草而暂停”。夏锄主要是除草,因为“夏苗荫厚,地不见日”。庄稼长起来了遮荫层大,又到了雨季,这时锄地是为防止草荒。《齐民要术》在《杂说》中讲到锄谷,“第一遍锄未可全深,第二遍唯深是求,第三遍较浅干第二遍,第四遍又浅于第三遍。”这种“浅、深、浅、浅”的安排,正适合谷子生长发育的要求,到现在仍有实际意义。

关于稻田水层管理的科学方法,《氾胜之书》说:水稻生长初期,水温需要提高些,“令水道相直,”就是把田埂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开对直,使田块大片水层稍稳定,水温容易上升;到了夏天,水温太高不利于稻的生长发育,“今水道错,”就是把田埂进水口和出水口错开,灌进的水迂回流过全田,不致使水层积温过高。这在当时应该是很了不起的技术成就。在旱地灌溉中,人们也很注意水温的细致变化。《氾胜之书》关于种麻子还说到:碰到天旱,用流水浇,如果没有流水,用井水要晒一晒,杀一下“寒气”再浇。

古时种水稻还有“烤田”的技术创造。明代《沈氏农书》载有“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的农谚。这种做法最旱见于公元六世纪北魏的《齐民要术》,说水稻薅过后,撤去水,“曝根令坚”。通过太阳曝晒,使稻根向纵深发展。《沈氏农书》说得更具体些,规定烤田的时间,在栽插后,经过两次耘躺,靠近立秋节气,放水晒田。还说,必要田干缝裂方好。经此一干,可以收到“根脉深远,苗于苍老,结秀成实,水旱不能为患”的功效。立秋前多晒几天可以,到了立秋之后,地见裂缝就要车水灌田。这是因为到处暑节气,水稻正在孕穗,决不可缺水。

栽插农作物,最早见干汉代的《四民月令》,书里把移栽水稻叫“别稻”。《齐民要术·种谷篇》提到,缺苗断拢稀豁的地方,就把苗补上,把补苗移栽看成很普通的事。还值得提一下,《齐民要术·旱稻篇》中说,栽插要浅,让根须四散,生长发育才好;如果栽插过深,根窝在一团,稻就长不好。还说秧苗如果过大,可以把老秧苗从上部去掉几寸叶,保护心叶,减少蒸腾,容易栽活。到了七月,就不能再栽插了。这种观察、处置,不能不说细致精巧。说到小麦移栽,近年国外曾经有人当作新创造加以报道。其实这项技术在我国古代农书中早有记载。十七世纪《沈氏农书》中说:“若八月初先下麦种,候冬垦田移种,每科十五六根,照式浇两次,又撒牛壅,锹沟盖之,则干壮麦粗,倍获厚收。”清代《知本提纲》虽然主要讲旱地农业,但是对栽插仍很注意,说物性各有所宜,有的适合燥栽,如麦苗、小蓝、离莹、韭菜、瓜苗之类,适宜先栽后浇,如果放在水中栽,就不发旺,长不好;而有些适合水中栽,像稻秧、粟苗、前苗之类,随水栽,栽后第二天再浇,隔一天又浇,三天才能生根,要是先栽后浇,也长不好。这些经验之谈,值得分析研究,精心提炼。

作物田间管理技术中,像棉花整枝打权这种措施,也很引起人们注意。公元十三世纪元代《农桑辑要》讲种棉,“苗长高二尺之上,打去冲天心,旁条长尺半,亦打去心,叶叶不空,开花结实。”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编绘的《棉花图》,有专门描述棉花摘尖的诗赋和图画。公元十八世纪的清代,我国一些农书中关于作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根、主根、须根)之间的关系,作物和光、温、水、气、养分之间的关系,有不少可贵的论述。《知本提纲》说:作物有根有梢,生长固定,长得好坏受地力影响极大。根向下,吸收“地阴”(指水、肥),枝梢向上,接受“天阳”(指阳光雨露)。上部下部配合得好,作物长势才旺。提到有些作物主根能深扎,但是要去掉些表层浮根,否则主根扎不下,影响吸水吸肥,产量不高。

我国古代优异的农业科学技术创造,贯串着因时因地因物制宜的原则,丰富多采,巧妙灵活,蕴藏着深刻的科学道理,在人民群众中流传、发展着,它有无限的生命力,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和源泉。

目录
新书推荐: 巨龙领主:从每日情报开始 签到百年,我种出通天灵族 家族修仙:海域崛起 丈六金身镇妖魔,我的神通无上限 大宁守夜人 无敌推演,从凡人开始武道登顶 娶妻无敌,娘子筑基我成帝! 女弟子都是白眼狼,重生我不收了 小师妹的土味情话让师兄们破防了 我真不想修仙啊!
返回顶部